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物質是1998年公布的土壤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土壤物質 |
英文名稱 | soil material |
定 義 | 在風化-成土過程中或經搬運推積後構成的土體層中基本組成物質。 |
套用學科 | 土壤學(一級學科),土壤發生、分類和製圖(二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壤物質
- 外文名:soil material
- 所屬學科:土壤學
- 公布年度:1998年
土壤物質是1998年公布的土壤學名詞。
中文名稱 | 土壤物質 |
英文名稱 | soil material |
定 義 | 在風化-成土過程中或經搬運推積後構成的土體層中基本組成物質。 |
套用學科 | 土壤學(一級學科),土壤發生、分類和製圖(二級學科) |
土壤物質 土壤物質是1998年公布的土壤學名詞。定義 在風化-成土過程中或經搬運推積後構成的土體層中基本組成物質。出處 《土壤學名詞》。
有機土壤物質是指經常被水分飽和,具髙有機碳的泥炭、腐泥等物質,或被水分飽和時間很短,具極高有機碳的枯枝落葉質物質或草氈狀物質(其有機碳含量參見“有機表層或草氈表層”)。有機土壤物質按原有植物分解程度和種類可細分為纖維的、半腐的、高腐的、枯枝落葉的(簡稱落葉的)和草氈的五類。其中除草氈有...
土壤有機質 土壤固相物質組成之一。土壤中除碳酸鹽及二氧化碳(CO₂)以外的各種含碳化合物的總稱。由土壤中(或加入土壤中)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殘體(死亡組織)轉化而來。在轉化過程中,大部分生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較快的速度被分解為二氧化碳(CO₂)和水分(H₂O)而消散於大氣之中;僅...
土壤礦物質是由風化與成土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組成。土粒大小不同,其化學組成和理化性質有很大差異。可按照土粒粒徑的大小及其性質分成若干粒級。世界各國通常有不同的土壤粒級的劃分標準。卡慶斯基制土粒分級 卡慶斯基制為雙級分類法,即按物理性砂粒(>0.01mm)和物理性粘粒(美國土壤質地分類制 美...
土壤分析是對土壤的組成分和(或)物理、化學性質進行的定性、定量測定。是進行土壤生成發育、肥力演變、土壤資源評價、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研究的基礎工作,也是環境科學中進行環境質量評價的重要手段。土壤組成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氣體三相共同組成的複雜的多相體系。土壤固相包括礦物質、有機質和土壤生物;在固相物質...
高腐有機土壤物質是指高度分解的有機土壤物質,常呈黑灰至黑色,纖維最少,容重最大,水分飽和時以乾重計含水量最低。搓後纖維含量(不包括粗碎肩)按體積計不足1/6;其焦磷酸鈉提取液在白色色層紙或濾紙上所顯顏色的明度和彩度,處於比色卡上5/1、6/2和7/3等色塊畫線外的右方和下方範圍內。若無或幾乎...
土壤礦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對土壤理化性質、生物與生物化學性質有著深刻的影響,對於鑑定土壤類型、識別土壤形成過程有著重要的作用。產生 原生礦物類是岩石經風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來化學成分沒有改變。主要有矽酸鹽礦物,氧化物類礦物,硫化物和磷酸鹽類礦物。次生礦物類是原生礦物質經過化學風化作用後形成的...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一、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
土壤三相是指構成土體的固相(土粒)、液相(土壤水)和氣相(土壤空氣)物質。以三相各自的容積分別占土體容積的百分率表。其數量,分別稱為固相率、水分率(液相率)和氣相率,這三者之比就是土壤三相組成或三相比。土壤中各種形狀的粗細土粒集合和排列成固相骨架。骨架內部有寬狹和形狀不同的孔隙,構成複雜的孔隙...
土壤基質(soil matrix)在土壤微形態分析中,一般把小於10微米的粉砂粒、粘粒、游離氧化物、有機物質等土壤物質稱作“土壤基質”,在單偏光鏡下呈緊密排列的連續體,在正交偏光鏡下可顯示從均質到強雙折射的光學性質。形成與特性 土壤基質是指岩體在風化-成土過程中形成的、由 鑑定土壤基質類型,有助於判斷:①...
發育在溫帶荒漠邊緣細土物質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南部沖積平原和北部剝蝕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東部。新疆灰漠土表層有機質含量在1.0%左右,腐殖質層極不明顯,石灰的最大含量可達10~30%,聚層出現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鹽含鹽最大的層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與石膏層相聯繫,...
土壤腐殖質是土壤中有機物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有著特殊化學和生物本性的、構造複雜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土壤有機質存在的主要形態。概念 腐殖質是指新鮮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所形成的黑色膠體物質,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85—90%以上。特點 (一)作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腐殖質既含有氮、磷、 鉀、疏、鈣等大量元素...
土壤改良物質是指為了改良農田、草地、果園及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性能而施用到土壤里的物質。土壤改良物質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普通無機肥料(如磷酸鹽、矽酸鹽、鈣鎂磷肥等)、礦物質(如沸石、蛭石、珍珠岩、粉煤灰、石灰、石膏等)、高分子化合物(如有機合成高分子土壤結構改良劑等)、動植物類(如泥炭...
土壤氧化物的表面積較大,表面活性高,其電荷數量隨土壤酸鹼度而變化,對土壤的理化性質影響很大,尤其在南方的紅色土壤中對土壤養分、重金屬元素的形態、活性、遷移和有效性有重大的影響。這些礦物都是在高溫多濕條件下形成的,南方土壤呈紅色主要是由於土壤中赤鐵礦染色的結果。腐殖質 腐殖質是土壤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的...
土壤污染物是指使土壤遭受污染的物質。其來源極其廣泛,主要包括來自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和固體廢棄物、農藥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殘體以及大氣沉降物等,另外在自然界某些礦床或元素和化合物的高集中心周圍,由於礦物的自然分解與風化,往往形成自然擴散帶,使附近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超出一般土壤含量。可以分為化學污染...
淋溶過程使有效養分向土壤下層和土體以外移動,而不是集中在表層,具有促進土壤物質更新和土壤剖面發育的作用。對於土壤來說,它是一種物質轉移和輸出過程。生物小循環又稱為養分循環,指營養元素在生物體和土壤之間循環變化的過程。植物從母質和土壤中選擇吸收所需的可溶性養分,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體;植物被動物食用後...
穩定性結構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對土壤顆粒具有較強的膠結力的物質的存在。結構形成 主要指土壤中團聚體(耕層以下通常稱結構體)的形成,通常有3個途徑,原生顆粒通過凝聚等作用形成次生顆粒(或稱微團聚體、復粒或有機無機複合體);次生顆粒再經有機質等膠結物質的作用而進一步形成團聚體,或原生顆粒直接由膠結物質...
土壤資源是指具有農、林、牧生產性能的土壤類型的總稱。土壤是地球上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可以不斷更新的自然資源。如果開發、利用得當,土壤資源可以不斷更新,可以保證人類生產和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否則,會打破土壤中物質能量轉化和交換的動態平衡,會使土壤退化、枯竭,進而...
土壤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土壤固相的主體物質,構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總質量的90%以上。而土壤礦質膠體是土壤礦物質中最活躍的成分,其主體是黏粒礦物。土壤黏粒礦物膠體表面在大多數情況下帶負電荷,比表面大,能與土壤固、液、氣相中的離子、質子、電子和分子相互作用,影響著上壤中的物理、化學、生物...
土壤標準物質 土壤標準物質是1998年公布的土壤學名詞。定義 按規範要求採集供分析的標準土壤樣品。可連同其分析資料作為檢查其他土壤標本分析結果可靠性的依據,並用於校正測量器具、評價測量方法和確定被檢測樣品的特性。出處 《土壤學名詞》。
土壤有機質通常以下列幾種狀態存在於土壤之中。機械混合狀態 進入土壤中的有機殘體處於未分解和半分解狀態與土壤礦物質部分機械地混合在一起。處於這種狀態的有機質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0.6%~48.4%。有時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利用重液(比重為1.8~2.03)將這部分有機質(通常稱為輕組)與已和土壤礦物質部分相...
土壤礦物質轉化(mineral transformation insoil)是指土壤中的礦質營養元素在生物和化學作用下的變化過程。除碳、氫、氧、氮以外,硫、磷、鐵、錳、鉀、鈣、鎂、鉬、鋅、硼、鈷、銅等礦質元素也是動、植物細胞的重要成分。植物需要磷、鉀的量較大,鈣、鎂、硫次之,鐵、鉬、錳、鋅等屬微量元素。硫的轉化 ...
可溶性礦物主要包括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石膏、氯化鈉, 多為成土過程初期的產物, 在濕潤條件下能全部或部分溶解淋失, 在半濕潤、半乾旱及乾旱條件下多澱積在土壤中。次生粘土礦物是在母岩風化和成土過程中新生成的具有特殊組成和結構的礦物, 包括鐵、鋁氧化物和次生鋁矽酸鹽類, 是土壤礦物質中最細小的...
如我國遼寧瀋陽張士灌區由於長期引用工業廢水灌溉,導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屬鎘含量超標,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由於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質或過量的植物營養元素進入土壤而導致土壤性質惡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調的現象。土壤處於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系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
是土壤剖面的中層。位於表土層與底土層之間。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層。由於有物質的移動和澱積,所以表土層和心土層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層的結構一般較差,養分含量較低,植物根系少。旱作土壤的心土層,一般保持著開墾種植前自然土壤澱積層...
18世紀以後,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土壤學在發展進程中先後出現了三大學派:農業化學派、農業地質學派、發生土壤學派。1840年,李比希的《有機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套用》一書問世,書中提出的“植物礦質營養學說”,認為礦質元素(無機鹽類)是植物的主要營養物質,而土壤則是這些營養物質的主要給源。這是農業...
在2001年第三版《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檢索》中發布了14個土綱、39個亞綱、138個土類和588個亞類。在 2007年版的《土壤系統分類》中發布了14個土綱、 39個亞綱、55個土類名構詞用語和83個亞類名構詞用語。土綱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十四個土綱:有機土(Histosols)有下列之一的有機土壤物質(土壤有機碳含量≥180 g/...
生物是土壤的分解者,起著活化土壤物質並釋放有效養分的作用。液相物質 外界水分進入土壤,以水膜形態被保持於礦物顆粒的表面和較小的空隙中成土壤水。實際上它不是純水,而是溶有多種物質成分的稀薄溶液。氣相物質 大氣進入上壤被保持於土壤的大空隙中形成土壤空氣,其成分與人氣基本相似,但氧比大氣中的少,二氧化碳...
別稱土壤母質,地表岩石經風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鬆散碎屑,物理性質改變所形成疏鬆的風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除氮)的最初來源。簡介 成土母質又稱母質。母質顆粒間存在空隙,具有透氣、透水性。有一定的可溶性礦物養分,僅能滿足一些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