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與建設提升

《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與建設提升》是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範金梅、宇振榮、湯懷志、劉雲慧、梁夢茵、劉文平、宇林軍、劉新衛、鄖文聚、肖禾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與建設提升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範金梅、宇振榮、湯懷志、劉雲慧、梁夢茵、劉文平、宇林軍、劉新衛、鄖文聚、肖禾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6002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2-1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生態型土地整治已成為現代土地整治的重要內容。自20世紀70、80年代,國際上開始探索基於生態景觀理念的土地整治技術方法,並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近十年來,為實現“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可持續土地管理,國土資源部開展了生態型土地整治的積極探索。本項目集合了“可持續土地整理理論與方法研究”、“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研究”、北京市海淀區土地整治規劃、上海市郊野單元規劃等研究和北京、山東、河南、湖南等地的技術套用示範研究,並於2006年首次構建了可持續土地整治的框架體系,全面總結了國內外理論方法和實踐探索經驗,深化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研製了土地景觀生態功能空間識別技術方法體系和多尺度的土地生態景觀提升技術,為全面推進綠色化土地整治提供了技術支撐。
項目形成了研究報告1本、省市縣規劃文本和說明3套、項目規劃設計3個,工程技術示範案例3個、中國土地科學特刊1本、務實圖冊1本、發表SCI和EI論文20多篇,國核心心期刊論文50餘篇,報刊解讀文章6篇,培養博士生5人,碩士生6人。本項目從土地整治規劃、項目規劃設計、工程技術三個尺度,全面擴展了土地整治的概念內涵,豐富了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務,2012年被《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採納套用,在頂層設計中對土地整治落實生態文明戰略方面做出了基本部署;為省市縣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開展了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的工程技術套用示範,為項目提供了具體案例。主要內容與創新成果包括:
1.研製了基於生態系統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技術方法體系。以生態系統服務和綠色基礎設施理論方法為指導,運用生態景觀建設需求的參與式調查評價方法,探索構建了適宜中國本土化需要的土地生態景觀分類體系,發展並融合了小尺度土地生態景觀特徵評價技術,形成區域適宜的土地生態景觀功能空間識別技術體系。
2. 研發了基於土地整治的多尺度土地生態景觀提升技術。首倡構建一個更具彈性的“山水林田湖”智慧型土地生態景觀綜合體,提出基於系統觀和生命觀理念下的景觀綜合體構建技術方法、土地生態景觀化工程技術體系、綜合景觀管理技術方法,形成了相關技術規範和指南,為各級土地規劃編制、土地生態建設工程中開展土地生態景觀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
3. 開展了各級多類型土地生態景觀設計和示範實踐。開展了土地整治綠色基礎設施網路規劃示範、土地整治項目生態景觀建設設計示範和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工程技術試驗示範等示範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