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漢學史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視窗,漢學是中國人反觀自身文化的一面鏡子。
《國際漢學》在日益商業化的中國堅守著自己的學術陣地和學術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輯篇篇華章。《國際漢學》的存在與堅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復興的期待,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下中國文化重建的信心。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內容簡介
《國際漢學.第二十輯》內容主要包括:漢學家訪談錄、漢學史研究、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中外文化交流、文獻與書目、書評與書介等。從知識上梳理中國文化外傳之軌跡、人物和著作,構建各國的漢學史,理清中國近代思想和文化發展,重建當代中國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
張西平(1948-),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漢學一家言我對國際中國學研究的再思考
漢學家訪談錄研窮省細微精神入畫圖
——漢學家康達維訪談錄
何碧玉教授訪談錄
野村浩一訪談錄
漢學史研究 巴黎外方傳教士筆下的“察龍王國”
——以相關信件為例
19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澳門的葡籍漢學家——江沙維神父
東洋史學京都學派
普實克的潛在力量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易經》在西方的第一次介紹和翻譯
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
試析衛禮賢對《易經》的解讀
兩個世界之間的文化橋樑
——衛禮賢和迪德里希斯出版社
中國哲學、宗教著作的匈牙利語翻譯
論道
殷鐸澤西譯《中庸》小議
歷久彌新:《論語》在日本
中外文化交流法顯《佛國記》與中外文明交流
——標誌中國與印度陸、海兩通的千古巨碑
讓“朝聖精神”永遠照耀中印關係
——紀念譚雲山入印80周年
東方文明的氣質與中印研究的靈魂·
文獻與 書 目 康熙朝歐洲天文學的回歸
卡羅·瓦蘭齊亞尼收藏的漢學研究的詞典及圖書
1867年以前中籍西譯要目
書評與 書介《1579一1724年耶穌會士中國傳教團的東方之旅》簡評
味-淡-味
——試論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於連《淡之贊》中的
中國詩歌思想
鴉片、帝國與近代歷史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的當代國際化研究
機構與動態中美對峙時期中國研究機構的興建
延續傳統加固心橋
——俄羅斯聖彼得堡2008年“遠東文學研究”
國際學術討論會散記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訪談者:野村浩一(立教大學名譽教授)
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學教授)
川尻文彥(帝冢山學院大學副教授)
大澤肇(東京大學研究生)
吉見崇(東京大學研究生)
訪談時間、地點:2007年4月21日於東京大學駒場校區
村田雄二郎:我們從您升入東京大學法學部政治學專業開始談好嗎?
野村浩一: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成長經歷吧二我是1930年出生的,次年(1931年)就是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那一年我上國小二年級時發生了盧溝橋事變,太平洋戰爭是在我上國小六年級時爆發的。我是在昭和初期的戰爭年代中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我曾經是個極其普通的軍國少年。
中學四年級時,戰爭結束了。從那時起,我自己的戰後人生才正式開始。1947年,我進入了舊制的“三高”學習。“三高”是一個有著自由的風氣和傳統的地方,我覺得自己的精神史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這一年正好是舊制的最後一年。學制一共三年,所以我於1950年畢業,並在同一年踏入了東京大學的校門。
因為念的是法學部(政治學專業),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一名研究者。我進法學部時,最初的簡單願望就是將來能找個工作。
回過頭來再看看歷史年表,我進入東京大學的1950年6月爆發了韓戰,1951年簽訂了《舊金山條約》,1952年發生了“五一事件”,之後丸山升先生 經受了很多磨難。雖說我跟黨派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當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社會主義將來必定會實現。我認為很多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有這樣的感覺,雖然這種想法有些流於學生氣。
“五一事件”的時候我也衝到了皇居前面,可是在千鈞一髮之際我逃脫了。我和丸山升先生不同,我沒有擔任指揮者(笑).所以逃脫後就沒有其他的事了。儘管如此,這個事件仍然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我親眼見證了事件的發生。當時就是那樣一個動亂的時代。
我在東京大學就學三年,於1953年3月畢業。大約是在上大學三年級時,我萌生了走研究之路的想法。這完全是因為受到丸山真男老師的影響。之所以選擇研究之路,一是通過閱讀丸山先生非常有名的《超國家主義理論和心理》等文章,另一個則是受“徂徠學”研究的影響。我在《國家學會雜誌》上讀到丸山老師對德川思想史的研究《自然與作為》之後,受到了極大衝擊。我心想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從事這方面的學習。
於是我向丸山老師申請想繼續留在研究室深造,當然,並沒有馬上得到批准。我三年級時參加過丸山老師的討論課,所以老師對我說:“先把你寫過的文章提交上來。”我當時打算研究日本的思想史,所以本科畢業論文寫的是關於江戶時代的石田梅岩的“石門心學”,大概有50頁吧。最後老師對我說:“研究政治思想史是相當辛苦的,將來就業也完全沒有保障。你如果有研究意願那就試試看吧。”
進研究室時,我本打算研究日本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計畫完全是按這個來做的,我根本沒有想過要研究中國。最初和老師商量時,老師說:“研究日本思想史的人太多了,我的課程名稱雖然叫東洋政治思想史,但並沒有人研究中國的部分。我沒有強迫你的意思,你試試研究一下如何?”……
P28-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