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簡介
國資小新是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的新媒體統一平台,開通於2012年6月16日,主要發布國資委及下屬的國有企業動態,是
國資委試水新媒體、創新政務和新聞發布的重要舉措。截至2013年11月,國資小新已經發布2679多條信息,新浪
微博平台冬粉數量超過110萬,在新浪、騰訊、人民、央視四大微博平台冬粉總數已超過260多萬。2013年6月,由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策劃組織的“央企人 中國夢—最美一線工人故事會”通過國資小新微博對外發布,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國資小新”圍繞網上新聞發言人、國企形象代言人和微公益活動發起人的定位,發揮“微發布”、“微互動”和“微公益”等三大功能,經過初期的摸索、試水和認證,已經成長為一個有明確定位、較為成熟運營模式和良好冬粉基礎的政務微博賬號。2013年11月6日新浪平台冬粉突破100萬。目前“@國資小新”在
新浪、
騰訊、人民、央視四大微博平台冬粉總數已超過260多萬,發布信息10361條。一位名為“@果凍的光影”的熱心冬粉,還設計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新卡通形象。這個卡通在微博上公布後,很多網友點讚。國資小新的第100萬個冬粉是財經評論員
李勇強。
國資微博發布廳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在一年多前就推出其官方微博“
國資小新”,目前該微博“冬粉”數量已超過260萬、發布各類信息超過1萬條,成為一個定位明確、運營模式成熟的政務微博,引領著囊括國資系統上千微博賬號的微博“矩陣”。國務院國資委以“國資小新”為龍頭,通過整合資源、整體運作的模式,建立起國資系統微博集群,順勢推出了“
國資微博發布廳”。
發展歷程
2012年6月16日,
國資委新聞中心開通官方微博“國資小新”,主動發布各類信息,特別是在蘆山地震期間,為公眾傳播大量的抗震救災信息,傳播央企正能量。
2013年7月25日,國資委新聞中心開通官方微信“國資小新”,推出了“國企改革進行時”、“創新央企”、“責任央企”、“微觀點”、“微發布”等一批欄目,以主動的信息公開、真誠的溝通互動,向公眾展示了更為真實、陽光的國企形象。
國資委是根據第十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的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定的通知》設定的,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特設機構。國務院授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
國家履行出資人
職責。根據黨中央決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黨委,履行黨中央規定的職責。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範圍是中央所屬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的國有資產。
2017年6月12日, “國資小新”正式上線新媒體統一平台,打造集內容生
產、渠道分發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媒體管理平台。
2017年6月22日,“國資小新”五周年盛典之
央企卡通之夜在中傳國際交流中心舉行。
2018年2月6日,2017年度“兩微一端”百佳評選榜單揭曉,“國資小新” 入選2017年度“兩微一端”百佳評選榜單。
2018年5月30日,國資委新聞中心正式入駐抖音開設賬號“國資小新”,並發布第一支視頻,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
毛一翔出鏡。
2018年6月1日,“
央企卡通部落揭幕儀式”在北京歡樂谷舉行。從平面化、虛擬化的卡通形象到立體化、實物化的卡通雕塑,“國資小新”攜手12家央企卡通雕塑落地,打造與公眾零距離的“央企卡通部落”。
2018年7月25日,“國資小新”正式在微信端推出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程式,上線測試試運行,正式開啟“國資小新”智慧型化服務的新階段。
2018年10月,國資小新開始眾籌《
央企日曆》,從各中央企業徵集400餘條相關素材,覆蓋全年178天,並持續豐富完善。《央企日曆》將梳理建國以來國企改革發展黨建等重大事件的節點,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等重大突破的時點,與日曆實用功能相結合。
2019年3月18日,國資小新開通
喜馬拉雅、
蜻蜓等音頻平台收聽音頻節目,從文字、圖片、視頻再到聲音,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平台、知識分享平台,加上FM音頻平台,國資小新的內容形式基本完善。同時也可以在國資委網站音頻欄目點擊收聽。該節目將陸續推出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每天與客群分享的“央企日曆”,周末時間講述“一線故事”。後續還將推出以政策解讀和央企招聘為主要內容的“國資知乎”,以及“企業家故事”等內容。
卡通形象
“小新”有個經典的卡通娃娃形象:頭部由國資委
SASAC官方logo演化而成,工裝褲象徵默默奉獻、踏實敬業的產業工人,手臂形似航天火箭,腿是特種鋼材,頭頂電信wifi信號,胸前一顆紅心代表愛心與忠誠……可以說,一個卡通形象,濃縮了央企所涉及的國計民生主要領域。
![國資小新 國資小新](/img/c/c51/nBnauEmYiFDN2EWYkVmYmJmZ2QjZ5kDZxQjZzIDMygDMmNzNzETMkJGNj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這個形象,出自一位熱心冬粉“果凍的光影”之手,這是他根據自己的長期觀察專門為“國資小新”設計的。因為與“小新”氣質高度契合,這個卡通形象最終被採用,也為越來越多的“國資小新”關注者所熟知。
運營實踐
平台定位
“國資小新”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堅持為冬粉服務,既走“親民路線”也走“明星路線”,組建了自己“冬粉團”,不僅有自己人格化的卡通形象,還有冬粉製作的《小新之歌》,開發了隨身碟、T恤、郵票等衍生產品,持續開展“微公益”行動,讓自己成為“網紅”,從ID賬號向超級IP轉型。
二是堅持最佳化運作模式,開發了新媒體統一管理平台,運用賬號品牌化、組織虛擬化、服務智慧型化等九大“招數”,為民眾提供全天候的“鍵對鍵”、心貼心的務,從單打獨鬥向融合發展轉型。
三是堅持轉變話語模式,用“網言網語”互動溝通,探索有模有樣、有聲有色、有情有義等“十四有”的人格化表達方式,從自說自話向眾籌眾包眾創轉型。
矩陣化運營
“國資小新”已經牽頭在央企集團層面集結了51個微博賬號、90個微信賬號、20多個客戶端賬號、30個抖音賬號、90多個央企媒體賬號,在二級央企層面聚集了300多個優質賬號,形成了規模可觀的國資新媒體矩陣,冬粉數以億計,初步具備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客群覆蓋能力。
一是內組矩陣,建立聯動服務機制。我們從自身管理服務領域出發,組建了平台化矩陣——國資微博微信發布廳,垂直化矩陣——央企微信矩陣、抖音等,在重要時間節點、重大議題上開展內容聯動、服務聯動。
二是外拓關係,建立廣泛統一戰線。以“國資小新”為中心,線上緊密團結相關各方、持續互動,包括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專家學者、行業組織、NGO、自媒體等,實行資料庫管理。
三是對標管理,建立新媒體指數體系。從客群接受度、活躍度、權威性、共鳴、責任五個維度出發,建構矩陣對標模型,定期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新媒體指數、中央企業微信指數榜等。
線上下,我們還組織了120多場“對話新國企”網路訪談、150多次“走進新國企”網路採訪、20場“國資微沙龍”和6次“
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進行資源對接、觀點對談、發展對標。
社會公益
2015年4月25日,正值清華大學建校104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簽署合作協定,設立
國資小新獎學金,建立創新實踐基地,鼓勵清華學子深入開展新媒體運營和媒體融合的理論研究。國資委新聞中心還將陸續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山大學等其他國內知名高校設立“國資小新”獎學金,加強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幫助新聞學子開拓學術視野、提升實踐能力;充實新媒體運營和媒體融合方面等理論研究成果,為國資央企改革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6年8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官方新媒體平台“國資小新”發起的“
小新益起來”愛心扶貧書櫃計畫,通過購買、募集等方式,首批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王團鎮中心學校捐贈圖書1000冊。
社會評價
“國資小新”讓國資國企國家事更真實、自然、親近,讓我們的信息更加凝練豐富。這些年“國資小新”已經成了一個適應最新時代媒體傳播規律的現象級品牌,有實踐、有總結、有提煉、有宣推,特別重要的是有擔當、有情懷。“國資小新”實現了內容、平台、功能、傳播技巧的創新。在平台方面,最重要的是輿論導向和用戶思維的結合;在政務理念方面,一方面以服務為根本,服務於國資央企領域,一方面是行業思維,任何熱點事件,都可以轉化為國企的傳播事件。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陳昌鳳)“國資小新”作為政務新媒體,努力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影響可以影響的人,影回響當被影響的人,成為傳遞信息,提供服務,開展互動,推進工作的新視窗。(中央網信辦行動網路管理局副局長侯召迅)
在過去的五年里,“國資小新”始終身處國企改革的前沿,及時上情下達,並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成為公眾及時了解國資動態的有效視窗。
(知名時評人石述思)“國資小新”,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現象級政務新媒體代表。對於我們新聞傳播學,是一個非常活躍、非常好的樣本。“國資小新”的這幾個特點,為我們媒體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轉型經驗,值得我們關注;為什麼在中央部委裡面能產生這樣這樣前沿的思維,也值得我們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張洪忠)引領了人格化傳播新思路,不斷完善矩陣管理的新舉措,開創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他認為“國資小新”實現了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立意創新,溝通民心;二是形式創新,推出卡通形象;三是渠道創新,創建了央企新媒體聯動矩陣;四是話語創新,打造了網路文體“小新體”。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董關鵬教授)
從“國資小新”的身上,可以體現出“萌力量”“萌文化”。我們做萌傳播,特別符合黨性、理性、人性。認同“國資小新”的做法,我覺得應該讓中國更可愛一點,讓央企更可愛一點,讓中國人民更可愛一點。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副院長 趙新利)新媒體是一個載體,“國資小新”的初心就是在國企和公眾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這個初心沒有變,七年來一直堅守這一條。“國資小新”實現了國企和民眾之間正常的溝通,這是最成功的地方。
(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宣傳工作部主任 呂大鵬)一顆紅心、有矩陣、腳踩大地、團隊好、三頭六臂,這是“國資小新”成功的因素。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產品處處長王小鯤)
“國資小新”成功原因在於先人一步、嚴肅賣萌、雙管齊下、充分互動、高效協同。
(快手短視頻副總編輯 張鵬)
國資小新”是和新時代一起成長的品牌,有助於國企過好網際網路這一關。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部副主任、學習小組負責人之一 陳振凱)作為政務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國資小新”有情懷、有趣味、有用處、有品位。“微博不審”讓“國資小新”屢屢創造現象級傳播,是網路傳播能力的充分反映。
(新華網總編助理劉洪)“國資小新”與央企形成合力,進一步提升央企國際輿論形象。
(人民網黨政信息中心副主任 楊鴻光)
“國資小新”匯聚正能量、傳播好聲音,實行“責權利相統一”的微博發布制度,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去決策,快速回響冬粉需求,走網上民眾路線,有效地轉變並提升了國資國企形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
“國資小新”七年的價值演進的過程,能夠看出內容品牌化、模式矩陣化、活動IP化的思路。他們現在的冬粉超過500多萬,在傳統媒體叫發行量,“國資小新”比一些傳統媒體還要高。
(新浪微博執行總編輯 陳麗娜)“國資小新”是各位專家看著一步步長大的,是我們大家的孩子,是共同的智慧結晶。
(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 毛一翔)國資小新在20多個新媒體平台開設了賬號,微博平台最早,是一個“互動+發布”的平台;微信是“社交+服務”的平台,
今日頭條、人民、澎湃號等客戶端是“整合+服務”的平台。去年我們入駐了
抖音、B站、
梨視頻、
快手短視頻平台,試運行了海外社交賬號,今年上了
喜馬拉雅等音頻平台和
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平台,基本形成了一個覆蓋廣泛的新媒體布局。國資小新聚合服務,整合傳播,融合運營,發揮政務新媒體的服務、傳播、互動三大功能,做到定位再中心化、賬號品牌化、組織虛擬化、服務智慧型化、運營一體化、平台矩陣化、傳播分眾化、內容IP化、場景視頻化與冬粉社群化,圍繞客群淚點、社會熱點、情緒燃點、矛盾難點、用戶痛點、新聞爆點、輿論焦點、時間節點等8個客群情感切入點,為用戶創造價值,為客群提供信息,為冬粉解決問題。
(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 閆永)“國資小新”的形象之美,在於為國企改革發展打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網路空間。(國資委宣傳局副局長 董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