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經濟學(經濟學分支學科)

土地經濟學(經濟學分支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土地經濟學首先是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T.Ely在其1922年出版的《土地經濟學大綱》中提出的。此後,社會經濟運行所帶來土地問題的日益複雜化,以及經濟科學理論與方法體系的不斷創新,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土地經濟學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土地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 , 即土地利用經濟 ; 土地制度 ; 土地價值。土地經濟學在土地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性、先導性、基礎性的作用。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將有效地促進土地學科體系的完善化、科學化以及套用性的增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經濟學
  • 性質:經濟學分支學科
  • 提出者:T.Ely
  • 提出時間:1922年
研究領域,章序,對象,基礎性作用,土地學科建設,土地學科發展,土地學科套用,基礎理論,市場供求理論,產權經濟理論,地租地價理論,邊際效用理論,前沿問題,研究方法,抽象思維方法,系統分析方法,

研究領域

完整地說包括三個方面,即土地利用經濟;土地制度;土地價值。
土地利用經濟是指土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分配與使用,具體包括土地資源的勘察,技術經濟評價,土地規劃,土地開發、利用、保護與整治等方面的經濟問題。所研究的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問題。
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國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變及其實施等方面的問題。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問題。
土地價值是指土地在權屬轉移及其收益分配中的價值形式及其量化表現。如土地作為商品買賣的價格,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時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以及國家參與土地收益分配的具體形式——土地稅收等。土地價值所研究的也是在土地利用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但它所涉及的是土地權屬轉移和土地收益分配中所發生的土地關係問題。
以上三個方面是互相聯繫的有機整體。合理地利用土地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我們的目的。土地作為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投入生產過程,都必須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下進行。建立並維護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根本保證。人們在土地利用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權屬的轉移及土地收益的分配問題,因此,正確確定土地權屬轉移的條件和方式,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即合理確定土地價值形式並使其恰當量化是正確處理土地關係,保證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與措施。

章序

自序 第一章土地經濟學的各種問題
第二章土地的特性
第三章土地的分類
第四章經濟學的若干基本原理
第五章土地利用的現狀與前瞻
第六章市地的利用
第七章農地的利用
第八章林地與礦地
第九章水的產權
第十章土地所有權
第十一章土地信用
第十二章土地的價值與估價
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
第十四章土地移墾與開發政策
第十五章土地課稅的政策

對象

土地利用中的生產力組織和土地所有、使用與管理中的生產關係及其調節。因此,土地經濟學就其性質來說,它是一門研究土地利用中人與土地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科學,是經濟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三、土地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及地位
土地經濟學在土地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性、先導性、基礎性的作用。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將有效地促進土地學科體系的完善化、科學化以及套用性的增強。
(一)從土地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學科體系中地位的重要性
土地經濟學是關於人地關係和因其產生的人與人經濟關係的總和及其內在規律的一門學科。當然,關於人地關係的研究,也是土地科學研究的核心所在,而無論是關於土地資源、土地規劃、土地信息、土地生態、土地保護、地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歸根到底也是為人地經濟關係的規範化服務的,因此,土地經濟學是土地科學中的主幹學科。
(二)從土地經濟學的產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學科體系形成與發展中的先導性
土地問題大致可以歸為土地分配(產權)、土地利用(經濟生產)和土地收益分享三類問題。而最早的農業共同體就是以對土地的排他性公有產權為基礎的。因此,土地產權的出現,就意味著土地問題已經開始出現,由此也帶來了土地利用等更多的問題。而與此相對應,土地經濟學的產生也具有先導性,土地經濟學第一次成為大學教育的課程,是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授《土地財產》討論課時開始的。正式成為單獨研究領域則是在1919年美國在農業部內設立土地經濟司時開始。土地經濟學的先導性發展,以及土地問題的分化,也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產生,由此推進了土地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從土地經濟學的套用領域可以看出其在土地學科體系中的基礎性

基礎性作用

土地經濟學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土地學科建設、發展與實踐的全過程。

土地學科建設

由於土地經濟學產生的先導性,土地經濟學的發展為其他土地學科的發展提供了相關理論和方法基礎。20世紀80~90年代中國土地估價、土地生態經濟、土地政策、土地行政等學科的產生與發展,也是以土地經濟學科為基礎的。因此,土地經濟學在土地學科建設中具有原生性、基礎性作用。

土地學科發展

雖然中國當前的土地問題分別隸屬於不同學科,但是通過土地經濟學的發展,也有效地推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例如,將土地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引入土地規劃學,則可以增強土地規劃的可行性,同時也可以實現土地規劃實施手段的多元化,這都將更有效地推進土地規劃的實施。

土地學科套用

土地經濟槓桿對於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租地價、土地稅費、土地產權等制度的完善,不斷提高了中國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效率。因此,土地經濟學的套用性研究,將更有利於其他土地學科理論與方法在土地管理實踐中的套用。

基礎理論

土地經濟學的主要基礎理論有:

市場供求理論

土地供求分析是土地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而土地需求又是土地供給的起因,很大程度上對於土地供給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從土地供求關係來看,必須通過兩者的相互作用,並通過價格信息予以體現,才能形成有效需求有效供給。實踐中必須依據這一基礎理論,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更為科學地反映土地供求關係變化的態勢。

產權經濟理論

相對於土地資源而言,土地產權更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要素。土地經濟運行實踐都是以具有一定產權的土地資源為單元進行資源配置的。土地產權要素對於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產生直接的影響,並且還引導著土地資源配置的方向。產權經濟理論作為土地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有效推進了土地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

地租地價理論

地租地價理論既是土地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土地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其對土地收益分配關係合理確定的重要依據。當前有關地租地價的研究已經開始建立定量化的經驗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而地租地價的研究,不僅與土地利用,而且與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城市規劃的合理化程度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有必要將地租地價理論套用的面加以拓展。

邊際效用理論

邊際效用則是指從消費一件商品的一個額外的數量中所獲得的額外的滿足。在邊際效用理論套用中存在兩個重要原則,一是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即一種商品的消費越多,那么額外數量的消費給效用帶來的增加也越來越小;二是相等邊際原則,即只有當消費者使花在所有商品上的單位投資所帶來的效用相等時,才會使效用最大化。這兩個原則,對於合理確定土地利用規模以及產業部門之間土地資源的分配關係具有實踐性意義。

前沿問題

當今土地經濟問題日益複雜化,土地經濟問題的解決必須藉助經濟學或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當然這本身也推進了土地經濟學的發展。基於這一認識,當前土地經濟學前沿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途徑主要有:
一是從政府土地利用行為角度,研究土地市場秩序與區域經濟發展關係問題。當前存在的一些主要土地問題與政府財政對於土地收益依賴性的增強有很大關係,同時這與各級政府追逐“政績經濟”、“諸侯經濟”有關。因此,必須從機制、體制、法制等幾個方面來共同探討規範土地市場的途徑,以通過土地市場秩序的有序化,推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從土地價格形成與運行的角度,研究地價與房價關係問題。一是要研究地價與房價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從而探求如何通過地價槓桿的作用,合理調控房地產業的發展;二是要針對不同類型城市研究地價與房價之間的定量化、模型化的互動關係,從而為科學制定住房用地供應政策,實現房地產價格機制的有序化服務。
三是從經濟行為分析角度,研究用地者土地市場行為問題。主要是研究企業、農戶等用地者,對於政府土地政策決策的市場回響過程,從而為合理引導用地者行為提供理論和方法依據。當前研究的重點主要有:國有企業改制中的土地市場流轉行為、企業用地者行為、農戶土地流轉行為等方面。
四是用經濟學的理念,重新認識土地法的相關問題。包括土地法規運行的成本、效益,土地執法手段的經濟成本,土地法規監督的成本與監督制度的改革,以及土地執法難的經濟學分析等問題。這些研究有利於提高土地法規的運行效率
五是土地經濟學方法論問題。土地經濟學方法論問題,關係到土地經濟學學科自身如何建設與發展。當前不僅提倡問卷調查方法在土地經濟問題研究中的廣泛套用,還要不斷地創造性引進新的方法論,如博弈理論、神經網路理論等在土地經濟學研究中的套用。

研究方法

土地經濟學是一門跨度很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如政治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市場價格學及法學等一系列學科。對土地經濟問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為理論指導,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其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抽象思維方法

對於社會科學問題,抽象思維是在深入實際調查,占有大量客觀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運用人的抽象思維能力進行 " 加工 ",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中找到事物的本質及規律性。這是研究一切社會科學問題最基本的方法,研究土地經濟問題也不例外。研究土地經濟問題運用這一方法,就是要深入土地利用和土地經濟關係的實際,進行反覆的調查研究,運用抽象思維方法,找到現實土地經濟問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及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系統分析方法

土地作為地球的一個特定部分,是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基本因子,土地系統是社會經濟系統的子系統。對土地經濟問題研究不能孤立進行,必須將其納入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中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與分析,從中找到地球生態經濟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索其規律性及其運行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找到解決土地經濟問題的正確途徑。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所有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質的規定性通過量的規定性加以體現,而量的變化歸根到底取決於事物質的變化,這是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性,土地經濟問題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有質與量兩個方面,研究和解決任何一個土地經濟問題都必須同時研究它的質與量兩個方面。如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問題,必須在對該國家或地區 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的基本性質與特點,存在問題與發展方向做出基本判斷的同時,對其量的表現和變化規律進行具體分析,並把兩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學研究必須把靜態分析和動態 分析密切地結合起來。如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正確處理出租和承租雙方的利益關係,是否有利於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這首先需要對影響和決定地租形式的諸多因素和條件進行靜態分析,同時還必須從動態角度分析和研究這些因素和條件的過去和未來的發展變化,並把兩種分析辯證地結合起來,才能對該國家或地區的地租形式作出最終的判斷和選擇。
微觀分析與巨觀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土地經濟問題既有微觀方面的問題也有巨觀方面的問題。企業基層單位的土地經濟問題屬於微觀方面 : 全國的或某一較大地區的土地經濟問題 屬於巨觀方面。巨觀要以微觀為基礎,微觀歸根到底要受巨觀的制約。因此,要研究土地經濟問題,必須既要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又要從巨觀角度進行分析,並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如對土地開發項目的決策研究,當然首先要從微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給作為開發主體的企業、單位所能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 ; 同時還必須從巨觀上分析與研究該項目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權衡利弊才能最終決定該項目的取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