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細菌

土壤細菌

土壤細菌(soil bacteria)是一類微生物,包括土壤自養細菌(soil autotrophic bacteria)和土壤異養細菌(soil heterotrophic bacteri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細菌
  • 外文名:soil bacteria
  • 學科:自然地理學
  • 種類:微生物
  • 分類:自養和異養細菌
  • 特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主要特徵,分類,作用,影響因素,

主要特徵

土壤細菌(soil bacteria)在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自養細菌能直接利用光能或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並能同化二氧化碳,進行營養,如硝化細菌、硫黃細菌、硫化細菌、鐵細菌、氫細菌。異養細菌從有機物中獲取能源和碳源。對農業生產來說,土壤細菌又可分為有益的和有害的,有益的如固氮菌、硝化細菌和腐生細菌,有害的如反硝化細菌。

分類

土壤細菌是指棲於土壤中的微小單細胞原核生物。個體甚小(個體直徑0.5—2微米)。細菌可分為有芽孢細菌和無芽孢細菌兩大類。按形狀又可分為球菌、桿菌、弧菌與螺旋菌等。按營養方式可分為自養、兼性自養與異養細菌。按對空氣中氧的需要程度,還可分為好氣性、嫌氣性細菌。細菌為土壤微生物中最多的一類。種類最多,數量極大。每克土壤可以含有幾百萬個到幾億個,肥沃土壤含量更高。

作用

隨植被群落演替,根際土壤中變形菌門、厚壁菌門和浮黴菌門豐度逐漸增加;非根際土壤中酸桿菌門和疣微菌門豐度隨植被演替逐漸減小。土壤細菌的影響因子大小為土壤有機碳、土壤總氮、含水量、電導率等,其中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總氮有顯著性影響。細菌和其他土壤微生物可以一起參與腐殖質的形成和有機質的完全礦質化作用。

影響因素

有研究表明,長期施肥會顯著影響土壤細菌。稻田土壤是"迷失碳"的重要吸納場所之一,也是溫室氣體(CH4和N2O等)的重要排放源。大氣溫室氣體的動態變化與土壤碳氮轉化的微生物過程緊密相關。以湖南桃江國家級稻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試驗點為平台。採用PCR-克隆測序和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鉀肥(NPK)和氮磷鉀肥+秸稈還田(NPKS)3種長期施肥制度(>25 a)對稻田土壤細菌和古菌群落結構及數量的影響。細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庫分析結果表明:稻田土壤細菌主要類群為變形菌、酸桿菌、綠彎菌,而古菌主要為泉古菌和廣古菌,長期施肥導致土壤細菌和古菌種群結構產生明顯差異;與CK相比,NPK和NPKS處理稻田土壤的變形菌、酸桿菌和泉古菌相對豐度增加。LIBSHUFF軟體分析結果也表明,16S rRNA基因文庫在CK、NPK及NPKS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3種施肥處理的稻田土壤細菌16S rRNA基因拷貝數為每克乾土0.58×1010~1.06×1010個,古菌為每克乾土1.16×106~1.72×106個。施肥(NPK和NPKS)後,細菌和古菌的多樣性和數量增加,且NPKS>NPK。說明長期施肥顯著影響土壤細菌和古菌群落結構、多樣性及數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