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信息
圍塔漏斗是世界最大的
漏斗。位於雅安市
蘆山縣雙石鎮圍塔村。地處東經102°56′
北緯30°18′附近。長徑6000米,短徑2000米,深800米,容積96億立方米,漏斗內還分布著73座小山丘,漏斗內形成獨立封閉的水系,發育著與龍門洞穴相連的一系列洞穴群,成為集納排泄地表水和洞穴建造的唯一通道。四周山脊海拔1450米—1770米。圍塔漏斗比有文字記載的世界最大漏斗四川興文漏斗(長徑650米,短徑490米,深208米)大10倍,與美國的阿里希波漏斗(直徑330米,深70米)相比更是“巨無霸”,它在
衛星照片上
清晰可見,堪稱世界上第一大漏斗。
圍塔漏斗現居住有村民1000餘人,漏斗區森林覆蓋率在80%左右,生活著多種
野生動物,有古廟、古塔遺址和許多有關漏斗的動人傳說。圍塔漏斗距成都180公里,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著手將其開發成國家級
地質公園,它是集地質、生態、探險、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理想勝地。漏斗底部數十至上百米深的漏斗數十個,小漏斗更是不計其數。
發現
2000年3月,楊勇等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
研究所的專家、蘆山縣委書記和當地老鄉到蘆山縣境內的龍門洞考察探險。龍門洞這個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造型獨特的洞穴群,讓大家驚嘆不已。它不是常見的碳酸鹽類(喀斯特)洞穴,而是發育在白堊紀巨厚礫岩層中的洞穴系統。國家地質部門對這次考察給予了極大關注,隨即派專家赴實地考察,認為完全可以申報國家地質公園。2001年,楊勇在對照1:50000地域地質地形圖時,意外發現龍門洞旁有一塊呈耳朵狀的大凹地,且與羅布泊的“大耳朵”極其相似,面積竟達8平方公里,位置在神秘的北緯30度,並有一個奇怪的地名——圍塔。經過兩個月的現場實地考察,並輔之以地質資料的分析,楊勇斷定圍塔村就是一個大漏斗,而這個大漏斗比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四川興文漏斗大近10倍,並且圍塔漏斗底部還發育著罕見的
洞穴群,同時外圍還分布了大小上百個規模不等的漏斗(即落水洞,當地人叫做漩坑)。這一震撼性發現,讓許多專家學者嘆為觀止,中國岩溶洞穴學會會長朱學穩感嘆:“這實屬世界罕見”。
形成
通過洞穴分布延伸與地形圖的對照分析,忽然發現,根據探尋的
方向和
洞穴風流,此洞與圍塔大窪地以及周邊發育的一系列落水洞漏斗有著密切的聯繫。要據
大比例尺地形圖以及該區域衛星遙感圖的顯示,我們追蹤著地質構造痕跡和地貌形態沿龍門洞穴口探尋,在1300-1500米高程,組成洞穴主體的鈣質礫岩層在地表驚現出罕見的溶蝕地貌景觀,溶蝕峰林、石溝漏斗、落水洞漏斗等呈密集分布。而在1600-1700餘米高程,一圈周長數十公里的窄脊圈圍著一個巨大凹地—一個巨大的漏斗出現了。
經歷了大約16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運動、記錄了地球滄海桑田歷程的這座白堊紀地質奇觀終於完整地勾勒在人們的腦海中一股暗藏的衝動促使唐邦興、王成華兩位教授展開了一年多的深入考察分析。春夏秋冬、地上地下、區內區外……一個被斷層抬升托起、向斜構造奇觀終於完整的勾勒在人們的腦海中。
數據
關於圍塔漏斗的數據讓人震撼:長徑6000餘米、短徑2000-4000餘米、底部高程990-1100米、最深
豎井底部高程為900米、漏斗平均深度450米-700餘米。它比目前文字資料記載的四川興文天盆漏斗大整整10倍,曾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阿里西波漏斗與它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
此外,圍塔底部和周邊地區還分布發育著成百上千個大小落水
漏斗,大者直徑數百米,深200米以上,小者直徑幾米,深不到10米。
蘆山縣龍門洞是一處世界上罕見的白堊紀礫岩洞穴群,就它的發育程度、建造規模、觀賞特徵性不亞於發育建造期上億年甚至幾億年的石灰岩洞穴。
圍塔漏斗仍是一個活動的漏斗,龍門洞仍是一個還在建造之中的洞穴。圍塔漏斗形在於大約1600多萬年前,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以來的白堊紀地層中,它經歷了第三紀至第四紀以來的地質變遷,它的形成包括了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動力地質、地貌學等地學機理。簡單地說,圍塔地質漏斗的形成,是由於該地區位於
降雨量豐富的北緯30度和青藏高原隆起區邊緣,導致區域地表水系非常發達,在各種地質作用,並經地表水系通過地下河流帶走了地下礫岩層中大量的可溶物質,地下空洞不斷擴張,層間崩塌頻繁,地面不斷下陷,便造就了這個舉世罕見的地質漏斗。而圍塔地表現在能清晰發現的數十個向地面以下延伸的“陀螺”就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地質漏斗的下水道。
居民
從高處俯瞰圍塔大漏斗的全景,頗像一隻大耳朵。中間有一些起伏的小
山丘,竹林掩映中有成片或散落在田間的青瓦農舍,兩棵巨大的麻柳樹在圍塔中特別打眼,漏斗中耳心部位飄揚著五星紅旗的是漏斗里的國小。就是圍塔村。這恐怕又是一個
奇蹟了:有居住民的地質漏斗。經調查,圍塔現在的居民幾乎全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
移民。圍塔,也就是圍在山中間的塔。圍塔真的有塔嗎?78歲的村民馬定福老人說,圍塔村在很早很早以前的確有一個塔,這個塔就在圍塔的中心部位,現在只剩下底座了。據老輩人說,圍塔村當年鬧
蝗災,全村人一起出錢修了這座塔以鎮蝗災。這座塔後來毀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我們看到塔的基座還保存完好,殘留的磚瓦上刻著精緻的花紋。據專家考證,圍塔的
塔基正好處在“大耳朵”的中心點上,也可算是圍塔的地理中心。圍塔人當時是用什麼方法準確地計算出了圍塔的中心點的?這是個饒有興味的問題。
驚人的發現總是接二連三,漏斗所在地的緯度竟然是北緯30度18分!又是一個北緯30度!神秘的北緯30度,在這一緯度附近曾發現了許多奇特的地質現象和自然景觀,有的至今仍是不解之謎:怪事迭出的百幕大魔鬼三角、令人嘆為觀止的瑪雅遺址,而珠穆朗瑪峰、長江、尼羅河、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和湖北
神農架、四川廣漢的
三星堆、重慶奉節小寨天坑地縫等等都處在北緯30度一帶,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和嗎?
世界上最大的地質漏斗
深不見底的恐懼感越來越重,盡頭在何處
繼續朝裡面深入,洞越來越黑,不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分支洞系,地形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洞內空氣異常的清爽和流通,有的地方甚至同時出現了好幾個岔道口,讓我們很分辨方向。我們只能用測繪數據確定位置。
黑暗中行走,時間充當了路標。再次行進了30多分鐘後,洞口開始拐向,在我們的左手邊突然出現一個巨型下陷坑,直徑約60米,手電光甚至不能及底,而丟下的石頭在許久後才能聽到迴響。
小心地,我沿著坑邊來到一個平台,將100多米長的保險繩繫於一塊巨石上,用3000瓦大功率探照燈照向坑底,隱約看見下面是一片亂石,我們攀著陡峭的坑壁緊緊地將繩拽在手上開始下行。
只見一個呈現橢圓形的坑底,怪石林立,猙獰恐怖,耳邊只聽水聲潺潺,卻見不到流水的蹤影。
與同行的地質專家分析,這個地下天坑應該是此前的地下河道之一,在它下面應該還有一個地下水漏斗,只是由於地下的突然改道才變成了一個旱坑。由此看來,此前我們行走的是一個遠古時代的河道,只是由於地下水的溶蝕作用一直持續,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並引起不同程度的岩層失穩而下陷。
奇怪的是,水流急速而下,洞內地面卻不見一絲水花
地表沙灘很乾燥,很難能在洞內地表看見水。這水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呢?
洞中天堂
奇石滿布的洞中天堂,一股向下垂落30餘米的暗流從高懸的壁間飛落而下,形成一束水簾飛瀑,飛瀑落地,水花四起,水煙升騰。但奇怪的是,水流急速而下,卻直接進入地底悄悄地流走了,洞內的地面不見一絲水花,感不到一點潮氣。
原來這水是從洞頂,也就是是圍塔的“游洞”中滲透匯集而成,又直接流入了經過改道後的暗河道,即這個洞底的地下暗河。由此看來,正是由於圍塔地區地下岩層容易被水溶解,在經過從圍塔地表滲漏的水流經數千萬年的沖刷溶蝕後,在其地層深處,即以龍門洞穴為主要標誌的一系列地下洞穴中又已形成了不少的暗河,暗河帶走了大量圍塔底部岩層的可溶物,這就直接導致了圍塔地區的下陷而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漏斗。
我們又發現了一個更大的“萬人沙灘”和一片面積有一個
足球場大的“礫岩奇石盆景”
走了許久,腳下突然間變軟了,全是細細的白沙,仿佛踩在沙灘上。在這四周岩壁的擁抱中,突然閃現出一個巨大的空間,頂上是巨大的弧形穹頂,地下平整如台,實在是一個好地方。這片“沙灘”比一個排球場面積還要大,沙質也非常細膩柔軟,我們把它稱為“地下沙灘排球場”。
奇石盆景
這裡還發現了一片被水沖刷得光滑發亮的礫岩奇石盆景。在一個足有足球場大的層間洞穴中,由各種成份的河湖環境卵石膠結擠壓而成的礫石層經地下暗流數百年的沖刷溶蝕,構成了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奇石盆景造型。
6個腳趾的“碩鼠”和渾身上下均是白色的“小蝦”
一路走來,洞裡多是石頭、沙灘和流水,幾乎沒有植物,除了蝙蝠外,還沒遇見過“活物”。不過,就在我們依次匍匐在地準備穿過一個只能爬行的層間空隙時,一個黑影突然竄出。什麼東西?幾隻手電筒同時射向那個黑影。只見一個通體漆黑、體形似鼠、嘴前有鬍鬚、卻也跟貓一般大小的東西在洞內迅速逃竄。“抓住它”!可那東西竄得極快,瞬間便閃進另一個小洞中不見了蹤影。而循著它留在沙上的腳印一看,發現它有6個腳趾;而依據其體形及留在沙上的腳印深度初略判斷,它可能重達2.5公斤左右,真是名副其實的“碩鼠”。
在冰冷的河水中生活著的蝦全身不過2厘米,兩隻眼睛更是如針眼般大小,頭前有4根長長的須,而不停遊動的“腳”卻多達6對,渾身上下均是白色。
這個從圍塔地表滲入的地下河流里怎么會有蝦呢?這蝦是因為常年照不到太陽才呈現白色還是一種史前基因變異的動物呢?在這個有上千萬年曆史的高山暗河中出現小蝦,是否能說明此前這裡曾是海洋呢?
漏斗出現
一個比目前文字資料記載的世界最大漏還要大10倍的漏斗出現了。根據分析,該洞是一個放射狀展布、多層空間發育、生長於白堊紀巨厚礫石層、受地質構造控制,受地表落水洞地坑漏斗影響、地下暗流上千萬年沖刷溶蝕、洞道分布極其複雜的地地質洞穴群。估計洞穴總長至少有100公里,洞體空間最大截面面積上千平方米,對這樣一處有別於一般常見的石灰岩層溶洞,並且規模巨大、結構極其複雜,造型如此神奇的天然洞穴,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實屬罕見,有重要的地理學價值。
經歷了大約16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運動、記錄了地球滄海桑田歷程的這座白堊紀地質奇觀終於完整地勾勒在人們的腦海中一股暗藏的衝動促使我和同行的唐邦興、王成華兩位教授展開了一年多的深入考察分析。
交通狀況
圍塔漏斗距離成都約190公里:從成都出發,經成雅高速140公里到達雅安,然後轉入318國道(川藏公路)前行16公里到達飛仙關。右轉沿210省道前行16公里到達蘆山縣城,出城北行16公里到達圍塔村。
也可在蘆山縣城繼續沿210道前行25公里到達靈關鎮,穿過十里長峽古棧道、大岩腔景區,前行15公里到達雙石鎮。這一線路隨略遠20多公里,但比上一條直達圍塔的路況好,且風光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