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大佛洞內的佛像為土雕佛,高約10米。佛像的來歷傳說甚多。據明代《
太原府志》記載:“土堂寺在城西北40里劉村。金泰和五年建(1205年),舊名‘淨因寺’內有土洞殊高敞,名土堂,有大佛像”,民間有傳說始建於漢。寺院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有兩進院落。這個清幽別致的古剎也是
傅山隱居讀書之所。“土堂大佛”或曰“土堂怪柏”亦為“太原八景”之一。
寺院結構
寺創建年代不詳,多說始建於金泰和五年(1205年),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重建。寺分三進院,前院的龍王廟、戲樓已無存。中院現存天王殿、東配殿和大佛閣。大佛閣內為土窯洞,高約11米,寬7米,深26米,洞周磚砌,洞前建單坡重檐歇山頂樓閣,琉璃剪邊。上檐雙昂斗、補間斗5朵;下檐單昂斗、補間斗五朵;金柱直通上檐。樓上外圍置勾欄,扇門。閣內大佛一尊,高9米,結跏趺坐於佛壇上。大佛面目慈祥,袒胸,雙肩有披飾,兩手疊壓,手掌朝上;身後彩繪背光。整個塑像造型莊重豐滿,衣紋線條流暢,色澤明快。壇下兩側立有脅侍菩薩兩尊,比例適度,為明代遺物。
中院與後院之間,用卡牆和倒座相隔。後院正中有大雄寶殿,東西置配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六間,前後有廊,懸山頂,琉璃剪邊。單昂斗,明間補間斗2朵,次間補間斗1朵。殿內佛壇上設束腰須彌座,三世佛均結跏趺坐於其上,壇下兩旁立有兩尊護法金剛像。東配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直欞窗,六抹扇門,內塑觀音及十六羅漢像。西配殿為地藏殿,建築形式與東配殿相同,內塑地藏菩薩、十殿閻君、判官和小鬼。倒座內有韋馱像。後院各殿塑像均保存完好,但因清代曾予妝繪,明塑風格失去不少。
相關傳說
相傳在漢代,崛山圍山的山上住著一個靠砍柴為生的農夫和一個放羊的牧童。每天,樵夫都要上山砍柴,小牧童則在山間放羊。他們兩人每天經過(現土堂大佛位置)時,總能隱約聽見有一個人喊著:"快放我出來,快放我出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兩人誰也沒有在意,還互相開著玩笑說:"不許你出來,不許你出來。"
有一天,樵夫和小牧童鬧了彆扭,小牧童坐在一塊大石頭上獨自生悶氣.他又聽到山裡有人喊:"放我出來,放我出來。"生氣的小牧童對著山說:"你想出來就出來吧!每天喊什麼!"山中竟然有人回答:"快躲開,快躲開!"小牧童趕緊把這情況告訴了樵夫。樵夫扔下砍柴刀,跑來看熱鬧。這時,山內又發出呼喊:"我要出來,我要出來!你們快躲開!"樵夫、小牧童齊聲回答:"出來出來嘛,成天喊什麼!"話音一落,只見山間飛沙走石,頓時山中開了一個大口子,一尊大佛呈現在他們的眼前。
此時,祥雲四起、雲霧繚繞、天空中五彩雲霧籠罩山頂,後山的山崖上怪柏叢生、枝幹飛舞、組成龍鳳形。雲霧過後,一尊大佛端坐崖畔,而那個樵夫和小牧童也相繼坐化。因大佛是從山中塌出,故佛堂的一半還在山崖之中。
地理位置
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