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文教衛生,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村情概況
海拔1620米,年平均氣溫19℃,年降水量172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78.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7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根據2008年統計資料,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76.64畝(其中:田1428.96畝,地1747.68畝),人均耕地1.22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20585.8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7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8874.98畝,其他面積5530畝。
基礎設施
截至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3戶通自來水,有612戶飲用井水,有6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0.66%)。有675戶通電,有606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4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7%和95.8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4戶(分別占總數的68.4%和40.59%)。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3輛,拖拉機29輛,機車10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3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28.9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7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4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經濟發展
2006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578.6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9.44萬元,占總收入的74.21%;畜牧業收入 132.63萬元,占總收入的22.9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20頭,肉牛456頭,肉羊306頭);林業收入16.6萬元,占總收入的2.86%;工資性收入34.81萬元占總收入的0.83%。農民人均純收入2348.7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8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7人,在省內務工101人,到省外務工226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雲南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4.7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1%。
文教衛生
根據2008年統計資料,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262人,距離鎮中學3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65人,其中小學生262人,中學生103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平時組織民眾進行文藝匯演,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09人,參合率92.2%;享受低保11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50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675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村務公開
截至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28.96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的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場地建設的公開招投標。
基層組織
根據2008年統計資料,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8 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53人、女黨員15人。該村2004年被評為“雲南省民主法制示範村”,2006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
根據2008年統計資料,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03人。該村團總支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