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銀行團

國際銀行團是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壟斷集團對華進行資本輸出的國際性金融資本集團。一般在通過某項國際協定時形成。始於20世紀初。清政府於1909年重建粵漢鐵路,7月6日英、法及德國財團即簽訂了對華鐵路借款契約。嗣後,英、法、德及美國財團的代表又於1910年5月23—24日在巴黎簽定湖廣川漢鐵路借款與購料協定。同年11月 10日,歐美18家銀行、15家公司又達成新的協定,議決四國按照平等條件,在中國境外發行債票,並在中國境內逐步形成以滙豐銀行、德華銀行、東方匯理銀行、花旗銀行為代表的四國銀行團。

建立,改組,發展,

建立

它首先發生在對華鐵路投資方面。當1909年清政府重建粵漢鐵路時﹐英﹑法財團和德國財團於7月6日簽訂了對華鐵路借款契約﹔1910年5月23~24日 英國﹑法國﹑德財團又和美國財團的代表在巴黎訂立湖廣川漢鐵路借款和購料協定﹐歐美18家銀行﹑15家公司於同年11月10日又達成新的協定﹐議決四國按照平等條件﹐在中國境外金融市場上發行債票。它接過美國財團的中國幣制實業借款的優先權而把投資範圍擴大到財政金融方面。在中國﹐它以英國的滙豐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為代表﹐通稱四國銀行團﹐曾於1911年4~8月間和清政府簽訂了東三省幣制﹑實業借款和湖廣鐵路借款契約。

改組

辛亥革命爆發後﹐幣制﹑實業借款停付。銀行團應北洋政府的要求﹐於1912年間撥出善後借款的墊款﹐並在 5月15~16日在倫敦會議上和日﹑俄兩國財團達成協定﹐在保留日﹑俄對滿蒙特殊利益的附帶條件下﹐華俄道勝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正式參加﹐合組為六國銀行團。美國財團在1913年3月21日宣布脫離銀行團﹐於是改組為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它在 4月26日和北洋政府簽訂了善後借款契約﹐完全掌握了中國的關﹑鹽兩稅﹐並通過它所設定的外籍顧問﹐控制了北洋政府的財政命脈。北洋政府提撥關﹑鹽餘款必須經過銀行團的核准。

發展

五國銀行團內部矛盾仍然尖銳﹐1913年 9月26日於巴黎召開的國際財團會議里﹐決議“實業借款”不必經銀行團聯合投資﹐分歸各財團“自由競爭”。於是所謂實業借款和鐵路借款就不再受銀行團約束﹐並且許多政治﹑財政借款也在“實業借款”的名義下各行其是了。1913年到1921年,在伍德羅·威爾遜就任美國總統的八年間,是世界和中國都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出現了一些變化無常的現象。從美國為歐美列強中第一個承認中華民國的政府,變為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政府;從威爾遜以“借款的條件近乎損害中國本身的行政”為由退出老國際銀行團之後,又主動發起組織壟斷範圍大大超過老國際銀行團的對華貸款新國際銀行團;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邀請中國採取與之相同的對德絕交行動後,又反對中國對德宣戰,對巴黎和會上從支持中國直接收回山東權益而變為同意日本繼承德國戰前在山東的權益;在高唱同情中國的民主運動的腔調下,又處處壓制中國的民主運動等具體問題著手,對它們進行了逐個探析。在對這些歷史問題進行敘述分析中說明了美國對華政策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的一種反映,而是與在華擁有特殊利益的歐洲列強和日本發生直接利害衝突的多邊國際關係的反映,從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美國在這一重要時期的對華政治、經濟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