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津禪院,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年),坐落於漕港河邊,為本鎮著名古剎,寺內塑有辰州聖母像,故又名“娘娘廟”。結構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細刻,光彩耀目,莊嚴肅穆,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禪院成了明清時期文人聚會之所,董其昌、徐幹學等諸多名人均到禪院遊覽、題詞,現已成為佛教文化聖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圓津禪院
- 地理位置:青浦區朱家角鎮泰安橋西堍漕河街193號
- 著名景點: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
- 地位:佛教文化聖地
- 建立時間: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
簡介,概述,詳情,寺內物品,住持,相關信息,
簡介
圓津禪院位於青浦區朱家角鎮泰安橋西堍漕河街193號。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初供辰州聖母像,俗稱娘娘廟,明萬曆年間重建圓津禪院,清順治、康熙年間,圓津禪院逐漸擴建。從第三代住持語石起,幾任住持都能詩善畫,常有文人士大夫往往流連,吟誦聚會。1995年修復開放,2001年正式登記。現院中恢復有趙孟頫手書的“涌月”石刻的“涌月井”和清華閣等古蹟。
概述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住持通證對寺院進行大規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禪”、“息躬室”、“清華閣”、“那伽定處”、“舫齋”諸建築,其中以“清華閣”最負盛名,它不僅是名人文士珍藏書畫之處,而且環境幽美。登上清華閣遠眺近望,珠溪勝景盡收眼底:西自澱山湖,南及佘山,東至三汾盪,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見於雲樹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漁舟商舶之往來,得一覽而盡之”,故有清華閣十二景之稱。清華閣十二景為曹溪落雁、帆收遠浦,網集澄潭、淀峰西靄、秧渚北浮、木末清波、柳蔭畫舫,井市長虹、慈門傑閣、人煙繞翠、竹林連雲、殿角鳴鐘。概括了鎮上各處景點,實際上是登上清華閣總攬朱家角鎮上十二景。其中“井市長虹”即指放生橋,“慈門傑閣”為鎮上大剎慈門寺一景;“秧渚北浮”指鎮北西漾淀,這一帶原為明初豪富沈萬三舊居,後沈萬三被洪武抄家籍沒。陸慶臻詠清華閣十二景詩中有“直北水潺潺,西秧沈氏田,舊朝豪姓地,今日劫灰煙,……”之句。
詳情
圓津禪院結構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細刻,光彩耀目,莊嚴肅穆。禪院成為名剎,主要是由住持通證和尚(又名語石)起,連續出了好幾代精通書畫的高僧,經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畫。其中有宋刻“妙法蓮華經”,明文徵明手書“多心經”,董其昌等32人合寫的“金剛經”,清代梁同書的行書卷等等。禪院成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儲藏所。明清以來,許多文人雅士慕名紛紛前來,禪院成了明清時期文人聚會之所,董其昌、徐乾學等諸多名人均到禪院遊覽、題詞。
王昶亦為禪院撰寫碑文“重修清華閣記”和“振華長老塔銘記”等,並暫存了他著作的部分書版,及其他許多故 圓津禪院
禪院成為名剎,主要是由住持通證和尚(又名語石)起,連續出了好幾代精通書畫的高僧,經六、七代住持精心收集,珍藏了不少名家字畫。其中有宋刻“妙法蓮華經”,明文徵明手書“多心經”,董其昌等32人合寫的“金剛經”,清代梁同書的行書卷等等,禪院成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儲藏所。
寺內物品
住持
起初圓津禪寺內外一片寂靜,故而連廟門也沒進。旅遊熱後,寺院是遊客必經之地,燒香是眾 人最熱心參與的節目,於是,2000年圓津禪寺再度重建,2002年10月25日舉行了全堂佛像開光儀式。這個時候,宏戒法師已經主持了這座寺院。宏戒法師是一個年輕僧人,今年29歲。
圓津禪寺之所以“詞翰名四方”,主要是第三代主持通證和尚、第四代主持真朗和後來幾代主持都精通書畫,與當時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交往甚密,他們經常在圓津禪寺飲茶、吟詩、賞景、作畫。從明代以來,禪院成了文人雅聚之所,趙孟頫、董其昌、劉墉、鄭板橋、王昶等人都在這裡留下墨寶。那時候,文人參禪成一時之風,為了養心、養身、養學問。
據《圓津禪寺小志序》:“吾庵地不過數弓,室不過數櫞,非有琳宮紺塔之觀,非有開堂聚講之盛,精廬容膝,在震旦中不過一微塵耳。”舊時月色照著禪房,舊時的僧人很有自知之明,也很謙遜。他們有真學問,早把紅塵看破,把禪機參透。
相關信息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楊笑天副所長參訪上海圓津禪院
晚飯後主賓雙方品茶暢談,首先宏戒法師向大家介紹了圓津禪院將來的規劃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楊笑天教授也就禪宗的發展以及自己多年來對日本佛教的研究成果和大家進行了交流,最後大家還就放生及生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談論。
青浦區佛教圓津禪院探望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