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國家與農民

土地、國家與農民

《土地、國家與農民》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鐵強

基本介紹

  • ISBN:9787010076515
  • 作者:李鐵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4月
  • 頁數:540
  • 定價:45.00元
內容簡介
導言部分主要介紹了《土地、國家與農民:基於湖北田賦問題的實證研究(1912-1949年)》選題的意義、基本範式、以往研究狀況、研究方法、結構安排以及基本概念、度量單位問題等等。第一章論述土地利用問題。首先,對湖北耕地面積進行了辨析。其次,對耕地的種植模式進行了分析。最後部分,考察了本期湖北畝產量。政府所掌握耕地面積是不確實的,大量田地被隱匿;小農經濟的作物模式以糧食作物為主體,同時也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傳統耕作方式下,畝產量較晚清競有增長,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耕作密集度的提高。 第二章論述田賦賦率。在1927—1941年問,田賦經過整理後,主要包括田賦正附稅。1941年下半年,以當年田賦正附稅額為基礎,折徵實物,同時實施徵購、征借、帶徵公糧積穀。在抗戰前,經過調整,田賦正附稅呈下降趨勢,抗戰爆發後,田賦正附稅上升。特別是1941年田賦徵實實施後,田賦正...(展開全部) 導言部分主要介紹了《土地、國家與農民:基於湖北田賦問題的實證研究(1912-1949年)》選題的意義、基本範式、以往研究狀況、研究方法、結構安排以及基本概念、度量單位問題等等。第一章論述土地利用問題。首先,對湖北耕地面積進行了辨析。其次,對耕地的種植模式進行了分析。最後部分,考察了本期湖北畝產量。政府所掌握耕地面積是不確實的,大量田地被隱匿;小農經濟的作物模式以糧食作物為主體,同時也重視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傳統耕作方式下,畝產量較晚清競有增長,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耕作密集度的提高。 第二章論述田賦賦率。在1927—1941年問,田賦經過整理後,主要包括田賦正附稅。1941年下半年,以當年田賦正附稅額為基礎,折徵實物,同時實施徵購、征借、帶徵公糧積穀。在抗戰前,經過調整,田賦正附稅呈下降趨勢,抗戰爆發後,田賦正附稅上升。特別是1941年田賦徵實實施後,田賦正附稅急劇增加,1948年田賦正附稅稅率已達1936年的6倍。除了田賦正附稅外,政府從農民那裡獲得的田賦收人還包括各種攤派。這些攤派很少見諸記載,所以很難確知其詳。但據一般觀察,攤派遠重於田賦正附稅。 第三章論述田賦徵收。首先,論述了徵收體系的構建。田賦徵收體系由縣長、基層政權官吏、糧政人員組成。其中縣長居指揮監督地位,基層政權官吏負有協助催征之責,糧政人員具體辦理征糧事宜。其次,通過田賦額徵與實征的比較,說明田賦徵收的效果並不理想。第三,考察了影響田賦徵收效果的各種因素,重點分析了田賦徵收體制中的弊端及其生成原因。 第四章論述田賦整理。田賦整理的目的在於根本解決田賦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地籍整理與田賦歸屬的調整。這兩方面的工作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因此,田賦問題也無由解決。 第五章論述田賦與財政的關係。首先,考察了國民黨中央的財政政策及政府財政體制的變化,闡述了國民黨政權的內部不一致性;其次,考察了各級財政與田賦的關係,揭示國民黨政權內部不一致性在政府的財政工作中所引起的混亂。 第六章論述田賦與農民負擔。首先考察農村社會各階層的關係,根據在鄉村社會的政治影響,鄉村中的地主與農民被分為鄉間大戶與鄉間小戶兩類;其次,論述各類農戶的田賦負擔,闡明佃農與自耕農成為政府田賦的主要承擔者;最後,考察了農民的生活狀況及其反抗鬥爭,揭示出農民革命的必然性。 結論部分。首先論述了田賦問題所反映出的中國社會的複雜的政治圖景;接著就作者的最後觀點與其他各家學說進行比較;最後,進一步分析了南京國民政府重塑國家與農民關係失敗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