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產鏈

國際生產鏈是指原本在一個國家內部完成的生產過程,在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推動下,轉化為延伸到若干個國家甚至更大地理範圍內的行業內生產分工體系,涉及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組裝、運輸等各個環節,並形成一個內部組件分工協作、生產運輸環環相扣的完整鏈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生產鏈
價值,原因分析,

價值

國際生產鏈不是一種簡單的國際生產分工關係,也不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純的國際生產布局,而是由一家或若干家跨國公司主導、涉及多國企業參與,產業內部分工達到高度精細複雜程度,產品內分工成為主要國際分工形式的一種全球性生產分工體系。國際生產鏈的背後是國際產業的整合、分工和重組,是國際產業投資和產業內貿易活動的高度繁榮,也是許多國家在同一產品的生產或同一產業的發展上更加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典型反映。

原因分析

國際生產鏈並非天衣無縫、嚴密無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國際生產鏈會出現“松鏈”、“掉鏈”甚至斷裂的情況。我們把國際生產鏈出現鏈條性風險並導致整個生產鏈的不盡完整稱為國際生產鏈的“解構”,意思是指整個鏈條在結構上出現松解和破壞。國際生產鏈既有形成之日,也有解構之時。形成是因為跨國公司的推動,以及國際生產分工的深化;解構則原因各異,源於多種情形。
(一)產業轉移
過去的30多年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將國內製造業裝配性工廠陸續轉移到海外,國內工廠只生產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等。這種產業轉移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國際生產鏈的變化,原先具有完整生產鏈的已開發國家,逐漸只保留下部分的生產鏈條,從這個意義上講,原來在已開發國家的生產鏈部分或全部地解構了。此外,隨著部分開發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要素供給緊張,原先從已開發國家轉移來的產業又會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去,也會導致根植於原來開發中國家的國際生產鏈解構,從而引起國際生產鏈在全球的重新組合。伴隨著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兩者間水平貿易規模的逐漸擴大,原有的國際分工體系也有可能隨之瓦解,形成新的產業間國際貿易分工格局,原來的相對固定的國際生產鏈會因此而鬆動,甚至完全解構。
(二)產業升級
處在全球鏈條上的各個國家由於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以及市場環境等方面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國家在價值鏈上發生前後向遷移或上下的移動,從而形成新的產業鏈條布局。國際分工中的一些參與主體會在競爭中實現產業升級,在產業升級中不斷調整工序生產布局,這也會改變原有的國際生產鏈。產業升級有多種形式,亨弗萊等總結了產業升級的四種模式: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限於本文研究目的,我們重點闡述功能升級和鏈條升級。所謂功能升級就是指競爭主體從低附加值生產環節轉向高附加值生產環節,更多地控制戰略性價值環節,比較典型的就是從委託加工(OEM)到自主設計與加工(ODM)再到自主品牌生產(OBM)的產業升級。所謂鏈條升級就是指競爭主體從一個產業鏈條轉換到另一個“高端”產業鏈條的升級方式。正如亨弗萊等指出,企業把在一產業獲得的能力套用到另一個新的產業,或轉向一個新的全球價值鏈中,以及企業利用在特定價值環節獲取的競爭優勢嵌入新的更加有利可圖的全球價值鏈,這些都可以看作鏈條升級。無論是功能升級還是鏈條升級的產業升級,都有可能導致原有的國際生產鏈解構或暫時性解構。例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因產業升級而放慢船舶工業的發展節奏,致使全球船舶工業出現暫時性的生產鏈紊亂,直到90 年代韓國取代日本開始成為全球船舶工業的主要組織者。
(三)突發事件(戰爭、自然災害、外交衝突等)
除了產業轉移產業升級以外,突發事件也是導致國際生產鏈解構的重要原因,而且表現形式最為直接。突如其來的戰爭,不可預見的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以及其他突發事件等,都會破壞生產鏈條在國際間的延續,嚴重時甚至導致國際生產鏈完全中斷。由於國際生產鏈涉及多個國家與地區,生產協作的延續性和承接性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一旦一個國家出現重大的突發事件,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該國,而是整個生產鏈條,並有可能導致國際生產鏈出現解構。2001年美國爆發“9·11”恐怖攻擊事件,導致美國領空關閉,不僅使全球航空業作業鏈條中斷,而且致使大量依賴航空運輸的產業(如IT產業)供應鏈出現脫鉤,國際生產鏈條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