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組建過多個第11軍。一、粵軍陳銘樞部組建為第十一軍;二、1929年5月,在第1次蔣(蔣介石)馮(馮玉祥)軍事衝突中,寧夏馬家軍馬鴻逵率部投蔣,由暫編第17師改編為第十一軍,馬鴻逵任軍長;三、直魯聯軍第6軍徐源泉部改編為第十一軍;四、西北軍佟麟閣部組建為第十一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
  • 軍長:陳銘樞、馬鴻逵等
粵軍陳銘樞部,直魯聯軍舊部,西北軍,寧夏馬鴻逵部,

粵軍陳銘樞部

1926年11月,第4軍所屬第10師在湖北武漢擴編為第11軍,下轄第10、第24師師長,蔣光、戴戟。1927年3月10日,軍長陳銘樞與師蔣光相繼辭職他去,武漢國民政府任命張發奎兼任該軍軍長,蔡廷鍇、葉挺分任師長。3月,編第9軍第2師為該軍第26師,楊其昌任師長。4月,第24師留守衛戍武漢,其餘兩師屬第1縱隊,開赴河南參加北伐。6月15日,北伐部隊由河南返回武漢。7月,該軍東征討蔣,至九江轉入南昌。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8月9日,第26師隨第4軍回粵,第10師脫離起義軍入閩。第24師在南下潮汕途中潰散。11月,陳銘樞在福州復任軍長。重新成立第24師,黃質勝任師長。12月初,該軍由福建進入廣東。增轄新編第5師、新編第6師、第26師等。1928年2月至1929年4月“圍剿”東江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19日第10師到海南島“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1929年9月,該軍縮編為第60、第61師。
歷任軍長:
陳銘樞(1927.11.30-)
張發奎(兼任)
朱暉日(1927.6.15-)
陳銘樞

直魯聯軍舊部

1928年7月,直魯聯軍第6軍徐源泉部等被閻錫山改編為第3集團軍第6軍團第11軍,旋即改隸第1集團軍。12月,縮編為第48師。
歷任軍長:
徐源泉

西北軍

1928年,第2集團軍成立第11軍。同年10月,縮編為第30師。
歷任軍長:
佟麟閣

寧夏馬鴻逵部

1912 年成立甘肅昭武騎兵營,馬鴻逵任營長。1920 年擴編為陸軍第5昆成旅,馬任旅長。1925 年改編為西北陸軍第7 師,馬任師長,1926 年9 月改編為國民軍聯軍第4 路軍,馬任總司令。1927年4月改稱第2集團軍第4軍。1928年11月,該軍縮編為該集團軍暫編第17 師,1929年5月,師長馬鴻逵率部投蔣。6 月,改稱第 64 師。1929年6月,以第64師為基礎,在河南鄭州編成第11軍。1930年4月,調山東泰安。9月,增編第72師。1931年2月,第64師與第72師合併為第35師。9月由泰安調防河南信陽。1932年5月,增轄騎兵第2旅。第35師駐信陽、武勝關一帶,屬中路軍第3縱隊,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的“圍剿”(1932年6月下至10月中)。1933年3月4日第35師所屬第103旅第205團,第104旅第207團在光山縣郭家河被紅二十五軍殲滅。10月,騎兵第2旅番號撤銷。
1933年12月,第35師改稱新編第7師調駐寧夏。1934年初,阻止第41軍入境,1935年1月,第35師開赴隴東地區,先後在慶陽、合水涇川等地作戰。1936年7月至8月,在甘肅鹽池預旺堡與紅十五軍團作戰。10月,擔任中衛中寧及其以東地段河防。1937年1月,新編第7師改稱第168師,該軍增轄獨立第10旅。11月,屬第17集團軍。1939年12月,獨立第10旅取消番號,併入第168師,增轄騎兵第1、第2旅。該軍除兩個騎兵旅一度開赴綏遠抗戰外,主力長期駐守寧夏,並從西線圍困陝甘寧邊區。1941年3月,增轄暫編第31師。1945年抗戰勝利時,軍部在寧夏新城,第168、暫編第9、暫編第31師分駐金積、靈武、平羅。10月,撤銷暫編第31師和騎兵第1第2旅番號。
1946年5月,整編為整編第18師,轄整編第168旅、暫編第9旅。1947年初在銀川,3月26日暫編第9旅進占鹽池,4月占三邊。7月該整編師退守寧夏金積、靈武一線。11月8日由鹽池定邊出發,14日到達榆林30公里外的袁大灘,增援第二次榆林戰役(1947年11月上中旬)。1948年9月,恢復第11軍番號,下轄第168、第256師(暫編第9旅改稱)。1949年5月與第128、第81軍等組成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寧夏兵團,集結於平涼、固原地區,參加扶郿戰役(1949年6月上旬至7月下旬)。7月底在固原東南被擊潰,退回寧夏。8月,第256師改隸第128軍,第189師編入。9月20日,軍長馬光宗通電要求停戰接受改編,9月21日,第256師在靈武投誠。22日,餘部潰散。
歷任軍長(整編師師長):
馬鴻逵(-1943.9免兼)
馬敦靜(1943.9.22代理-)
馬光宗(-1949.9.20起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