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秦風·終南⑴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⑵。君子至止⑶,錦衣狐裘⑷。顏如渥丹⑸,其君也哉!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⑹。君子至止,黻衣繡裳⑺。佩玉將將⑻,壽考不亡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終南: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市郊外。
⑵條:樹名,即山楸。材質好,可制車板。
⑶至止:到來。止,之。
⑷錦衣狐裘:當時諸侯的禮服。《禮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⑸渥(wò):塗。丹:赤石制的紅色顏料,今名硃砂。
⑺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紋相間的上衣。繡裳:五彩繡成的下裳。當時都是貴族服裝。
⑻將(qiāng)將:同“鏘鏘”,象聲詞。
⑼壽考:高壽,長壽。亡(wàng):通“忘”,忘記。
白話譯文
終南山上可有什麼好風光?有高大山楸也有杏梅綻放。我君王登臨絕頂佇足下望,任風吹錦衣狐裳袂裾飛揚。紅潤的臉寵好像塗了油彩,真是氣度非凡偉大的君王。
終南山上可有什麼好風光?有杞柳輕拂也有漂亮甘棠。我君王登臨絕頂佇足四望,任風吹錦衣繡裳裾袂飛揚。精美佩玉隨身移步響叮噹,祝他福壽綿長萬民永不忘!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關於此詩究竟是“美”還是“戒”,前人意見不一。朱熹《詩集傳》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詞”,姚際恆亦肯定“有美無戒”。而《詩序》的總體評價是:“《終南》,戒襄公也。”方玉潤則以為此詩“美中寓戒,非專頌禱”。
詩的“美”,主要是頌美秦公的容顏、服飾和儀態。兩章詩都對“君子”的來到表示出敬仰和讚嘆的態勢。那君子的臉容紅潤豐澤,大有福相。那諸侯的禮服,內里狐白裘,外罩織錦衣,還有青白相間斧形上裝和五色斑爛的下裳,無不顯得精美華貴,熠熠生輝。詩中對秦公的衣著有著一種新鮮感,不像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感覺,秦公也像是在炫耀華服似的,在在證明這確是秦襄公被始封為諸侯而穿上顯服的情景。除了服裝外,詩還寫到了飾物的佩聲鏘鏘,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掛件叮噹作響,音韻悅耳。這就見出詩所描摹的形象是動態的,行進中的,仿佛讓人感覺到秦公步履雍容來到終南山祭祀行禮。詩通過視覺、聽覺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觀上透出富貴氣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於作者所代表的周遺民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樣簡單,兩章末尾各有一句耐人尋味的結語。第一句是“其君也哉”,從那驚疑不定的揣測口吻中,顯出忐忑不安憂喜參半的複雜心情。新君降臨一方,舊地遺民自有前途未卜的緊張心理,這很真實自然。第二句是“壽考不忘”,意謂:秦君哪,你富貴壽考,但最終不要忘記這裡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將祝福、叮嚀、告誡、期望種種難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這兩句,詩確實是意存勸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於為什麼那么含蓄婉曲,汪中《述學·釋三九》說:“周人尚文,君子之於言不徑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較為圓通的。不過,最主要的恐怕還是不便直說。
最後看看兩章詩的起興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為豪的周地名山起興,顯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也可使初來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覷他們。就此意義而言,或有借當地名勝以壯膽撐門面的虛榮心理吧。其次,更為重要的是,終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險峻,為萬眾仰慕。《尚書·禹貢》:“終南悖物。”《左傳·昭公四年》:“荊山、中南,九州之險。”皆指此山。終南山有豐富的物產,尤以根深葉茂的林木為代表。還有寬衍險奧氣象萬千的山勢。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難看清。那么作者何以要如數家珍不惜饒舌呢?一層意思是以隆崇的終南山,暗寓對秦公尊嚴身分的褒揚,有以偉物興偉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層意思是讓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終南山一樣的受人尊崇嗎?你只有修德愛民,不負眾望,才能與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後世曹操《短歌行》詩所云:“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寓戒於頌一石兩鳥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