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子遺址(營口市遺址)

土城子遺址(營口市遺址)

“土城子”城址位於市老邊區二道溝鄉二道溝村東約5公里處,這裡原是土城子村舊址,近年來因修建鹽池而被西遷至二道溝。據文物普查資料記載:城址坐落在高出地平面3米的一台地上,現被鹽場鹽池包圍,城址南北長800米,東西寬450米,遺物豐富,在此範圍內發現過大量的瓷器口沿多種,瓷碗、盤的圈足及白釉印花等北方瓷系的瓷片。貨幣有北宋時的“皇宋通寶”、“熙寧元寶”、“元豐通寶”、“大觀通寶”等。城的內外有高大土台遺址七處,發現有滴水瓦、布紋瓦等大量建築材料,可見當時已有相當規模的建築存在,此處作為一座貿易往來的“城”使用了幾百年,是一處繁華的市井所在。

1990年,營口市人民政府公布土城子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城子遺址
  • 位於:市老邊區二道溝鄉
  • 南北長:800米
  • 東西寬:450米
遺址簡介,鹽業發達,歷史沿革,

遺址簡介

營口市東南郊15公里處,在一望無盡碧波粼粼的鹽場鹽灘區內,有“土城子”遺址一座,經發掘出土的瓷器、錢幣證明,此城為遼金時期人類居住址,亦為當時海鹽交易場所,沿用至元代,明初漸廢。
營口臨海盛產鹽,鹽業生產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本地區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遼金時期更是手工業生產基地,金代設有遼東鹽使司壟斷鹽制徵收鹽課,成為金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土城子”城址即是那時人類活動留下的重要遺蹟。

鹽業發達

這裡成為海鹽生產基地和交易中心,人來車往,熙熙攘攘,自然是熱鬧非常,由此帶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曬鹽法……,使人口聚集,可謂是一重鎮。據《遼史 聖宗記》:“初、遼東……未有榷酤鹽曲之法,關市之徵,亦甚寬馳。”《營口通史》里敘述:到金代,於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將遼東諸鹽場並為兩鹽司管轄,五年後罷兩鹽司,各鹽場散辦,課以鹽稅,承安三年(1198年)每鹽一石,課稅一貫五百文。元代實施“民煎官賣”制,即由官指定鹽商買“官引”到官指定鹽場取鹽,到指定區域販賣。官府為牟暴利,……。鹽課是元政府國家收入的大宗……。由此可見,利益驅使,讓該地區的鹽業生產經久不衰。

歷史沿革

金末政治日益腐敗,再加上幣制紊亂,導致經濟崩潰,加速了其滅亡。元初為了政治利益,權利之爭甚劇,導致蒙古人內爭不斷,戰禍一度曾波及我地境內,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生產及生活,阻礙了經濟發展,戰爭破壞的影響是該城址最終廢棄不用的因素之一。
政治重心移位也是該城址廢棄的重要因素。遼時,營口地區歸東京道(治所今遼陽市)管轄,由辰州盧州鐵州、耀州、歸州組成,這些州的治所均按統一規劃設定,而與土城子城無緣。金時在今蓋州鎮置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後改稱蓋州奉國軍節度使,轄熊岳、建安、湯池三縣和大寧(今岫巖縣)、神鄉(今大石橋市大石橋鄉北嶽州村)二鎮,蓋州(古辰州)越來越凸現出遼南重鎮的端倪,成為我地區歷史文化名城。
到了明代,現如今的營口地區北半部屬海州衛(今海城市),南半部屬蓋州衛(今蓋州市),蓋州衛下設五十寨、熊岳、八角湖、平山和梁房口五座城堡,分兵屯戍,營口市即是當時的梁房口。土城子雖與梁房口相距最近,但梁房口當時是遼東海防一處重要堡壘,擔負著防倭等軍事重任,亦是一座軍事要塞——墩台,所以,此時的土城子已不再有優勢,而逐漸消失了昔日的繁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