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SD-10中距空空彈

國產SD-10中距空空彈

SD-10(閃電-10)是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超視距空空飛彈,性能極為先進。該彈採用了主動雷達制導技術,原理本身已遠優於過去的霹靂-4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SD-10氣動外形與世界空空飛彈技術最新潮流相符,採用了大長細比、小翼展、尾舵控制的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這種布局體積小、重量輕、阻力小,飛行速度更快、機動過載更大。全彈長3850mm,彈徑203mm,射程達70km。該彈外觀上與霹靂-4的主要區別為,全彈較為細長,彈翼較小,主翼比尾舵要小,尾部方向舵帶有鋸齒狀缺口,彈體前部附有四條深色的帶狀天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型號演變
新聞報導,SD-10的通用性很強,《兵工科技》雜誌專訪,相關數據,數據分析,美國相關研究,技術關鍵,

新聞報導

報導稱,SD-10(閃電-10)中距空空飛彈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的,已完成所有研製工作。該彈採用正常氣動布局,全長3850毫米,直徑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彈重180千克,最大有效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最大作戰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很好的下視下射能力。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SD-10的性能指標已達到甚至超越著名的AIM-120C5、R-77等先進中距空空飛彈的水平。由於制導方式為先進的主動雷達捷聯慣導系統,SD-10具有了“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其高達38G的使用過載,也可保證飛彈能跟蹤攔截實施9G過載機動的空中目標,對F-16這類目標的‘不可逃逸攻擊區‘大約為載機前方35千米~45千米範圍內,與AIM-120C7差不多。SD-10的戰鬥部為高效能桿式殺傷戰鬥部,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等大小目標均有良好的毀傷效果。此外,SD-10的抗干擾能力很強,能有效對抗數種電子干擾形式,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常見的電子干擾方式。專家認為,國產SD-10的總體性能已超越美國AIM-120A/B/C/C4/C5、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等,僅略遜於美國最新的AIM-120C7。不過當前AIM-120C7並不提供外銷。
SD-10中距空空彈SD-10中距空空彈

SD-10的通用性很強

可以掛載於各種先進戰鬥機上,不久前再次試飛成功的“梟龍”戰鬥機就有發射SD-10的能力。
為了提高SD-10的作戰效能和用途,中國還在積極對其進行改進,首先是增大有效射程,預計將超過100千米;其次是使用更好的電子元器件,提高制導精度。今後還有可能把SD-10發展成地空和艦空型,裝備在高機動越野車和軍艦上,變成近程或區域防空利器。
今天這篇“星辰線上”的報導還是引用中國《兵工科技》雜誌專訪SD-10副總設計師的談話。其實這不是SD-10首篇公開資料,記得2002年,就曾看到某位網友轉貼過一篇中國官方高層參訪該空空飛彈研究院的文章回來貼在這邊,那篇舊文說了些《兵工科技》這篇報導沒有的內容(例如記得有提到SD-10的最大動力航程是106.5KM,有效射程是70~80KM),前項數據是這篇沒提,後項數據的差異(80kM射程)可能指的發射空域高度不同(應該不至於連雙方戰機速度等假設條件都不同),也許當時有人有把該篇存檔,可以和這篇對照。
關於中國

《兵工科技》雜誌專訪

SD-10副總設計師的談話比較各國的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時,提到的AIM-120C,個人偏向認為是指目前最新的AIM-120C7,因為不管是文章裡頭比較射程時的對比,或者50g的過載,似乎都是AIM-120C5不具備的。
AIM-120C7系在“量產前性能提升”(PreplannedProduct Improvement,P3I) 第三階段計畫中完成研發。
2003年9月26日美國雷神公司宣布,改良型中程空對空飛彈首先在八月十九日於英格利測試場進行的一項測試中,成功攔截一枚全尺寸標靶,展示了該型飛彈對抗近實戰電子攻擊的能力。而在九月六日進行的另一項測試中,該型飛彈在白沙測試場,再度直接命中一枚縮尺標靶,象徵該型飛彈對抗新一代、運用複合式電戰技術之目標的能力已經成熟。
AIM―120C―7構型採用了新型的商用處理器,並改良了系統軟體及雷達信號處理資料鏈,使該型飛彈對抗電子攻擊的能力大幅提升。

相關數據

先來比較一下各款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公開數據好了。
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型號/重量(KG)/最大有效射程/最大射程(動力航程)
台灣天劍二型(TC-2) /184 KG/60 KM(在國外航展公布資料);80 ~ 100 KM(國內傳聞)/可能>100(實際不詳)
中國閃電十號(SD-10)/180 KG/70 ~ 80 KM /106.5 KM(其最大有效射程70KM是指10000公尺高度,兩機以1.2馬赫對頭導時)
美國AIM-120C系/152~153 KG/50 ~ 74KM/不詳/實戰30至40 KM(註:各國主動彈迄今僅AIM-120有實戰紀錄;其最大有效射程50~74KM是指10000公尺高度,兩機以1.2馬赫對頭導時)
俄國R-77 /175 KG/原先外界猜測是50KM,俄國後來宣稱是100KM/不詳(其最大有效射程100KM是指在20000公尺高空,兩機以1.5馬赫對頭導時)
法國MICA /112 KG/50 ~ 60 KM/不詳(註:台灣的法制幻象2000-5戰機試射時曾打過67 KM遠;又另有訊息聲稱MICA的最遠射程可達80 KM)

數據分析

其實各國公布的各種飛彈之有效射程只是推估值,不能看作不變的真理,且即便是公開數據,在國內外不同的軍事雜誌與軍武傳媒的報導里也有差異。MICA的最大有效射程有40公里,50公里,60公里,67公里與80公里之說;半主動的AIM-7M的最大射程號稱一百公里,有效射程約40~45公里;AIM-120系列從A/B/C/C4至C5型則有50-74公裡間種種說法;台灣的劍二則有60~100公里諸多不同的說法;然而實戰時呢?美國空軍使用AIM-120殺敵的最遠射程記錄從未超過35公里!最大有效射程並不代表實戰有效射程,除飛彈性能外,還得考慮敵我動態與雙方戰機導行性能,雷達,SA與電戰等諸多變因,問題就更加複雜多變了!且就算同樣的AIM-120系列,在可超音速巡航又具備AESA雷達的F/A-22上使用時的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是在F-16系列上使用的1.5倍以上!另外,比較現有各款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的最大有效射程並無多大意義。

美國相關研究

目前BVRAAM的實戰有效射程限制關鍵之一,仍是在於戰機雷達在實戰狀態下對敵機的有效鎖定距離;老美空軍導官和老美海航導官均曾聲稱:“在F-15C與F/A-18E/F在以AESA雷達取代原有雷達配備前(AN/APG-63與AN/APG-73),AMRAAM的有效射程在大多實戰狀況下還超過戰機雷達有效偵測鎖定距離”,而用於中大型戰機上的AN/APG-63與AN/APG-73的雷達偵測鎖定範圍還明顯長於輕小的GD-53(台灣F-CK-1A/B經國號戰機所用的雷達,以美國AN/APG-67為架構基礎加上一些美國AN/APG-66的部件),因此台灣劍二或中國大陸SD-10若只是為了追求比AIM-120C5更長的理論射程而去加大加重,可說是無意義可言。需機載雷達的性能跟的上才有實質意義!我們知道中國早期型的Su-27SK的雷達從兩年前已經引進換裝SOKOL被動陣列天線,而中國國內14所和607所都已開發或接近開發出機載AESA雷達原型樣機;雖然離低價量產實用還有距離,但總算踏出關鍵的一步!卻沒聽說台灣在機載雷達方面的研髮狀況有何新一步實質進展!或許台灣中科院又要等老美技術轉移吧?!

技術關鍵

目前BVRAAM的實戰有效射程限制關鍵之二是--除歐洲流星這款衝壓發動機推進的飛彈之外,現存各款主動雷達導引中程空對空飛彈的‘無法逃逸區域‘最遠都只在載機前方45KM範圍以內,相去不遠!面對高機動先進戰機,BVR實戰有效射程難以突破45KM,是這一代使用不懂得節約燃料道理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各款BVRAAM共同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