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緯度服務

國際緯度服務

國際緯度服務成立於1895年,並由1899年開始工作。它的服務範圍包括測定緯度變化﹑研究極移,提供極移服務並提供地極坐標,是一個非營利性國際組織﹐簡稱ILS。

1962年,為了改進國際緯度服務(ILS)的工作,將原有的國際緯度服務改組並擴大為國際極移服務(IPMS),以便於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方便地進行科研觀測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緯度服務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Latitude Service
  • 成立時間:1895年
  • 改組時間:1962年
  • 縮寫:ILS
  • 性質:非營利性國際組織
服務簡介,歷史現狀,改組,

服務簡介

國際緯度服務於1899年開始工作,它包括國際緯度服務中央局和幾個國際緯度站。它的優點是:參加的台站都位於北緯39°08';每個台站配備同樣的儀器,並採用相同的觀測方法觀測相同的恆星,從而消除了各台站的公共非極變化的影響。它提供了研究極移的寶貴資料。它的缺點是:台站少,非極變化影響太大,處理方法前後不統一,發表結果太慢,精度不高。成立以來的工作結果發表在《國際緯度服務成果》各卷里,其中包括各個時期ILS所定的地極坐標,誤差在1米以上。

歷史現狀

ILS成立於1895年﹐1899年開始工作﹐ILS中央局起初隸屬於國際大地測量學協會(IAG)﹐1922年起隸屬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1962年﹐ILS改組為國際極移服務(IPMS)﹐原ILS的傳統工作成為IPMS中央局的部分工作。ILS成立時﹐就要求各站使用相同的儀器﹑相同的觀測方法﹐並在相同的條件下觀測相同的恆星﹐以便儘可能減少各種系統誤差的影響﹐獲得高精度的地極坐標。因此﹐選擇了氣象﹑地震﹑地理和其他方面具有最好條件的北緯39°8緯圈﹐在該緯圈上大致按經度均勻分布建立國際緯度站。開始時﹐有美﹑日﹑俄﹑意的六個緯度站參加。後來﹐參加的緯度站曾有變動﹐組成ILS系統的有五個緯度站,它們的名稱﹑地理位置和所在國家分別為﹕
站名:水澤(水沢),經度:-141°07′51〃,平緯:+39°8′3〃.602,所在國:日本;
站名:基塔勃(Китаб),經度:-66°52′51〃,平緯:1〃.850,所在國:前蘇聯;
站名:卡洛福泰(Carloforte),經度: -8°18′44〃,平緯:8〃.941,所在國:義大利;
站名:蓋瑟斯堡(Gaithersburg),經度:+77°11′57〃,平緯:13〃.202,所在國:美國;
站名:尤凱亞(Ukiah),經度: +123°12′35〃,平緯:12〃.096,所在國:美國。
ILS各個緯度站使用物鏡為110毫米的天頂儀﹐按統一的觀測綱要連續地測定緯度。由中央局匯總資料﹐統一計算處理﹐求出地極坐標值﹐然後發表。因為觀測相同的恆星﹐有關恆星位置的誤差對各站的緯度的影響是相同的﹐所以對地極坐標的觀測結果不會產生影響﹐這是ILS的一個主要優點。ILS的工作有連續八十年的歷史﹐為大地測量﹑天文﹑地球物理等學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899年以來的詳細的工作結果發表在《國際緯度服務成果》第1~11卷上﹐1962年以後的詳細的工作結果發表在IPMS年報上。

改組

隨著科學的發展﹐各方面對地極坐標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ILS的工作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例如﹐它的儀器已顯得陳舊落後﹐台站太少﹐因而精度不夠高﹐觀測結果發表遲緩﹐處理方法前後不統一﹐觀測綱要變動頻繁等等。於是為了改進國際緯度服務(ILS)的工作,1960年在赫爾辛基召開的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第十二屆大會和1961年在伯克利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十一屆大會分別作出了決議:將原有的國際緯度服務改組並擴大為國際極移服務(IPMS),其中央局從義大利遷到日本的水澤國際緯度站。它的具體任務是,除繼續做好ILS的傳統工作外,廣泛利用世界各地的測緯測時資料來計算和發表地極坐標並研究極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