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高級研究所

國際高級研究所(也稱為行政學會,英文全稱為InternationalInstituteofAdvancedStudies,簡稱IIAS)位於日本京阪奈科學城,成立於1984年,面積四公頃的土地,其捐贈資助的捐款主要成員的工商部門在全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高級研究所
  • 外文名:InternationalInstituteofAdvancedStudies
  • 簡稱:IIAS
  • 位置:日本京阪奈科學城
基本簡介,研究內容,歷史發展,成果,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服務內容,國際交流,措施,相關詞條,

基本簡介

當時設立行政學會,它的目的是,它將使用收入來自它的資本投資,以支持其自己的研究計畫。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其目前的研究項目得到一個特殊津貼的補助金科研部提供的教育文化體育科學技術,根據研究主題為“基礎研究關於建立綜合解題系統的和諧提高人類社會。“闡述這一主題的發言,我們的目標是進行多學科研究涵蓋多個領域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種有關的各種問題,人類社會面臨的後果,迅速進步,醫學和技術,並建立一個綜合系統的基礎上一個新的概念模型解決問題

研究內容

國際關係研究所包括對國際關係的歷史、理論和現實三個方面的研究。本書以全球化和中國的崛起為立足點,從巨觀的視角,對國際關係歷史演變、理論研究、現實發展中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既豐富翔實而又簡明扼要的分析。
本書首先以“戰爭—會議—體系”為主線,探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關係體系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維也納體系再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演化過程;以冷戰為主軸,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的起源、經過和結束;以地區衝突為主脈,分析了冷戰後幾次重大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的經過、特點和影響。接著分別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最後重點分析了民族國家與外交、非國家行為體與跨國政治、國際安全、南北關係、全球問題與全球治理、中國外交等國際關係中的重大現實問題。
本書力求在國際安全分析三層面、南北關係發展三領域等問題上有所突破,為我國的國際關係學科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歷史發展

國際高級研究所
國際高級研究高級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史、國際關係理論和當代國際問題。研究所在承擔重大研究課題的同時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國際關係研究所於1979年為國際關係碩士點198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際關係博士點。現有工作人員共15人。20多年來,國際關係研究所共培養了數百名碩士、70餘名博士。我所現已成為北京市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前身為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史教研室,是新中國最早從事國際關係教學與研究的單位。為適應改革開放以來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的需要,經外交部批准,1984年成立國際關係研究所。確立研究所的宗旨是對國際關係的歷史、理論和現實的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和培養專業研究人才。同時配合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會開展學術交流。1984年國際關係研究所成為國際關係博士學位授予點。經過三代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一支以博士生導師學術群體為核心的知識層次較高、業務精深、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現有博士生導師9名,副教授4名,講師3名。全部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是國內國際關係學科教學和科研力量雄厚的單位。

成果

國際關係研究所以系統的國際關係歷史研究為基礎、多國別和地區國際關係專題研究為重點、配合國際關係理論建設與當代理論思潮的前瞻性研究,與外交部等實際工作部門相配合,形成了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特色,並完成了一系列有廣泛影響的科研成果。出版學術著作如《近代國際關係史綱》、《現代國際關係史》、《冷戰後國際關係》、《現代國際關係學》、《外交學概論》、《經濟外交》、《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聚焦中國外交》、《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東和談史》、《歐洲安全組織與安全結構》、《俄羅斯外交史稿》、《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思潮》等5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87篇。特別是研究所投入近8年時間和精力,協助中國國際關係研究會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十卷本《國際關係史》巨著,該著作獲得國家圖書獎。與此同時翻譯了《國際關係學》、《國際關係分析》、《現代外交》、《首腦外交》、《美國外交政策的政治學》、《拉賓回憶錄》、《20世紀世界歷史》等國外學術專著20餘部。承擔外交部下達的《冷戰後主要國際政治思潮及其影響》、《美國崛起的歷史軌跡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霸權主義新特點》、《時代與國際格局特徵》、《中國外交理論體系建設》、《俄羅斯入世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等一系列研究項目。且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十五"期間,預期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地區大國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百年國際關係與中國系列叢書以及經濟全球化與世界文化多樣化、民族衝突的國際監督與管理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國際軍事安全分類、外交大詞典國際關係與外交分類等課題。

人才培養

20多年來國際關係研究所始終以國際關係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重點,堅持國際關係歷史、理論、方法的系統性,突出外交特色、強調國際關係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密切結合。與外交外事高素質人才培養結合。形成了一支由專職教師與資深外交官組成的具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前沿學術水平及專業外語水平師資隊伍。目前學術梯隊結構合理且日趨年輕化。本研究所教師多數曾在國外大學和科研單位進修講學,或在我國駐外使館工作過,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對外交流能力。先後有10人成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迄今,培養國際關係博士總計20屆,100餘人,有70餘人獲得博士學位。現有在讀博士生37人。培養碩士總計19屆,165人。獲碩士學位的93人,在讀的72人。每年都有數名優秀畢業生考入外交部工作,2008年有9名碩士生考入外交部成為了光榮的外交工作者。1998-2007年培養在職研究生9屆,120餘人,目前結業110餘人,獲得碩士學位的30餘人。為國家培養了政治可靠、業務精通、外語嫻熟的高質量複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和專業研究人才.

課程體系

在20多年來不懈的努力與探索中,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際關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接近國內外先進水平。共開設本科、雙學位、碩士、博士國際關係專業課程78門。對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博士生課程在國際關係學術前沿、學術經典研讀、研究方法論等課程設定上具有獨創性。碩士生課程在當代美國外交研究、中東國際關係、俄羅斯政治與外交、歐洲安全研究、全球化與國際安全等方面形成特色。

服務內容

國際關係研究所在服務於我國總體外交戰略,服務於社會公眾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研究所多位國際問題專家參與外交部、中聯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軍委、軍科院的國際形勢與對策分析,引起有關領導重視。通過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解放軍報、北京周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環球時報、世界知識等多種媒體闡述當代國際熱點問題,宣講我國外交政策,獲得公眾輿論的好評。

國際交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國際關係研究領域開展國際合作,進行國際交流成為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自1996年以來,國際關係研究所先後邀請美國、俄羅斯、烏克蘭、荷蘭、義大利、捷克、波蘭等國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或從事合作研究,且與俄羅斯外交學院、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白俄羅斯明斯克大學建立了教師和研究生交流合作關係。這些交流引進了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擴大了研究視野,促進了相互溝通和理解,為研究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研究所的專家也多次在國內和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供演講稿和論文,體現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術水平和中國特色。
作為一個研究機構,20多年的歷程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關係研究所的主要目標是將本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培養高層次國際問題研究和外交人才的重要基地。為此,首先要加強學術隊伍建設,形成有國內領先的專業水平和理論政策水平的一流專家隊伍。發揮學術群體優勢,從新世紀總體外交的需要出發,完成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戰略研究的重點課題、建立系統完善且具有創新和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

措施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後將採取的五大措施:1、深化體制改革。對教學科研體制進行結構調整,建立激勵創新制度,充分發揮現有人員的潛力和積極性。2、加強兩個建設。一是以創新為標誌的學科建設,改革完善教學體系,建設反映學科發展趨勢,在國內領先的研究生重點課程和教材;開設更多用外語講授的專業課程,提高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二是以尖端人才為標誌的隊伍建設。作好人才引進與培養,形成一支在國內有學術專長和影響的學術帶頭人與中青年骨幹相結合的學術群體,和一流的國際關係專家。3、開拓對外交流合作渠道,建立特聘項目研究員制度,與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建立更為密切的學術聯繫,加強與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等單位的合作關係,發揮專職和兼職兩支研究隊伍的力量。4、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實際的方針,注重研究成果轉化和實現社會效益。5、進一步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爭取在"十五"期間增加資金投入,用於硬體設施建設和研究經費支出,完成學科建設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