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底鎮

圍底鎮

圍底鎮,隸屬於廣東羅定市,位於羅定市中部偏東,北接苹塘、華石鎮,東西南三面與金雞、素龍、羅平朗塘鎮為鄰,鎮政府駐圍底圩,距羅定城區約12公里,距雲浮市區72公里。

截至2014年,圍底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總人口46994人。總面積66.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3.26萬畝,水田1.49萬畝。

圍底鎮主要農林特產有葛薯、香芋、荔枝、龍眼、松脂等。2014年,圍底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1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38億元,農業總產值2.80億元),比2013年增長15.1%;農村人平純收入11630元,比2013年增長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圍底鎮
  • 外文名稱:Weidi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羅定市
  • 下轄地區: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圍底圩
  • 電話區號:0766
  • 郵政區碼:527222
  • 地理位置:羅定盤地東部
  • 面積:66.1平方公里(2014年)
  • 人口:46994人(2014年)
  • 方言粵語-羅廣片-羅定話/能古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粵W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稱嶺南堡,後稱十二堡。
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至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屬瀧水縣地。
明萬曆五年至清末,隸屬羅定州。
民國時期,為羅定縣第六區。
1950年,劃為羅定縣第二區。
1958年9月,成立圍底人民公社。
1983年8月,撤銷公社設立圍底區。
1986年11月,撤區設立圍底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圍底鎮下轄圍底社區、陀沖村、秋風村、城圍村、鳳山村、蓮塘頭村、五華村、文崗村、尋賢村、古薄塘村、宦塘村、古模村、楊村村、泗和村、朗社村、渡頭村共15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圍底圩。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圍底鎮總人口46994人,其中農業人口36754人,非農業人口10240人,民族以漢族為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圍底鎮位於羅定市中部偏東,中心位置在東經111°40′,北緯22°43′,北接苹塘鎮華石鎮,東西南三面與金雞鎮素龍鎮羅平鎮塘鎮為鄰,總面積66.10平方公里。
圍底鎮

地形

圍底鎮地處羅定市紅盆中部,中部平坦,四周屬黃土低丘地帶。

氣候

圍底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全年無霜期345天,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

水文

圍底河(境內長15.6公里)自南向北流經鎮境內。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圍底鎮水資源有可供灌溉和發電,建有窯頭、宦塘、古模等水電站。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共6座。

礦產資源

圍底鎮主要礦產資源有陶土、鐵、石灰石和石英沙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圍底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7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28億元,農業總產值2.44億元),比2012年增長9.2%;農村人平純收入10292元,比2012年增長13.6%;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家;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億元,比2012年增16%;另外還培育了49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個人獨資企業,其中工業企業34家,商貿及服務企業15家。
2014年,圍底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1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8.38億元,農業總產值2.80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5.1%;農村人平純收入11630元,同比2013年增長1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7億元,同比2013年比增38.2%。

第一產業

2008年,圍底鎮共有耕地21916畝,其中旱地5906畝,水田16010畝;年水稻種植面積30400畝,糧食總產量30406.8噸,畝產量1002公斤。2008年,全鎮“三高”農業產值7000萬元,比2007年增長6.1%。
2008年,圍底鎮政府把文崗蔬菜基地列為全鎮乃至全市的“菜籃子”基地。至2008年年末,文崗蔬菜基地面積達到1600多畝,全村有60%的人口從事商品菜種植,年產值達500多萬元。
截至2009年,文崗蔬菜基地面積達到3000多畝,年產值1200多萬元。

第二產業

圍底鎮形成以五金、塑膠、建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生產基地。2011年,圍底鎮實現工業總產值9.31億元。
2013年,圍底鎮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28億元。

第三產業

2008年,圍底鎮共有大小商鋪387家,市場3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339萬元。

交通

圍底鎮國道324線貫穿圍底鎮境,陽羅(陽江至羅定)高速圍底出口與雲岑(雲浮至羅定)高速、江羅(江門至羅定)高速的交匯點約4千米。
羅陽高速公路(圍底段)羅陽高速公路(圍底段)
羅(定)陽(春)高速公路,貫穿圍底鎮境,全長約12公里,全線採用全封閉、全立交的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每小時100公里,整體式路基標準寬度26米,分體式路基寬度13米。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08年末,圍底鎮共鋪設硬底化公路60.7公里,其中鎮通村三級水泥路30.6公里,自然村硬底化公路30.1公里,全鎮村村通水泥路,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率達68%。
圍底鎮圍底鎮
2003~2008年,圍底鎮累計投入圩鎮建設資金560萬元,其中投入470萬元完善圩鎮街道的淨化、美化、綠化、亮化和硬底化建設,完善圩鎮下水道的配套設施和沿江路標準化改造,安裝美觀實用的高燈2支,街燈120支;投入30萬元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安裝20個視頻監控探頭,實現了圩鎮及重點區域的全覆蓋監控;投入60萬元建成1個占地1100平方米的肉菜綜合市場。同時,加強對圩鎮“髒、亂、差”和亂搭亂建的整治工作,成立圩鎮治理領導小組和城監環衛隊,健全和完善《圩鎮管理暫行規定》,規範圩鎮的管理。至2008年末,圩鎮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圩鎮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鎮房屋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6.2萬平方米。

教育事業

2008年,圍底鎮全鎮有普通初級中學1所,國小17所,幼稚園2所。在校學生6222人,其中普通中學2052人,國小4171人;教職工321人。

文體事業

圍底鎮有文化活動中心1個,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設有展覽室、娛樂室、圖書室。2007~2008年,圍底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80萬元,配備了大螢幕彩電、音響、書架、樂器等文化娛樂設備。圍底鎮每年利用文化中心、戲院、祠堂、學校等文化設施場所,開展各種有益身心的文娛體育活動,利用元旦、五一、國慶、春節等節假日,開展文藝、演講、籃球、拔河、長跑、桌球、羽毛球等比賽活動。截至2008年,全鎮有曲藝社1個,村級文化室16個。

醫療衛生

2007年10月,圍底鎮衛生站按照三室(診室、藥房、注射室)標準進行規範化建設,完善設備設施,鄉村醫生全部經過考核持證上崗。
2008年,圍底鎮有圍底中心衛生院,15個級衛生站等醫療機構。在冊鄉村醫生31人。15個衛生站均通過雲浮市考核驗收。
2008年,圍底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2990人,參合率達92%,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95人。

風景名勝

城圍
城圍是一個古老的村寨,立寨時以周邊水塘為圍,築寨為堡,故名城圍,今圍底實為城圍之底。城圍現存有明代建築1座,清初建築3座。大量的古建築集中在城圍村對面的半月形山崗上,稱之為回龍。清至民國年代,回龍的府第民居青磚大屋中,最有名的如大夫第、榮祿第、騎尉第、雙炮樓等。
城圍古村落古建築中最為豪華的是尋賢三岔樓,其石雕、木雕十分精美,大木作工藝已走出當時民間建築之標準,據說是因為在側首客廳設定為觀音廳,官府才不與過問。照牆使用紅砂岩石基礎,斗門前牆設定有牆裙腳線,斗門灰塑為牌坊式。正對斗門客廳之脊飾與斗門又有變化,明堂地面全為紅砂岩鋪砌,前廳有三級台階,門庭前為八檁卷棚頂檐廊,檐柱為方形起棱紅砂岩石柱,柱礎為精雕鼓墩,柱頭頂加兩節石方斗墊梁,月梁、駝峰、雀替、柱礎皆為紅砂岩精雕異獸,檐廊為瓜柱鋪作,大門內有21條企攏,廳後為四柱立體大屏風,兩側以券門通廂房,廂房為青磚仿石柱博古梁架承重。中路各進屏門門墩的雕花造型各異,經歷一百多年,紅砂岩上的鼓釘仍十分清晰。
陀埇村
陀埇村有墨香山房等三間鄉村書院、書塾式建築,清末以書院命名的多為祠堂建築,而真正是書院的屈指可數,這類建築較為稀少,其建築因為功用不同而構造不同。
陀埇古村落陀埇古村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