土家擺手舞

土家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專門跳擺手舞的“廊場”,土家人叫“擺手堂”。位於酉水河畔的來鳳縣舍米湖是擺手舞的故鄉。“擺手堂”的地坪用條石鑲嵌,平坦光滑。正中間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樹或松柏樹。“擺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間,人們都要到這裡舉行祭祀活動,擺手舞是祭禮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家擺手舞
  • 地理標誌:來鳳縣舍米湖
歷史記載,表演形式,伴奏樂器,曲牌介紹,分布範圍,傳承意義,

歷史記載

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表演形式

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多是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岩鷹展翅”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撤種”“種苞谷”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現出征打仗的“開弓射箭”,“騎馬揮刀”等。
擺手舞的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土家人用牛頭、豬頭、粑粑、米酒、臘肉等供品祭祀過祖宗之後就開始起舞,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 還有一種在野外舉行的大擺手舞,它是一種軍功戰舞,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少則幾人,多則上萬人,歷時七八天不息。大擺手舞每三年舉行一次,是軍事戰爭場面的重演。跳大擺手舞集會也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商貿交易會。

伴奏樂器

擺手舞以打擊樂伴奏,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各一面。牛皮大鼓一個,鼓槌一對,大鑼一面,鑼槌一根。鼓的直徑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鑼直徑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鑼槌視鼓鑼大小相應配置。

曲牌介紹

演奏時,一人或兩人在擺手堂中央擊鼓鳴鑼以指揮全場。常用的曲牌有單擺、雙擺、磨鷹閃翅、撒種等。節奏平穩,強弱分明,雄渾深沉。

分布範圍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流傳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帶,尤以酉水流域為甚。
現在擺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來鳳縣的大部分區域和宣恩、鶴峰兩縣的小部分區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龍山、永順兩縣的大部分區域及其鄰縣的小部分區域;在重慶市的有酉陽、黔江兩縣的小部分區域,形成了以酉水河為紐帶的土家擺手舞文化圈。
擺手舞在來鳳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百福司鎮和漫水鄉,尤以百福司鎮河東片的舍米糊村,傳承較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傳承方式
跳擺手舞者,除了土老師外,都不是職業藝人,沒有嚴格的師承關係,而是以家庭與村落的形式傳承,有傳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群體......

傳承意義

擺手舞不僅包含了土家族傳統的擺手舞藝術,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戲劇、軍事、體育等傳統文化藝術。
擺手活動是一個龐大的文化活動空間,在跳擺手舞的同時有的還唱擺手歌、山民情歌,間有梯瑪舉行祭祀儀式和“毛古斯”表演土家族原始生活,有的還表演聲勢浩大的軍事活動。發展到後來,逐步融合了民間文藝、武術、雜耍等,構成了土家族地區一種民眾性的文藝盛會,進而演變成土家族特有的民俗節日活動。
擺手舞已成為土家傳統文化的大匯集,透過其內容與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會、歷史、民俗、民族特徵以及文化藝術發展軌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