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及政策研究

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及政策研究

《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及政策研究》是依託武漢大學,由李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及政策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鍇
  • 依託單位:武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對外貿易仍是推動我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是否會抑制我國的碳排放效率(定義為: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實際產出與最優產出之間的比值)?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我國應該如何協調國際貿易與碳排放效率之間的關係? 如何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生產中的碳排放效率,從而達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項目從國家層面、區域層面和行業層面研究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首先利用空間面板技術分析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影響作用;接著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評估我國貿易開放度高低與省區碳排放效率差異;最後通過構建國際貿易前向關聯、後向關聯指標分析國際貿易影響我國碳排放效率的傳導渠道;在對比分析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為制定以提高碳排放效率為核心的外貿政策、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對外貿易仍是推動我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是否會提高我國的碳排放績效?如何在保持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減排技術進步,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本項目從國家層面、區域層面和行業層面研究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績效的影響:首先利用空間面板技術分析國際貿易對我國碳排放績效的影響作用;接著用傾向得分匹配法評估我國貿易開放度高低與省區碳排放績效差異;最後分析國際貿易影響我國碳排放績效的傳導渠道。 本項目首先基於鬆弛的方向性距離函式(SBM)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標來度量碳排放績效或環境績效,採用四種不同空間面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並發現不同權重設定形式下的空間模型估計結果基本上一致。三種外部溢出渠道均產生了顯著的知識溢出效應,貨物貿易和FDI的知識溢出均能提升貿易或投資所在地的環境績效,反而是由服務貿易渠道產生的是負向效應。其次,基於準實驗的“反事實”研究設計,建立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建構與貿易開放地區樣本之協變數相類似的貿易相對封閉地區樣本,進而評估各種平均處理效應。顯示貿易開放地區的人均碳排放比貿易相對封閉地區平均少1.726~3.330噸每人(ATE);從貿易開放地區的平均處理效應(ATT)來看,其人均碳排放比假定不開放時平均要少2.264~2.902噸每人;而貿易相對封閉地區的平均處理效應(ATU)顯示該地區人均碳排放比假定開放時平均要多1.476~3.546噸每人。再次,本項目在一個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來源技術進步對能源強度的影響,構建了一個包含中性技術進步和有偏技術進步的超越對數成本函式模型,得出不同來源技術進步的要素偏向有所不同。R&D、進口、FDI的水平溢出和後向溢出效應是能源節約型的,而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應是能源使用型的。最後,在對比分析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為制定以提高碳排放效率為核心的外貿政策、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