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清末學者對傳統文化之精華的稱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末學者對以黃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的道統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之精華的稱謂。首定此名之人,今已無從確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粹
  • 定義:清末學者對以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的道統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之精華的稱謂
引證解釋
章炳麟於1903年曾說:“上天以國粹付余。自麟之初生,迄於今茲……至於支那宏碩壯美之學,而遂斬其統緒,國故民起,絕於余乎,是則余之罪也。”(《癸卯獄中自記》)表明將保存國粹使之發揚光大為己任的決心。他總結維新運動失敗之教訓,力倡道德革命,以為須“用國粹激勵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強調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這個歷史就是廣義說的,其中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跡”(《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此處所言三項即國粹的三方面的具體內容,為一般講國粹者所接受。1904年劉師培、鄧實、黃節等在上海組織“國學保存會”(原擬名“國粹學社”),後又辦《國粹學報》,形成以章炳麟、劉師培、鄧實、黃節為代表的“國粹派”。他們主張“保存國粹”,而必須破壞那些“非國非粹”的東西,“是故以研究為國粹學之始基,庶幾繼破壞而有以保存矣”(黃節:《國粹學社起發辭》)。說明他們將“保存國粹”與革命“破壞”的任務結合起來的堅強信念。他們又主張:“舉東西諸國之學以為客觀,而吾為主觀,以研究之,期光復乎吾巴克之族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學。”(《國粹學報敘》)即要以研究東洋西洋之學為手段,以期發揚光大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這一立足點是愛國主義的。正如許守微的斷言:“是故國粹存則其國存,國粹亡則其國亡。”(《論國粹無阻於歐化》)劉師培認為:“民族者,國民特立之性質也。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源。是則黃帝者,乃製造文明之第一人,而開四千年之化者也。”(《黃帝紀年論》)即以黃帝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和國粹的標誌。他主張為發揚國粹,須對固有的學術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以適應新的世界進化之潮流,為此他為“國學保存會”寫了《倫理教科書》、《經學教科書》、《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國地理學教科書》、《中國文學教科書》,都是按照近代治學方法,打破前儒以人為主的舊體例,而以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哲理學等學科分類的新體例而構成的。這表明他對於國粹的理解是開明的和進步的。辛亥革命後,復古派對“國粹”的理解和闡發已不同於前面的“國粹派”。勞乃宣認為:“夫綱常名教,中國數千年相傳之國粹,立國之大本。”(《續共和正解》)。康有為則“慨國粹之喪失”、“痛人心之墮落”,創《不忍》雜誌,鼓吹“定孔教為國教”。所有這些都是為反對共和、復辟帝制、尊孔復古製造輿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