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意識是指國民對本國產品的一種特殊情結,以用國貨為榮。它實質是一種愛國的理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貨意識
- 對象:本國所產貨物
- 要素:對國貨的民族情感
- 意識現狀:我國國民國貨意識淡漠
國貨意識含義,中國現狀,優點,思想認識問題,
國貨意識含義
所謂國貨意識,是國民對本國所產貨物正確評價、認同和推崇程度的觀念反映。它包含這樣幾個要素:一是對國貨的民族情感。國貨意識較強的人,對本國本民族所產的商品,往往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以用國貨為榮。
二是對國貨的效用評價。國貨熔鑄了民族的技藝和傳統,它的技術性能有其優點,也有其短處,正確的國貨意識對此應有科學評價。
三是對國貨的縱橫比較。特定條件下的國貨,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突然從地底下長出來的,而是一國產業發展史上特定階段的產物,只有科學地進行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國際比較,才能正確認定它的位置。
四是對國貨的購買意向。同類商品,有國產的,有進口的,性能和價格不相上下,究竟買哪一種,有無國貨意識,作出的選擇往往會有很大不同。
中國現狀
成熟的國貨意識,並不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而是把自強與開放、經濟理性與民族理性、加強自我保護與參與國際競爭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理念和覺悟。改革開放條件下的民族魂理應包括國貨意識。沒有國貨意識的對外開放,是一種不設防的拱手相讓;沒有國貨意識的市場觀念,是一種扭曲的市場觀念;沒有國貨意識的精神文明,是一種殘缺不全的精神文明;不重視國貨的民族,是一個難以長久立足於世界市場的民族。通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是通過自貶國貨、盲目進口實現現代化的。
我國國民國貨意識淡漠,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上至政府官員和企業管理人員,下至普通居民,其中許多人都存在著輕視國貨的傾向。進口關鍵或成套設備,不注重借鑑、消化和創新,被動依賴,重複引進,遲遲不能實現某些領域由進口到國產的戰略轉變。有些設備和產品,國內廠家提供的貨源基本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技術性能和價格也都適中,但由於管理體制和局部利益等因素的影響,仍然大量進口,反逼國內產品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有些品牌、技術、規模、效益都很不錯的企業,不去積極謀求自身的壯大和發展,卻熱衷於所謂“靚女先嫁”,面對外國資本的收購經不起誘惑,甘願屈就於其麾下。有的廠家和商家,迎合一些消費者的崇洋心理,給商標、廠名、店名、產品名稱冠以不倫不類的外國標記,本來是地道的國產貨,卻故意讓消費者如墮煙雲,弄不清它的血統究竟是什麼。有的居民購買家電、服裝、化妝品等,在品牌選擇上惟進口貨是舉,以為凡是舶來品都比國產貨好。更有甚者,不惜高價,為的就是購買那幾個洋字碼穿在身上,踩在腳下,至於貨物的實質內容並不看重。所有這些現象,都能清晰地印證出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國貨意識的淡漠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國貨意識的喪失和泯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十分不利,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其一,國內市場被外來品輕易擠占,國貨市場份額急速萎縮,必然引起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開工不足和破產倒閉,造成資源閒置浪費和巨觀經濟環境的惡化,不利於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其二,幼稚工業的發展壯大不僅需要政府的保護和扶植,更需要廣大消費者的信賴和支持。消費者不把“選票”投給它,必然抑制它走向成熟的進程。其三,形成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既需要生產者做出不懈努力,在競爭中取勝,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理性消費者的支持。如果消費者存有偏見,比較好的國貨也不肯購買,有望成為支柱產業的部門,也可能中途夭折,有望成為名牌的產品,也可能銷聲匿跡。其四,國民缺乏國貨意識,對進口商品盲目崇拜,易於產生“洋貨”幻覺和進口依賴,在經濟安全方面喪失警惕,為國際資本的投機性炒作提供可能,為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埋下隱患。對於這一系列不良後果,我們不能不察,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優點
提高競爭力應該善待國貨
面對國際資本和進口商品的猛烈衝擊,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供給問題上,忽視了對需求的引導。這樣做是很片面的,因為供給可以滿足需求,反過來需求也可以創造供給,只有兩個輪子協調滾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國民的國貨意識,引導消費者善待國貨,就是強化需求管理,規範需求行為的重要內容之一。把這一工作做好了,其意義在於從校正扭曲的消費行為出發,拓展國貨市場,從而為國內企業的發展開闢更廣闊的空間。這無疑有助於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我國的經濟和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一系列變革之中,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計畫體制走向市場體制,由短缺經濟走向剩餘經濟。在這種背景之下,謀求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面臨著一系列兩難的選擇。既要讓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商品進來,又不能擠垮民族工商業;既要按國際慣例平等競爭,又必須對國內幼稚工業進行合理保護;既要尊重消費者的自主選擇,又要引導消費者看重國貨。要處理好這些棘手的問題,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我看來,切實增強國民的國貨意識,是解決好上述問題、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前提。以下分三點作出具體論證。
第一,國貨意識是對外開放條件下經濟自立的思想防線。在國門鎖定、經濟封閉的情況下,國民有無較強的國貨意識,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因為有形的國境線和邊防軍把境外貨物與本土分隔開,消費者接觸不到外國生產的商品,因此在市場上選擇商品的範圍只能局限在國貨上。這時,不管有無國貨意識,事實上必須購買國產商品。在開放的條件下,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互貫通,國內產品與進口產品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擺在人們面前。在這種條件下,邊境上有形的防線打開了,大量貨物每日進出海陸空口岸,但是,筆者以為,消費者思想上的防線決不能洞開,決不能沒有國貨意識。對於不該進口或只需少量進口的商品,不是用禁令、配額和關稅加以限制,而是通過消費者自覺購買國貨來替代進口需求。這種自發的力量是對外商衝擊國內市場的一種有效抵制,而且它不違背國際交易規則,對哪一方來說都是無可非議的。
第二,國貨意識是平等競爭條件下經濟自強的精神動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世貿組織,都意味著我們必須遵從平等競爭的原則。關稅大幅度削減,非關稅壁壘逐步打破,國民待遇原則普遍推行,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競賽規則越來越趨於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相對落後的企業和產業在國外強手的激烈競爭面前,勢必處於不利地位。民族工業大面積地垮掉,這不符合我們的目標,也違背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除了淘汰一定數量的劣質企業外,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培育出一支我們自己的生力軍,這才是我們的目標所在。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企業方面自強不息的努力,還必須有廣大消費者的呼應和配合。人們樂於購買和使用那些達到基本水準的國貨,就是對振興民族工業,實現經濟起飛的最有力支持。
第三,正確行使消費者主權不能沒有國貨意識。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已經告別了短缺,許多商品的供應出現了相對過剩,賣方市場逐步轉變為買方市場,生產者主權型經濟逐步轉變為消費者主權型經濟。消費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揚眉吐氣,他們口袋裡的鈔票就是決定生產方向的選票,他們的消費偏好和購買意向就是“上帝”發出的經營指令。消費者主權處於社會再生產權力體系的核心地位。消費者主權的威力是如此巨大,但如果偏離正確方向,其危害也是相當嚴重的。盲目崇拜進口貨,缺乏國貨意識,對國產商品不屑一顧的消費傾向,就是一種消費者主權偏離正確軌道的主要表現。這樣濫用消費者主權,實際上是跟著外國廠商的指揮棒跑,本質上是消費者主權的喪失。因此,規範消費者主權,注入國貨意識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只是企業界的事,不只是政府的事,每個國民,每個消費者,每個購買者,都有一份自己的責任。
思想認識問題
國民有無強烈的國貨意識,對國家經濟安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關係重大。如何才能培育起健康的國貨意識,筆者認為首先必須解決好如下幾個思想認識問題。
1.提倡國貨意識不會影響對外開放。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發展對外貿易,是我們早已確定的奮鬥目標。倡導樹立國貨意識,不會影響這些目標的實現,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因為我們所倡導的國貨意識,不是一種封閉觀念,不是關起門來妄自尊大,也不是要回到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時代,而是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前提下,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中必須具備的一種保護和防範意識,一種自強自立的意識。這種國貨意識,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僅開發中國家需要它,就是已開發國家也從來沒有放棄它。以為搞了對外開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了軌,就不宜再提倡國貨意識,否則會嚇跑投資者,影響進口額,實屬一種幼稚觀念。事實上,只有在兼收並蓄,博採眾長,擴大交流的基礎上善待國貨,發展國貨,壯大民族經濟,才能更好地對外開放。
2.提倡國貨意識不是保護落後企業。我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調整的任務。為了最佳化結構,提高整體經濟運行質量,眾多企業必須在充分的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國資本的介入,進口商品的競爭,有利於營造一種市場環境,使優勢企業脫穎而出,劣質無望的企業被迫退出。那么,提倡國貨意識,是否有悖於此呢?不是的。因為我們所倡導的國貨意識,是在尊重市場競爭規律的前提下,消費者依據經濟理性自主作出選擇,在效用滿足和價值節省的可接受限度之內,更多地購買一些國產商品的意向。在這裡,國貨意識與經濟理性是相統一的,消費者並沒有放棄物有所值、物美價廉的要求。他們是在為滿足自己的效用需求而購買,不是單純為了一種民族信仰、價值理念而購買,更不是動員消費者硬著頭皮去買那些質次價高、落伍過時的國產商品。提倡國貨意識,是希望人們對那些已經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並且價格合理的國產商品,不要存有偏見,不要薄此厚彼非買外國貨而代之不可。因此,這種購買行為,是對質量、價格、品牌、信譽、售後服務等有特定要求和選擇的購買,不會起到保護落後產品、落後企業的作用。
3.培養國貨意識需要引導和灌輸。國貨意識是一種知識,一種科學認識,也是一種愛國信念,一種思想覺悟。它是現實經濟在人們頭腦中的正確映像,也是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結果。國貨意識的產生和成熟,既需要民眾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領悟和積累,也離不開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灌輸。任其放任自流,完全處於自髮狀態是不可取的。日本人和韓國人都有強烈的國貨意識,這對經濟起飛和保持經濟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國民素質較高的因素之外,政府的積極引導和灌輸在培養國貨意識過程中也是功不可沒的。這一經驗可資我們借鑑。政府的引導和灌輸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輿論引導。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和媒體,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國貨,正確對待進口商品,把愛國精神融入對商品的品評、比較和鑑別之中,形成一種正確的商品購買觀。二是市場引導。市場上發布的各種有關商品的信息,所使用的各種促銷手段,必須科學、準確、公正,不能誤導消費者。尤其要注意糾正那種人為抬高進口商品、故意貶低國產商品的行銷做法。三是政策引導。政府所制定的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關稅和配額政策等,在堅持擴大開放和平等競爭的前提下,政策取向應有利於擴大國貨市場,而不是抑制國貨的銷售。政府自身要起示範表率作用,政府採購中能用國貨的儘量用國貨(比如對轎車的購買)。四是理論灌輸。在學生的教科書中,在研究者的講壇上,不能沒有國貨意識的內容。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教育和灌輸工作,是培養國貨意識的重要環節,我們必須抓緊做好,並且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