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憑項目

國際文憑項目(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簡稱IB),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其產生是為了解決歐洲流動人口(外交官、跨國公司職員等)子女的教育問題,使他們不論在哪個國家都能接受一樣品質的教育,被世界各國的大學錄取。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從1個項目逐步發展到學前教育至大學預科一貫的3個項目;3個國際文憑項目在理念、目標和學生為學習中心等方面呈現出統一性,在性質、結構、實施要求及評估等方面呈現出項目間的連續性;既重視檔案和評估督導的引導,又重視學校創造性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文憑項目
  • 外文名: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
  • 簡稱:IB
  • 時間:20世紀60年代
  • 闡述:解決歐洲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概述,發展沿革,課程實施特點,特點,

概述

國際文憑項目
國際文憑項目(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簡稱IB),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其產生是為了解決歐洲流動人口(外交官、跨國公司職員等)子女的教育問題,使他們不論在哪個國家都能接受一樣品質的教育,被世界各國的大學錄取。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從1個項目逐步發展到學前教育至大學預科一貫的3個項目;國際文憑學校數量快速增加,公立學校的比重穩步提高;3個國際文憑項目在理念、目標和學生為學習中心等方面呈現出統一性,在性質、結構、實施要求及評估等方面呈現出項目間的連續性;既重視檔案和評估督導的引導,又重視學校創造性實施。

發展沿革

1962年國際學校協會在日內瓦召開的社會學科研討會上提出:為高等教育制定國際“護照”,即“國際文憑”。這是國際文憑項目的開端。
為了推動國際文憑項目的發展,1968年成立了國際文憑組織,這是一個在瑞士註冊的非營利性國際教育基金會。目前,國際文憑組織主要有4個工作領域:課程發展;評估學生;教師的培訓與專業發展;學校的授權和評審。
國際文憑組織第一任總幹事亞力克·彼得森對大學預科項目的開創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藝術和科學要列入六角形結構中,建議在6個學科組之外增加2~4個課程。隨後,“認識論”、“創造、行動、服務”和“專題論文”相繼納入到國際文憑課程中。
20世紀60年代,以“語言、社會、數學、藝術、科學、個人教育—社交教育和體育”6個學科組組成的六邊形和“認識論”、“創造、行動、服務”和“專題論文”為核心的大型預科項目的模型基本構建起來。
中學項目最初由國際學校協會發起。1980年,在坦尚尼亞摩西的國際學校協會會議上提出為中學生髮展“前文憑”課程的必要性。1992年,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接管國際學校協會,將這一課程進一步體系化,形成了自己的中學項目。
歐洲國際學校委員會於1990年的羅馬會議上首次提出國小項目。1992年,法蘭克福—督導委員會為國際學校製作了國際學校課程方案任務說明。國際學校課程方案的誕生就是國小項目的前身。1997年,該方案的所有權和持續發展的責任移交給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成為國際文憑組織的國小項目。
國際文憑學校數量急劇增加,從1971年的12所增加到2009年的2747所。近年來,國小項目的年增長率達到24%,遠高於中學項目或大學預科項目的增長率。到2010年,授予開設國際文憑項目的總數為790個,大學預科項目為2183個。國際文憑學校中公立學校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從1971年的17%增加到2009年的57%。
2010年,全球共有國際文憑學校3012所,其中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有804所(26.6%),亞太地區有439所(14.6%),拉丁美洲地區有288所(9.6%),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有1481所(49.2%)。
2010年,在國際文憑學校數量全球排名中,中國排第5位(93所)。
迄今為止,全世界有119個國家1485所學校採納了文憑項目,涉及學生數為200,000多個。

課程實施特點

文憑項目課程包括六個學科領域組,除此以外還有三個特殊的課程:知識論(TOK),擴展論文(EE)和創造、行動和服務(CAS)。IB以其嚴格的課程,很高的教育水準贏得了世界著名大學的認可。在北美、歐洲,有許多著名的大學樂於接受IB學生。IB項目在課程的設計、學生學習的方式、評價體系和方式上有著諸多的特徵。如在課程方面,其廣度和深度、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促進寬容和文化間的理解、發揮學生主體性;在評價方面,對效度的保障、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內部評價模式、評價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等,這些特徵無一不體現了終身學習、國際理解、批判性思維等理念。正是這些特徵,使得IB成為學術整合和智力允諾的象徵。IB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一個已經將理念轉變為具體操作的項目對我們來說,無疑具有現實的意義。
首先,秉持共同的使命。國際文憑組織的教育宗旨是終身教育,倡導國際主義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致力於培養酷愛探究、知識淵博、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青年,使他們成為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者、全面發展的人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第二,具有共同的培養目標。《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並非試圖將學生培養成為完美無缺的人,但把達到目標的過程視為追求國際情懷的人生歷程。所有國際文憑項目的目標均在於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他們承認人類共有的博愛精神,分擔守護地球的責任,幫助開創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
第三,都以學生為課程中心。3個項目都以學生為中心設定課程。如中學項目中,強調國際文憑組織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信念,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激勵學生髮展的學校內部評估,都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探索自己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位置。
從國際文憑項目的發展歷程來看,雖然3個項目都自成系統,但又不乏形成了一個有機銜接的序列,以便更好地為那些開設2個或3個項目的學校提供支持。
國小項目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柔韌性、自由度,而大學預科項目具有基於外部評估的“剛性”要求,中學項目居於二者之間。
國小項目提供課程範圍和順序的檔案,供學校編制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學項目是作為一個體系框架提供給各種不同類型的學校,供學校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改編自己的課程。大學預科項目為外部評估,6個學科組都制定各自有詳細的課程提綱和評估指南,教師也有一些選擇的餘地,但這種選擇是很有限的。

特點

第一,國際文憑組織所倡導的國際理解教育和終身教育,以及全面發展的學生品質,引領當今世界教育潮流。
第二,國際文憑項目始終貫徹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根據各個項目的定位和學生髮展階段特點,構建合理的課程模式。
第三,國際文憑項目非常重視實踐、行動、設計、表達等理念,無論是國小項目的“學習成果展”、中學項目的“個人設計”,還是大學預科項目的“專題論文”,都要求學生花長時間(1年)來精心設計和完成。
第四,國際文憑項目非常重視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如國小項目完全用探究式來開展,中學項目強調學習方法的養成,大學預科項目中“認識論”注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第五,國際文憑項目努力給學校提供創造性的時空,尤其是國小項目和中學項目,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時間的分配上都給學校留有較大的空間。
第六,國際文憑項目,注重基於理念、基於目標、基於標準的文本設計、教學實施和效果評估。國際文憑組織通過文本引領、項目督導、外部評估評審來促進學校達到統一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