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國際貨幣體系研究:變遷,規律與改革
- 作者:董君
-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頁數:23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經濟出版社
- 外文名: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Charge Rule and Reform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62034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文庫理論經濟學精品系列(二)
作者簡介
女,1980年10月生。2012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史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近年來圍繞世界經濟史、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與政策等問題,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及正在主持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多項。
圖書目錄
第1章 國際金本位制確立之前的近代國際貨幣制度(1800—1870)
1.1 複本位制的概念與特點/002
1.1.1 複本位制的概念與形式
1.1.2 複本位制的特點
1.2 複本位制的運行——以法國、美國為例
1.2.1 複本位制的運行法則——格雷欣定律
1.2.219世紀法國複本位制的運行
1.2.3 拉丁貨幣同盟
1.2.4 美國複本位制的建立及運行
1.2.5 美國的白銀與黃金之爭
1.3 複本位制的衰落
1.3.1 直接原因
1.3.2 根本原因
1.4 對複本位制的評價
1.5 英國金本位制的建立
1.5.1 英國的鑄幣體系及鑄幣貶值
1.5.2 鑄幣體系的恢復及鑄幣改革
1.5.3 金塊論戰
1.5.4 金塊論戰的持續
1.5.5 金塊論戰的影響
1.6 對英國金本位制的評價
第2章 國際金本位制(1871—1914)
2.1 國際金本位制的建立
2.1.1 英國經濟的迅速崛起
2.1.2 自由貿易政策的廣泛推行
2.1.3 金本位制的國際擴散
2.2 國際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
2.2.1 黃金充當國際本位貨幣
2.2.2 限於黃金輸送點內的固定匯率
2.2.3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2.3 國際金本位制時期的英格蘭銀行
2.3.1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與發展
2.3.2 英格蘭銀行對國際金本位制的主導作用
2.3.3 國際金本位制與最後貸款人角色的矛盾
2.4 國際金本位制的“中心—外圍”格局
2.4.1 中心國的國際合作
2.4.2 外圍國的不穩定性
2.5 國際金本位制的積極作用
2.6 國際金本位制穩定運行的條件及其缺陷
2.6.1 國際金本位制穩定運行的條件
2.6.2 國際金本位制的缺陷
2.7 對國際金本位制的評價
第3章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1919—1939)
3.1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建立
3.1.1 古典國際金本位制的解體
3.1.2 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困境
3.1.3 金匯兌本位制的建立
3.2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主要內容
3.2.1 黃金與外匯同是本位貨幣
3.2.2 與黃金保持間接聯繫的固定匯率制
3.2.3 不平等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3.3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時期的國際收支
3.3.1 德國戰爭賠款及國際資本流動總趨勢
3.3.2 基準貨幣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
3.4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時期的國際貨幣合作
3.5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積極作用
3.6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崩潰及其缺陷
3.7 對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評價
第4章 布雷頓森林體系(1945一1973)
4.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4.1.1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背景
4.1.2 “凱恩斯計畫”與“懷特計畫”
4.1.3 《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共識體現
4.2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
4.2.1 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2.2 黃金一美元本位制
4.2.3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
4.2.4 廢除外匯管制
4.2.5 非對稱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4.3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
4.3.1 布雷頓森林體系平穩運行階段(1944—109)
4.3.2 布雷頓森林體系動盪運行階段(1960—1968)
4.3.3 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步瓦解階段(1969—1973)
4.4 特別提款權的設立
4.4.1 特別提款權設立的背景
4.4.2 特別提款權的誕生
4.4.3 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4.5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中心—外圍”格局
4.6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積極作用
4.7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
4.7.1 無法克服的“特里芬難題”
4.7.2 僵硬匯率制度下各國權利與義務的非對稱
4.7.3 不健全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4.8 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評價
第5章牙買加體系(1973年至今)
5.1 牙買加體系的建立
5.1.1 牙買加體系建立的背景
5.1.2 “二十國委員會”及牙買加協定
5.2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
5.2.1 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
5.2.2 以浮動匯率為主體的混合匯率體制
5.2.3 靈活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5.3 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5.3.1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蛇形浮動”
5.3.220世紀80年代美元的升值與貶值
5.3.3 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與危機
5.3.4 歐元的誕生與國際貨幣競爭
5.4 牙買加體系與國際金融危機
5.4.1 拉莢債務危機
5.4.2 亞洲金融危機
5.4.3 美國次級貸款危機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5.5 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5.6 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5.7 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第6章 國際貨幣體系演變及若干改革構想
6.1 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理論解釋
6.1.1 霸權穩定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1.2 網路外部性理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1.3 複雜系統演進理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2 國際貨幣體系演變規律概括
6.2.1 政府因素從邊緣走到中心
6.2.2 國際合作重要性El趨加強
6.2.3 國際貨幣體系不對稱性長期存在
6.2.4 貨幣霸權因素無法避免
6.2.5 與國際經濟環境適應協動
6.3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構想/181
6.3.120世紀七八十年代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220世紀90年代以後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3 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4 對上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的總結
6.4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現實條件與發展趨勢
第7章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實踐與前瞻
7.1 中國貨幣制度的簡單歷史回顧
7.1.1 中國古代貨幣制度
7.1.2 中國近代貨幣制度
7.1.3 中國現代貨幣制度
7.2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基礎條件/207
7.2.1 強大的國民經濟
7.2.2 巨額的外匯儲備
7.2.3 不斷擴大的對外貿易份額
7.2.4 人民幣自發實現區域性流通
7.2.5 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
7.2.6 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與作用
7.2.7 中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
7.3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利益訴求
7.3.1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和職能
7.3.2 促進國際貨幣合作
7.3.3 制定公平的國際準則和措施
7.3.4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運行機制
7.4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阻滯因素
7.4.1 國際政治勢力的博弈阻礙中國爭取更多的利益
7.4.2 霸權主導下的國際貨幣金融格局難以改變
7.4.3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仍然可以繼續運行
7.4.4 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7.5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策略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
1.1 複本位制的概念與特點/002
1.1.1 複本位制的概念與形式
1.1.2 複本位制的特點
1.2 複本位制的運行——以法國、美國為例
1.2.1 複本位制的運行法則——格雷欣定律
1.2.219世紀法國複本位制的運行
1.2.3 拉丁貨幣同盟
1.2.4 美國複本位制的建立及運行
1.2.5 美國的白銀與黃金之爭
1.3 複本位制的衰落
1.3.1 直接原因
1.3.2 根本原因
1.4 對複本位制的評價
1.5 英國金本位制的建立
1.5.1 英國的鑄幣體系及鑄幣貶值
1.5.2 鑄幣體系的恢復及鑄幣改革
1.5.3 金塊論戰
1.5.4 金塊論戰的持續
1.5.5 金塊論戰的影響
1.6 對英國金本位制的評價
第2章 國際金本位制(1871—1914)
2.1 國際金本位制的建立
2.1.1 英國經濟的迅速崛起
2.1.2 自由貿易政策的廣泛推行
2.1.3 金本位制的國際擴散
2.2 國際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
2.2.1 黃金充當國際本位貨幣
2.2.2 限於黃金輸送點內的固定匯率
2.2.3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
2.3 國際金本位制時期的英格蘭銀行
2.3.1 英格蘭銀行的成立與發展
2.3.2 英格蘭銀行對國際金本位制的主導作用
2.3.3 國際金本位制與最後貸款人角色的矛盾
2.4 國際金本位制的“中心—外圍”格局
2.4.1 中心國的國際合作
2.4.2 外圍國的不穩定性
2.5 國際金本位制的積極作用
2.6 國際金本位制穩定運行的條件及其缺陷
2.6.1 國際金本位制穩定運行的條件
2.6.2 國際金本位制的缺陷
2.7 對國際金本位制的評價
第3章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1919—1939)
3.1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建立
3.1.1 古典國際金本位制的解體
3.1.2 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困境
3.1.3 金匯兌本位制的建立
3.2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主要內容
3.2.1 黃金與外匯同是本位貨幣
3.2.2 與黃金保持間接聯繫的固定匯率制
3.2.3 不平等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3.3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時期的國際收支
3.3.1 德國戰爭賠款及國際資本流動總趨勢
3.3.2 基準貨幣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
3.4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時期的國際貨幣合作
3.5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積極作用
3.6 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崩潰及其缺陷
3.7 對國際金匯兌本位制的評價
第4章 布雷頓森林體系(1945一1973)
4.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4.1.1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背景
4.1.2 “凱恩斯計畫”與“懷特計畫”
4.1.3 《布雷頓森林協定》的共識體現
4.2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
4.2.1 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2.2 黃金一美元本位制
4.2.3 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
4.2.4 廢除外匯管制
4.2.5 非對稱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4.3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
4.3.1 布雷頓森林體系平穩運行階段(1944—109)
4.3.2 布雷頓森林體系動盪運行階段(1960—1968)
4.3.3 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步瓦解階段(1969—1973)
4.4 特別提款權的設立
4.4.1 特別提款權設立的背景
4.4.2 特別提款權的誕生
4.4.3 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4.5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中心—外圍”格局
4.6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積極作用
4.7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缺陷
4.7.1 無法克服的“特里芬難題”
4.7.2 僵硬匯率制度下各國權利與義務的非對稱
4.7.3 不健全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4.8 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評價
第5章牙買加體系(1973年至今)
5.1 牙買加體系的建立
5.1.1 牙買加體系建立的背景
5.1.2 “二十國委員會”及牙買加協定
5.2 牙買加體系的主要內容
5.2.1 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國際儲備體系
5.2.2 以浮動匯率為主體的混合匯率體制
5.2.3 靈活的國際收支調節機制
5.3 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5.3.1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蛇形浮動”
5.3.220世紀80年代美元的升值與貶值
5.3.3 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與危機
5.3.4 歐元的誕生與國際貨幣競爭
5.4 牙買加體系與國際金融危機
5.4.1 拉莢債務危機
5.4.2 亞洲金融危機
5.4.3 美國次級貸款危機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5.5 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5.6 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5.7 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第6章 國際貨幣體系演變及若干改革構想
6.1 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理論解釋
6.1.1 霸權穩定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1.2 網路外部性理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1.3 複雜系統演進理論對國際貨幣體系變遷的解釋
6.2 國際貨幣體系演變規律概括
6.2.1 政府因素從邊緣走到中心
6.2.2 國際合作重要性El趨加強
6.2.3 國際貨幣體系不對稱性長期存在
6.2.4 貨幣霸權因素無法避免
6.2.5 與國際經濟環境適應協動
6.3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構想/181
6.3.120世紀七八十年代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220世紀90年代以後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3 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案
6.3.4 對上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的總結
6.4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現實條件與發展趨勢
第7章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實踐與前瞻
7.1 中國貨幣制度的簡單歷史回顧
7.1.1 中國古代貨幣制度
7.1.2 中國近代貨幣制度
7.1.3 中國現代貨幣制度
7.2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基礎條件/207
7.2.1 強大的國民經濟
7.2.2 巨額的外匯儲備
7.2.3 不斷擴大的對外貿易份額
7.2.4 人民幣自發實現區域性流通
7.2.5 金融業的改革與開放
7.2.6 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與作用
7.2.7 中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
7.3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利益訴求
7.3.1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和職能
7.3.2 促進國際貨幣合作
7.3.3 制定公平的國際準則和措施
7.3.4 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運行機制
7.4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阻滯因素
7.4.1 國際政治勢力的博弈阻礙中國爭取更多的利益
7.4.2 霸權主導下的國際貨幣金融格局難以改變
7.4.3 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仍然可以繼續運行
7.4.4 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7.5 中國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策略
參考文獻
索引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