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岩石圈計畫,研究闡明地球岩石層(圈)的性質、動力學、成因和演化,尤以大陸及其邊緣作為重點的國際多學科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岩石圈計畫
- 發起單位: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 開始時間:20世紀70年代後期
國際岩石圈計畫,研究闡明地球岩石層(圈)的性質、動力學、成因和演化,尤以大陸及其邊緣作為重點的國際多學科研究計畫。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的下屬組織。英文縮寫為ICL。20世紀70年代後期,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協商提出一項國際岩石圈計畫。委員會 聯合會間岩石圈委員會 Inter Union Commission on ...
現任國際岩石圈計畫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國礦物岩石地球 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2009-2014)。主要論文 Wang,Q.,Zhang,Z.,Lin,W..2004.Late Tertiary...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岩石圈構造演化重點實驗室“。為推動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和國際地球物理與大地測量聯合會(IUGG)共同組織的國際岩石圈計畫的進行,聯合國內對岩石圈演化這一研究領域有志趣的科學家...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與其他國際組織共同主持的多學科研究項目主要有國際地質對比計畫(IGCP)、國際岩石圈計畫(見聯合會間岩石圈委員會)、遙感在地質方面的套用計畫(GARS)、礦產及能源模式建立計畫、地史近期的全球變化項目、環大西洋編圖項目...
20世紀80年代初,在開展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岩石圈研究獲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為發展深部地質研究,跟蹤國際岩石圈研究計畫前沿,持續探測與研究青藏高原與其它地區岩石圈的結構、構造和形成、演化,經原地質礦產部批准,於1986年成立了中國...
岩石力學與岩土工程測試技術的學者和專家提供一個國際交流和共同探討的機會,一方面充分展示我國地應力研究的新進展,並向國際同行學習經驗、交流思想;另一方面是希望能推動相關領域的科學進展,尤其是在國際岩石圈計畫項目的發展、國際地質的...
國際上地幔計畫(International Upper Mentle Project)是根據J·T·威爾遜教授建議而實施的一項20世紀60年代國際合作計畫,共有48個國家的地球科學家參加,開展了大規模的海洋探測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例如,通過調查把似乎沒有聯繫的...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國際大地測量學與地球物理學會(IUGG)、國際地質學學會(IUGG)、國際工程地質學會(IAEG)、國際岩石圈聯合會(ICL)等國際組織都表承支持,此外,至少有17個國家、地區(包括日本學術會議,加拿大皇家學會...
超深孔地質鑽探主要有以下 7個:①研究深部地質學、實施“國際岩石圈計畫”(ILP)的主要手段之一;②探察地殼和上地幔的結構,研究其物質組分和礦產分布規律,研究新的成礦理論;③驗證深層地球物探探測資料;④探索地震預報新途徑;⑤在...
國際岩石圈計畫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主攻四個重大研究領域:全球變化的地球科學、現代動力學、深部作用過程、大陸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它們代表著國際岩石圈今後重要的研究方向,共同目標都是試圖獲取地殼和地幔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物理...
何國琦 ,中國著名區域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1934年10月出生,浙江省餘姚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岩石圈地質研究所所長,現任國際岩石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學報》、《石油與天然氣...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是在90年代國際岩石圈計畫“沉積盆地成因”專題的帶動下,造山帶沉積地質學研究已經成為沉積學研究的一個前沿領域。根據造山帶及其盆山結合帶沉積物的物質組分、沉積體系和沉積構型、充填序列、同沉積和後沉積的構造...
《東海地學斷面綜合研究》是由地礦部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許薇齡、黃兆熊、樂俊英、高德章、陳健康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東海地學斷面綜合研究》主要按國際岩石圈計畫委員會國際地學大斷面計畫的...
80年代國際岩石圈計畫正在以洋脊為主要對象,積極進行海洋岩石圈性質和動力過程的研究。但關於洋脊形成機制及動力學問題的研究尚待深入。分布 洋脊在大西洋位置居中,走向與大西洋東西兩岸大體平行,呈S形展布,稱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