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箕甲

團箕甲全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箕甲
  • 全長:1000~1800 mm
  • 分布:中國長江以南各省
  • 致命因素:食用蛇
物種特徵,分布,估計數量,致危因素,

物種特徵

:[識別特徵]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03~231;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37~55枚。本種有2亞種:指名亞種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鱗203~218,背面白色橫紋30~50個;雲南亞種B. m. wanghaotingi 腹鱗213~231,背面白色橫紋20~31個。

分布

指名亞種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台灣、海南與香港。雲南亞種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國外分布於緬甸、寮國及越南北部。 [生物學] 棲息於從沿海低地到海拔1 300 m的山區,常見於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處。夜晚活動,到水邊捕食魚、蛙或蛇類。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6月產卵3~15(最高紀錄為20)枚,卵徑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00~270 mm。

估計數量

人類活動之處已不多見;人跡罕到之處估計還有一定數量。

致危因素

銀環蛇為著名食用蛇之一,蛇體浸灑或乾制、蛇膽均可入藥,孵出7-30天的幼蛇盤卷乾制後稱"金錢白花蛇",是著名的傳統中藥材,故歷年來大量被捕殺,幼蛇也不倖免。目前野生狀態已不多見。 [馴養繁殖狀況] 從50年代起就已開始人工養殖,其主要目的是取卵孵成幼蛇以製備"金錢白花蛇。"到目前為止,未聞有成規模者。 [現有保護措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海南省將銀環蛇列為重點保護動物。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①建議有銀環蛇的省及自治區結合全國野生動物普查或專門組織力量調查銀環蛇在該省(區)的數量及其動態,針對實際情況制訂保護措施。②積極發展人工養殖,逐步做到不從野外捕捉銀環蛇加以利用。怕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