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國民革命軍第52師,是國民革命軍中一個師的番號。這一番號是根據師建制順序而來的。第52師番號,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有些部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部隊(詳見後文《國民革命軍第52師建制》)。最先使用52師番號的是原國民革命軍留桂的第39師(隸屬第15軍)。1928年2月25日,軍長黃紹竑所部3個師依次改番號為第50、51、52師。4月13日,第39師奉命改稱第52師(轄四團),原師長呂煥炎仍任師長。

國民革命軍第52師最後(即永久)撤銷番號,是1949年6月20日。其實,該師在同年4月底敗退途中,已為解放軍聚殲於廣德、郎溪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52師的一生,是血與火的戰鬥一生。從1928年4月建師伊始,到1949年4月,共存在21年。在殘酷的戰爭年代,全師3次覆沒,3次損失一半左右,5次撤銷番號,6次重新組建,真可謂屢建屢敗,屢敗屢建!一茬茬官兵傷亡人數,難以統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考略)
介紹,番號建制,番號,建制,主要將領,歷任師長,主要將領,抗日傷亡人數,大事記,

介紹

1924年5月,孫中山先生創建了黃埔軍官學校,從此,國民黨有了自己的軍隊——國民革命軍。從1924年10月到1927年底,國民革命軍經過3年多時間艱苦卓絕的南征北戰,基本徵服全國大大小小數十個新、老軍閥,南京國民政府從表面統一了全國。
1927年10月,國民黨南京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整編軍制,給混亂的軍隊番號梳理排序。1928年1月,正式頒布了重新修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
1928年底,全國軍隊總數達250萬人。蔣介石北伐已經結束、軍隊素質參差不齊、需要裁減軍隊、減輕財政負擔為由,提出編遣方案,即全國整編為65個師、80萬軍隊的指標。
1929年1月,國民黨政府編遣會議後,有關部門又進行了局部調整,統一了全軍番號,也就是說,國民黨軍在形式上實現全國統一。因此,在這種特定的形勢下,國民革命軍第52師誕生了。
國民革命軍第52師,是國民革命軍中一個師的番號。這一番號是根據師建制順序而來的。第52師番號,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有些部隊,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部隊(詳見後文《國民革命軍第52師建制》)。最先使用52師番號的是原國民革命軍留桂的第39師(隸屬第15軍)。1928年2月25日,軍長黃紹竑所部3個師依次改番號為第50、51、52師。4月13日,第39師奉命改稱第52師(轄四團),原師長呂煥炎仍任師長。
國民革命軍第52師最後(即永久)撤銷番號,是1949年6月20日。其實,該師在同年4月底敗退途中,已為解放軍聚殲於廣德郎溪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52師的一生,是血與火的戰鬥一生。從1928年4月建師伊始,到1949年4月,共存在21年。在殘酷的戰爭年代,全師3次覆沒;3次損失一半左右。5次撤銷番號,6次重新組建,真可謂屢建屢敗,屢敗屢建!一茬茬官兵傷亡人數,難以統計。
在1930年前後,國民革命軍桂系軍第52師、桂系湘軍第52師,為剷除封建軍閥割據,統一中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37年初秋,福建盧氏民軍改編的52師,主動請纓參加淞滬會戰。整編後的該師,4700多人開赴淞滬戰場作戰,損失慘重,戰後生還者僅700餘人(包括傷員)。為了抗日事業,盧氏52師幾乎流盡鮮血,功不可沒! 1938年3月,由第3預備師改稱的52師,是最後編成建制的52師,也是影響最大的52師。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部隊,原第3預備師師長冷欣繼任52師師長,不久副師長唐雲山升任師長。
著名的國民革命軍第25軍,就是以52師及190師編成的。52師原隸屬第25軍,1942年夏轉隸第28軍。在抗戰期間,52師參加過著名的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以及浙贛路會戰、第三戰區冬季攻勢作戰等戰役,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1940年至1945年之間,52師還多次或單獨參加對江南新四軍作戰。1946年至1949年,多次參加對人民解放軍作戰。在這方面,有人將該師稱之為“頑軍”。是是非非,後人還在評說。
抗戰前第52師,先後隸屬第15軍、8軍、18軍、70軍等。抗戰期間及解放戰爭,52師先後隸屬25軍、28軍。52師在21年歲月里,擔任警戒及作戰所涉足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上海等省份或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52師,原屬於中央軍旁系部隊,半嫡系部隊。1931年第四次重建該師,陳誠兼任師長,該師開始屬於中央軍嫡系部隊,之後為顧祝同蘇北派,屬於蔣軍何應欽系。
抗戰初期冷欣一手帶出的第52師,管理嚴格,訓練有素,部隊整體素質較高,戰鬥力也較強。一般所說的52師,即指該師,以蘇聯和其他盟國的武器裝備,80%的軍官是軍校生,原屬第9戰區。因軍事裝備和軍事素質都比較好,1939年初,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設法把52師從第9戰區挖到他的戰區。
單棟(曾任江蘇省保全第1縱隊少將司令)回憶:52師挺進敵後,到達皖南績溪。剛升任江南行署主任、第3戰區第2游擊區總指揮的冷欣,在52師副團長以上的軍官會議上,說:“蘇南現有67師莫與碩部,33旅黃鎮中部,63師王屹部。這些部隊都是雜牌,可以說成事不足,壞事有餘。還有一個忠義救國軍,有名無實,紀律又不大好。52師官兵江蘇人多,今天回到蘇南抗戰,確是人地兩宜,千萬不要替我丟人……”單棟的這番話,在冷欣的回憶錄《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中,有文字印證。可見前任師長,對52師敵後抗日,寄予無限厚望。的確,此後52師不管是在抗日戰場上,還是在對新四軍解放軍作戰,一直盡職盡力、捨生忘死,沒有辜負冷欣的期望。
關於52師的戰鬥力,抗戰中被稱為老虎團團長的王必成(人稱王老虎,原新四軍16旅48團團長)和政委江渭清,在當時上報敵情的報告中評說:52師各團戰鬥力相等於我48團,武器彈藥較我為佳。如我48團與其一個團作戰,至多只能打個平手,在有利條件下可將其進攻擊潰。如我以兩個團進攻其守備之一個團尚無把握……
冷欣帶過的第52師,不管是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還是後來的三年內戰,官兵們作戰都很頑強。是什麼精神支撐他們不怕死,一個個敢於送命的呢?筆者初步分析,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政治思想灌輸,常抓不懈。國軍也是注重抓政治思想工作的,並對官佐及士兵要求:“一不怕死,二不貪錢,三愛國家,四愛百姓,五不拉夫,六服從命令,七盡忠職務,八嚴守紀律,九實行主義,十完成革命……。”2. 國民革命軍紀律嚴明,嚴格要求軍人,不可擾民。因此,國民黨的正規軍的軍紀,總的來說,好於國民黨的半嫡系部隊,更是遠遠勝過雜牌軍。不管是史料還是民間,都極少記載或傳說國民黨正規軍違法亂紀的事,即使有之,一般能從嚴從重處罰。3.平時注重戰術戰鬥訓練。官佐及士兵每天必須出操,並結合實戰演習,安排戰術訓練。4.作戰時,官佐不畏犧牲,能與士兵一同衝鋒陷陣。這對促使士兵賣命衝鋒,很有表率作用。從許多戰役、戰鬥傷亡報告中可以看出,士兵和軍官的傷亡是呈比例的。

番號建制

番號

國民革命軍第52師番號,最早始用於1928年4月13日,將第39師改稱命名的52師。52師番號一共使用21年。期間,5次撤銷番號,6次恢復建制。永久撤銷番號,是在1949年(渡江戰役後)6月。
一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28.2.25~1929.6.20.)
1927年年底,國民革命軍第4軍留桂之第3、4、5、6、9旅被改編為第15軍,軍長黃紹竑,下轄黃旭初、伍挺飈、呂煥炎3個師。呂煥炎轄三團(12月15日由副師長升任第39師中將師長),中央軍旁系部隊。
1928年2月25日,黃紹竑所部3個師依次改番號為第50、51、52師。4月13日,第39師奉命改稱第52師(轄四團),呂仍任師長。
1929年春,桂軍反蔣。6月20日,將國民革命軍第52師改稱廣西警備軍第1師(轄四團),呂煥炎任警備軍中將副司令、代理司令兼第1師師長。反蔣失敗後,9月3日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呂煥炎所部縮編為新編第16師(轄3旅),呂仍任師長。
從上述文字可見,桂軍反蔣時,將國民革命軍第52師番號銷除了。
二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29.1.20~1929.11.15.)
1929年初,桂系軍隊經國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再次核編,保留11個師。分別為第14、15、16、17、19、51、52、53、55、56、57師。
1929年1月20日,依國民革命軍中央番號順序將第9師改為第52師,桂系軍、中央軍旁系部隊,師長葉琪、副師長周維寅,轄第154、155、156旅。該師原是桂軍討唐(生智)戰爭中收編的湘軍第12軍和第17軍直屬部隊及彭位仁師進行合併縮編的原第9師,原12軍軍長葉琪改任師長。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免葉琪52師師長職。4月15日,吳尚任師長,熊震為副師長,轄閻仲儒(旅長原為副師長熊震兼)、門炳岳、王霈之3個旅。是年11月初,因吳、熊兩人不和,熊震吳尚省親機會發動兵變。其一部由張敬兮率領投李韞珩,一部由閻仲儒率領投何健,被改編為獨立第五旅。該師遂瓦解,11月15日番號撤銷。
注意:第二次組建的52師,與第一次組建的不是一個部隊,前系正宗的桂系部隊,後系桂軍吞併的湘軍部隊。
三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29.12~1931.9.)
1929年12月,桂軍以孫常鈞的獨立第4旅與袁家聲的新編第3旅殘部及招募之新兵,重新編成第52師,屬中央軍旁系部隊。12月24日任命葉開鑫為師長,韓德勤為副師長,
1930年春,葉開鑫升任第8軍軍長,韓德勤繼任師長。該師隸屬第8軍。
1931年9月,韓德勤率52師向紅軍進攻時被殲,損失過半,韓化裝逃脫,後降任第2師副師長。
四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31.10~1933.2)
1931年10月,18軍軍長陳誠收編第52師殘部,調撥第11、14師兩師的獨立旅編入該師(陳誠兼任師長),轄傅仲芳、邱兆琛2個旅,6個團。此時52師,成中央軍嫡系部隊。
1932年1月,副師長李明代任師長,同年4月,李明實任師長。1933年2月,該師在向紅軍進攻時被全殲,李明被俘,傷重死亡。不久番號撤銷,殘部編為99師。
五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33.12~1937.11.)
1918年春,福建盧興邦的地方部隊,被國民黨軍政府收編,改為粵軍第2師第5旅第9團,盧任團長。數年後,盧團擴編為師,盧任國民革命軍第1獨立師師長。該師後來奉命改番號為暫編第2師、第14師、新編第2師等,盧均任師長。隸屬國民政府軍駐閩部隊。
1930年春,盧興邦接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反蔣,不久兵敗,餘部縮編為4個團的乙種師,番號仍為新編第2師。
1933年12月,盧奉命將新編第2師改稱第52師,盧仍師長。
1934年9月,免盧興邦師長職,不久,調任軍事委員會參議;副師長盧興榮代師長,該師駐閩,受閩綏靖公署節制。
1935年6月正式任命盧興榮為師長。轄羅景星、盧新銘2個旅,隸屬於駐閩綏靖公署。
1937年,該師參加淞滬會戰,損失慘重,幾乎全師覆沒。殘剩700餘人,其中400人在盧興榮帶領下撤到皖南,以連為單位併入第11、13師,盧興榮及部下軍官均退回老家。盧氏閩軍,成為歷史。
盧氏閩軍,中央軍旁系部隊,該師與韓德勤、李明所帶領的第52師,無任何淵源關係。
六建國民革命軍第52師
(1938.3~1949.6.)
1938年3月,抗戰伊始,將剛剛組建的第3預備師,改稱第52師,屬中央軍嫡系部隊。該師於1937年秋在南京成立,師長為冷欣。改稱52師後,師長仍為冷欣,1938年9月唐雲山接任師長。該師原隸屬第25軍,1942年5月後,轉隸第28軍。抗戰期間,52師主要在江南對日偽作戰,同時也對新四軍作戰。
抗戰勝利後,52師對解放軍作戰。1946年5月,52師整編為52旅,隸屬整編第28師(原28軍)。軍長原為陶柳,李良榮繼任軍長。1946年整編後,李改任師長。1947年5月,李良榮升任整編第23軍軍長,李勃接任師長。該整編師轄:整編第52旅(原52師),旅長張乃鑫;1946年下半年,張他調,李勃繼任52旅旅長;1947年5月,李勃升任師長,葛先才接任旅長。整編第80旅,旅長李良榮,李良榮升任師長後,鄒震五、李萬斌先後擔任旅長。整編第192旅,旅長王堉;不久王堉他調,曾振、葛先才先後擔任旅長;1947年5月,該旅番號撤銷。
52旅(師)整編時間,約兩年半:自1946年5月至1948年9月。1949年2月,52師(師長朱豐)在28軍編制內,隸屬首都衛戍區總司令部,擔任南京江北各掩護地帶的防禦任務。4月23日,長江防線被突破後,該師南撤。4月26日,在安徽廣德、郎溪地區被追擊的人民解放軍趕上合圍,戰至29日,全軍覆沒。
國民革命軍第52師番號,於1949年6月取消。
另外,國民革命軍後期部隊中,還有一些帶“52師”的部隊。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冠以“暫編”或“暫”字頭。如內戰打長春時,有個“暫五十二師,師長李嵩,副師長歐陽午,參謀長湯啟聖……”此暫編第52師,即師建制部隊,臨時用“52師”番號;此52師跟筆者所言52師毫無瓜葛。另一種是,冠以“整編”字頭的52師。此種“師”,即軍建制部隊縮編為師建制的部隊,如原第97軍縮編後為“整編第52師”。原有的第52師,縮編為整編52旅。
請讀者注意,有關“暫編”、“整編”兩種“52師”軍隊,與本文所討論的52師毫無干係,因此不在本文討論範疇之內。

建制

國民革命軍第52師,始建於1928年2月,建制永久撤銷於1949年6月。在21年時間裡,由於內訌解體、戰爭嚴重減員等諸多原因,屢撤屢建,竟達6次之多!師長共有18人。重建的52師,有些是完全不同的部隊,如呂煥炎之師和葉琪之師;又如,盧興邦福建民軍之師,更像“獨立部隊”;有些重建之師,則是相鄰、相同的部隊,如韓德勤之師,原屬於中央軍半嫡系部隊,1931年參加第三次對紅軍“圍剿”作戰,結果被殲滅大半,嚴重缺員。該師番號及殘部被陳誠“消化”後,重新組建的52師,成了陳誠第18軍的成員,由原中央軍旁系(半嫡系)部隊,變成了中央軍嫡系部隊。
一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1928.2.25.~1929.6.20.)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呂煥炎(1928.4.13.~1929.6.20.)
第52師參謀長:伍蕃
注釋:
①該師為桂系軍、中央軍旁系部隊,隸屬第15軍。
二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1929.1.20.~1929.11.15.)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葉琪(1929.1.20.~1929.3.)
第52師副師長:周維寅
第154旅長:門炳岳
第155旅長:何宣
第156旅長:危宿鐘
注釋:
①該師為桂系軍(原湘軍)、中央軍旁系部隊,隸屬第 4軍。
②1929年之後的番號序列,為軍事委員會統一重新核編的番號序列。
③第二次組建的52師與第一次組建的52師,是兩個不同的部隊,屬於番號重複。
第二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吳尚(1929.4.15.~1929.11.)
第52師副師長:熊震
第154旅長旅長:門炳岳
第155旅長旅長:熊震(兼); 繼任:閻仲儒
第156旅長旅長:王霈之
注釋:
①該師為桂系軍(原湘軍)、中央軍旁系部隊,隸屬第8軍。
三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1929.12.~1931.9.)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葉開鑫(軍長兼,1929.12.24.~1930.春)
第52師副師長:韓德勤
第52師參謀長:羅鐵華
第52師政治部主任:黃鶴
第154旅旅長:張忠頫
第155旅旅長:孫常均
第156旅旅長:李永安
注釋:
①該師為湘系軍、中央軍半嫡系部隊,隸屬第8軍。
第二任師長及主官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師長:韓德勤(1930年春~1931.9.)
第52師副師長:周維寅
第52師參謀長:羅鐵華
第154旅旅長:門炳岳
第155旅旅長:何宣
第156旅旅長:危宿鐘
補充旅旅長:王副乾
注釋:
①該師為湘系軍、中央軍半嫡系部隊,隸屬第8軍。
四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1931.10.~1933.2)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陳誠(軍長兼,1931.10.~年底)
第52師副師長:李明(1932.1. 代師長)
第52師參謀長:柳際明
第154旅旅長:傅仲芳
第307團團長:房少斌
第308團團長:韓文源
第309團團長:呂國銓
第155旅旅長:邱兆琛; 後任:騰雲
第310團團長:王岳
第311團團長:陳第輝
第312團團長:彭蔓耕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部隊,隸屬第18軍(軍長陳誠)。
第二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李明(1932.4.~1933.2.28.)
第52師副師長:蕭乾
第52師參謀長:柳際明
第154旅旅長:傅仲芳
第307團團長:房少斌
第308團團長:韓文源
第309團團長:呂國銓
第155旅旅長:騰雲 ;後任:李及蘭
第310團團長:王岳
第311團團長:陳第輝
第312團團長:彭蔓耕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部隊,隸屬第5軍。
五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1933.12.~1937.11.)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盧興邦(1933.12.~1934.9.)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副師長:盧興榮(1934.9.~1935.6.代師長)
第154旅旅長:盧興榮(兼)
第307團團長:程思海
第308團團長:張勝高
第155旅旅長:葉興金
第309團團長:盧勝斌
第310團團長:盧建康
第156旅旅長:張興隆
第311團團長:(不詳)
第312團團長:楊忠貞
注釋:
①該師為閩軍、中央軍旁系部隊,隸屬駐閩綏靖公署。
第二任師長及主官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師長:盧興榮(1935.6.29.~1937.11.)
第52師副師長:黃鶴(黃埔生)
第52師參謀長:孟化一(東北人)
第52師參謀處長:黃逸群(黃埔生)
第52師副官處長:黃兆岳
第52師軍法處長:陳世煥
第52師軍需處長:方某(國防部委派)
第52師軍醫處長:吳鐘仙
第52師警衛營營長:吳德均
第154旅旅長:羅景星
第307團團長:盧子安
第308團團長:張勝高
第156旅旅長:盧新銘
第311團團長:戴振興
第312團團長:楊作源
注釋:
①該師由閩軍改編後,成為中央軍半嫡系部隊,隸屬駐閩綏靖公署。
②該師參加淞滬抗戰,隸屬第10集團軍第70軍。
六建國民革命國軍第52師
(1938.3.~ 1949.6.)
第一任師長及主官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師長:冷欣(1938.3.~1938.9.)
第52師副師長:唐雲山
第52師參謀長:張良莘
第52師參謀:徐笙、毛景彪、蔡文治
第307團團長:顧錫九
第308團團長:孫啟人
第309團團長:段霖茂
第312團團長:曹天戈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5軍。
②第25軍,由第52師、190師組建,中央軍嫡系部隊。
第二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唐雲山(1938.9.~1939.7.)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副師長:孫啟人
第52師參謀長:曹天戈
第307團團長:張俊清
第309團團長:張乃鑫
第312團團長:唐德
副團長:鄧光鋒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5軍。
第三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王祿豐(1939.7.~1940.1.)
第52師副師長:孫啟人
第52師參謀長:段霖茂
第307團團長:張俊清
第309團團長:張乃鑫
第312團團長:唐德
副團長:鄧光鋒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5軍。
第四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劉秉哲(1940.1.~1942.4.)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第52師副師長:羅哲東 後任:張乃鑫(兼政治部主任)
第52師參謀長:黃家楨
第154團團長:張俊清
第155團團長:(不詳)
第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5軍。
第五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劉嘉林(1942.4.~1944.3.)
第52師副師長:張乃鑫
第52師參謀長:徐盛宣
第154團團長:張俊清
第155團團長:(不詳)
第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1942年5月轉隸第28軍。
②第28軍,中央軍半嫡系部隊。
第六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張乃鑫(1944.3.~1946.5.)
第52師副師長:韓德考
第52師參謀長:熊介生
第154團團長:張俊清
第155團團長:(不詳)
第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8軍。
第七任旅長及主官(整編旅)
整編第52旅旅長:張乃鑫(1946.5.~1946.?)
整編第52旅副旅長:韓德考
整編第52旅參謀長:熊介生
整編155團團長:(不詳)
整編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旅(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8軍。
第八任旅長及主官(整編旅)
整編第52旅旅長:李勃(1946.?~1947.5.)
整編第52旅副旅長:韓德考
整編第52旅參謀長:熊介生
整編155團團長:(不詳)
整編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旅(師)為中央軍嫡系,在整編第28師(原第28軍)建制內,隸屬駐徐州綏靖公署。
第九任旅長及主官(整編旅)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
整編第52旅旅長:葛先才(1947.5.~1948.9.)
整編第52旅副旅長:段建嵩
整編第52旅參謀長:熊介生
整編155團團長:(不詳)
整編156團團長:朱豐
注釋:
①該旅(師)為中央軍嫡系,在整編第28師(原第28軍)建制內,隸屬駐徐州綏靖公署。
②該旅(師)整編時間為:1946年5月至1948年9月。
第十任師長及主官
第52師師長:朱豐(1948.9.~1949.4.)
第52師副師長:段建嵩
第52師參謀長:熊介生
第154團團長:(不詳)
第155團團長:(不詳)
第156團團長:姜雪軍
注釋:
①該師為中央軍嫡系,隸屬第28軍(原整編第28師)。
②1948年9月,撤銷“整編”,恢復原來建制序號。
③1949年6月,撤銷國民革命軍第52師番號。

主要將領

這裡所說的“主要將領”,是指擔任過52師師長,或者從該師走出的國民黨中、高級將領,以及影響較大的知名人物。

歷任師長

呂煥炎(1890.8.~1930.6.15.)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字光奎,廣西陸川人,新桂系將領,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炮兵科畢業。1926年,所率警衛團編入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升任少將旅長,1927年7月升任第4師少將副師長,12月15日調升第39師,任中將師長。
1928年4月13日第39師改稱第52師(轄4團),呂煥炎仍任師長。1929年5月,呂隨桂系反蔣。不久,被蔣介石收買,倒戈擁蔣。10月,升任第8路軍上將副總指揮兼新編第16師師長、廣西省政府主席,後兼任建設廳廳長。11月下旬,率部反蔣,改任上將指揮官,所部改編為護黨救國軍第8路軍(總司令李宗仁)第1縱隊,同年12月去職。
1930年1月5日,再次受命於國民政府。3月因所部被擊潰避居廣州,6月15日在廣東廣州新亞酒樓被暗殺。
葉琪(1896~1935.7.8.)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字翠微,廣西容縣人,1909年入廣西陸軍國小第2期,與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是先後期同學;1911年升入武昌陸軍中學,10月10日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騎兵科學習;畢業後,經同學何鍵介紹進入湘軍,歷任排、連、營、團、旅長。
後來任國民革命軍師長、副軍長、湖北省政府委員、省軍事廳廳長、軍長等職,參加第二次北伐。1929年1月20日,第12軍奉命縮編為第52師。葉率部進取長沙,兼任湖南省政府委員、省清鄉委員會會辦。同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失敗,蔣下令對葉琪撤職查辦。葉逃香港。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反蔣,引發中原大戰。重掌廣西軍政大權的李、黃、白與第4軍張發奎合作組織“護黨救國軍”,特派葉琪、胡宗鐸到北平參加汪精衛主持的“國民黨擴大會議”。是會,葉琪被選為額外委員。同年夏,葉琪返回廣西任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不久桂系再敗,被迫同國民政府再次合作,葉任廣州“非常會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第1方面軍軍長、軍事委員會西南分會(駐廣州)委員、第4集團軍總參謀長等職,參加“追剿”紅軍。
1935年7月8日馬驚,葉墜地傷重而亡。蔣介石送輓聯:“北伐中原,屢以神奇成偉績;西臨蜀會,那堪馳騁失元良。”
吳尚(1890~1933)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湖南益陽人,唐生智部下,保定軍校陸大正則班6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3師團長、第8軍第2師師長、第8軍軍長。1929年,任陸軍第52師師長兼湖南省政府委員、第3縱隊司令等職。1933年被其繼室林彩芝毒死。
葉開鑫(1885~1937.12.15.)國民革命軍中將、追授陸軍二級上將,字競秋,湖南寧鄉偕樂橋鎮東務山人,中國同盟會會員。先後歷任新軍排、連、營長,湘軍團長、旅長兼長沙警備司令、第3師師長兼湘西善後督辦、討賊聯軍湖南總司令、國民革命軍新編5軍軍長、44軍軍長、北伐軍第3路軍1縱隊司令、湖南省政府委員兼武長株萍鐵路司令、第8軍軍長兼第52師師長、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員。
葉因病返鄉。1937年12月15日在寧鄉病逝。1947年,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二級上將。
韓德勤(1892-1988.8.15.)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另名韓韜,字楚箴,江蘇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第6期畢業。1918年軍校畢業後,在北洋軍隊中任下級軍官,1926年到廣州加入國民革命軍。1928年後,歷任國民軍第9軍參謀長、第52師師長、江西綏靖公署參謀長、重慶行營主任辦公廳廳長、代理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抗戰時期,任代理第24集團軍總司令、蘇魯戰區副總司令兼第89軍軍長、江蘇省政府主席、第3戰區副司令長官等,參與徐州會戰、策應武漢會戰、參加冬季攻勢作戰等,又與進入其防區的新四軍發生多次衝突。抗戰勝利後,任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國防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等。
1949年5月赴台灣,任台灣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等。1988年8月15日在台北病逝,終年97歲。
陳誠(1898.1.4~1965.3.5.)字辭修,別號石叟,浙江麗水青田人,保定軍校第8期炮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軍事家、政治家,中華民國副總統,去台後歷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總裁”、“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等職。
陳誠主政台灣期間,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陳誠是蔣中正的親信,也是自黃埔成立後蔣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國民革命軍內部,陳誠領導的派系稱之“土木系”。
1931年,韓德勤率52師參加對紅軍第3次“圍剿”作戰,9月戰敗,所部被紅軍殲滅大半,不久,52師番號及殘部被陳誠收編,調撥第11、第14師兩師的獨立旅編入該師,進行重建。時任第18軍軍長的陳誠,一度兼任第52師師長。從此,第52師屬於中央軍嫡系部隊。
李明(1893~1933.2.28),廣東興寧人(生於廣西貴縣),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追贈陸軍上將;護國軍講武堂畢業,歷任團長、旅長、第52師副師長及師長。1933年2月28日,在第四次“圍剿”江西紅軍時,身負重傷,被俘後不治而亡。
盧興邦(1880.10.16~1945.9.17.)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原名文梁,字正棟,號光國,福建尤溪人,綠林出生,鼎盛時期,盧興邦掌管閩北和閩西北22個縣,所轄數萬部隊,屬閩地方軍。
192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盧興邦兼任省政府委員。1930年1月6日,盧利用閻錫山企圖改組南京國民政府,會同福建省防軍司令林忠、馬江要塞海軍司令薩福疇等,在福州綁架省政府委員5人和水上公安局長,並於6月7日宣布出兵攻打福州。南京國民政府下令駐閩陸軍第56師劉和鼎部討伐盧興邦。盧戰敗後,向南京國民政府服輸請罪,送還人質。此後,盧部被縮編為福建省防軍第3旅,盧降任旅長,1931年秋,南京國民政府為圍剿紅軍,升盧興邦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2師師長。
1933年11月,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禮,盧興邦被委任為19路軍15軍軍長。後因“福建事變”反蔣,不久事敗,經人斡旋後,蔣介石將盧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2師,盧任師長,不久盧興榮(盧興邦堂弟)繼任,盧興邦調任軍事委員會駐南昌行轅參議。1945年9月17日病逝,終年66歲。
盧興榮(1897.5.31.~1950.12.)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光宗,原名文才,福建尤溪人,盧興邦堂弟。1930年,盧率部在永安、清流、歸化、寧化等地,多次與紅軍作戰。1934年初,“福建事變”失敗後,盧部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52師。1935年,盧繼任堂哥盧興邦師長後,請中央軍派人幫助整編部隊。抗日戰爭爆發,盧率部開往上海前線。淞滬會戰,52師編入70軍戰鬥序列,隸屬第10集團軍。全師4700餘名官兵參戰,陣亡4000多人。由於52師作戰英勇頑強,傷亡慘重,得到了蔣介石嘉獎,盧晉升76軍副軍長,旋又升軍委高級參謀。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盧在病床上,經中共地下黨派人對他進行統戰宣傳,獻出了主管的槍枝、彈藥以及銀兩,並接受地下黨游擊隊領導,無條件配合解放軍和平解放尤溪縣城。
冷欣(1900.11.7.~1987.2.6.)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容庵,世人尊稱容公,江蘇興化人,黃埔軍校第1期及陸軍大學第13期畢業。參加東征、北伐;作戰勇敢,多次負傷;任過連黨代表(國民革命軍仿照蘇聯紅軍建制,連以上設黨代表)、連長、營黨代表、營長、團黨代表、師政治訓練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淞滬警察廳政治部主任、上海特別市黨部指導員、軍政部參事兼任武漢行營參議、豫南行政委員、副師長、師長等職。抗日戰爭,參加武漢會戰、南昌會戰、浙贛路會戰、(第3戰區)冬季攻勢作戰,歷任第3預備師師長、第52師師長、軍政部第22補充兵訓練處處長、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江南行署主任、江南挺進第2縱隊司令、江南攻擊軍左路軍指揮官,江南野戰軍指揮官、第3戰區第2游擊區總指揮等職,並監督新四軍,時有摩擦、作戰;抗戰勝利後,參加芷江日軍受降、籌備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為抗戰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內戰期間,任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等職。
1949年5月赴台,任台灣“國防部”參議、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國防部高級參謀、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59年9月,以陸軍中將銜退役。此後,冷活躍在歷史研究領域,應聘任中央警官學校、東吳大學、文化大學教授,講授近代史。
冷欣一生喜歡藏書、讀書、寫書。他收藏著古今圖書總計一萬多冊,其中有許多善本、珍本。臨終留有遺言,將大部分圖書捐贈給私立強恕中學(他是該校董事),剩下精選的部分圖書,要等祖國統一時贈送給故鄉圖書館收藏。
1987年2月6日,冷欣在台北病逝,享年87歲。
冷欣著有《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漢高祖之成功戰略》、《明太祖成功的戰略》等書。
唐雲山(1901~1977)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民山,廣東肇慶人,黃埔軍校第1期及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3期畢業。先後任排長、連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等職。內戰期間,歷任獨立第15旅旅長、獨立第33旅旅長、江西安慶警備司令、第93師師長,參加過對紅軍及新四軍作戰。
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第52師師長、第86軍副軍長、第25軍副軍長,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潯戰役和浙贛會戰等重大戰役。1939年春,率領第52師挺進江南遊擊抗日作戰。6月13日,該師第312團(團長唐德)扼守句容西南的虬山,與日軍第15師團主力激戰一整天,斃傷日軍400多人,而312團僅傷亡20多人。該團當夜南撤,經過溧(水)天(王寺)公路時,遭遇強敵封鎖。通過激戰,再獲小勝,毀敵坦克一輛、裝甲汽車二輛,斃傷日軍30多人。此番突圍戰鬥,該團傷亡40餘人。
解放戰爭期間,唐歷任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參謀長、第14編練司令部副司令,指揮過第63、64、100、44軍等部隊,參加過對人民解放軍作戰的萊蕪戰役、遼瀋戰役、淮海戰役。1949年1月,國民黨淮海戰役失敗,唐調任福州警備司令,不久再敗去台。
王祿豐(1896~1975.春)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海南文昌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15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騎科畢業。1922年加入粵軍,歷任東路討逆軍第2旅3團排總、連長、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隊第1隊區隊長、國民革命軍第1旅第1團營長、第1軍1師6團上校團長、汕頭市警察局長、第49師副師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52師師長、整編第49師師長、第9集團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閩南師管區司令、粵北師管區司令兼“清剿”總指揮。
1949年初任暫編第2縱隊司令,同年秋任海南防衛總司令部第21兵團副司令官。1950年春到台灣,1954年退役,1975年春在台北病逝。
劉秉哲(1904~1950.11.7.)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鐘吾,號曙寰,江蘇宿遷耿車集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參謀主任等職。抗戰時歷任第9旅旅長,第52師師長、兼任第3戰區第2游擊區副總指揮,蘇皖地區綏靖指揮部指揮官,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江南行署主任等職,參加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後,歷任徐州綏靖公署中將高參,蘇北師管區司令,第2兵團參謀長、第28軍軍長等職。
1949年4月下旬,守備南京沿線長江,阻擋解放軍過江,兵敗後逃往上海。6月10日化裝外逃,在上海輪船上查獲被俘,關押蘇州戰犯管理所。在關押期間,拒絕接受改造,並策劃越獄逃跑。事敗後,於1950年11月7日被槍殺。
劉嘉林(資料缺) 1942年4月~1944年3月,任第52師師長。
張乃鑫(1905~1977)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乃新,江蘇漣水人,黃埔軍校第5期步科及廬山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5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軍事委員會東南特訓班預備隊長、中央步兵學校少校教官、野戰補充團副團長、第52師309團團長、副師長、師長、整編第52旅旅長、第106軍副軍長。1949年到台灣。1977年病逝。
李勃(資料缺) 1946年?月~1947年5月,任整編第52旅(原52師)旅長;1947年5月後任整編第28師師長,恢復第28軍番號,任軍長,隸屬南京衛戍司令部。
葛先才(1904~1997.7.22.)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湖北漢川人,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10軍獨立師排、連、營、團長、軍政部預備第10師參謀長、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10軍預備第10師師長、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參加淞滬抗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衡陽保衛戰。衡陽保衛戰,與方先覺、容有略率部18000餘人堅守衡陽城47晝夜,所余僅600人,是抗戰期間守城時間最長,殺傷日軍最多的戰例之一。抗戰結束後,任整編第28師第192旅旅長、整編第52旅(原52師)旅長、整編第28師副師長、國防部中將部員。1949年到台灣,1997年逝世。
朱豐(資料缺)1948年9月接任第52師師長——最後一任第52師師長。該師在軍(第28軍)的編制內隸屬南京衛戍總司令部,配合守衛南京江北段沿江防線。參加江防戰役(即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長江防線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52師隨軍南撤。26日,逃至廣德、郎溪地區,被人民解放軍合圍。戰至29日,全軍被殲。6月,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2師番號被取消。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2師,創建於1928年2月25日,止於1949年4月29日,經過21年連綿不斷的戰爭血洗,壽終正寢。

主要將領

伍蕃(1890年~1959年),字少裴,廣東順德人;國民革命軍中將,善書法;先後畢業於廣東黃埔陸軍國小堂第2期、南京陸軍第四中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騎兵科;歷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第5旅參謀長、(1927年底)第15軍第3師(後改稱第52師)參謀長、廣西省保全處長、廣西省政府委員、廣西省保全司令部中將司令、第四集團軍總司令部高參、第四戰區軍官訓練團副教育長、第7戰區挺進第3縱隊司令等職。1946年2月退役。
周維寅(1895~1949)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湖南沅江三眼塘鎮人,保定軍校及陸軍大學畢業。歷任營長、團長、第52師副師長、第3師師長、第10集團軍參謀長、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軍事廳中將廳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回鄉定居。1949年8月回響湖南起義。1949年12月7日在沅江遭批鬥上吊自殺。
門炳岳(1891~1946)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嘯夫,湖南益陽人,保定軍校第3期步科畢業。早年投身湘軍,參加北伐。任過52師第154旅旅長、12軍第2師師長。1932年為李宗仁引進新桂系,任過第15軍參謀長、代軍長。抗日戰爭爆發,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45年因病回鄉,1946年病逝。
危宿鐘(1888~1951)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愛林,號勵藩,江西萍鄉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步科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2師34團團長、第35軍3師副師長、第4集團軍獨立第21師師長、第12軍3師師長、第52師156旅旅長、第15師副師長兼44旅旅長和湖南省省會警備司令、第15師師長兼第4路軍總指揮、陸海空總司令部中將高參、陸海空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萍鄉分會委員長兼萍鄉縣縣長及縣保衛團總團長、贛西保全處處長、江西省第2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兼任湘鄂贛邊區“剿匪”總部副總指揮、萍鄉團管區司令等職。抗戰爆發後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兼乾訓班副教育長,1945年11月退役,1946年任江西省第5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1949年7月在江西宜春被俘。因病在保外就醫期間潛逃,1951年被處決。
何宣(1891~1946)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嘯夫,號桂生,湖南桃江人,保定軍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歷任見習官、排長、連長、團附、旅部主任參謀、湘軍第1師獨立團團長、第8軍教導團團長、第52師155旅旅長、第4集團軍12軍師長、第4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軍、第15軍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第11集團軍參謀長、第46軍副軍長、代軍長、第46軍軍長等職。參加過桂南會戰。1940年任軍事委員會高參。
孫常鈞(1897~1952.12.)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號敬業,湖南長沙人。黃埔軍校第1期、中央軍官訓練團將校班第5期畢業。早年任湘軍第2旅排、連長。
黃埔軍校畢業後,留校任第4期學員大隊區隊長、軍校教導1團第3營上尉偵察隊長、連長、中央教導第2師副營長,第87師中校團附、團長、獨立第4旅副旅長、第52師153旅旅長、第46師少將參謀長等。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參謀本部高級副官、第13補訓處處長兼沅陵警備司令部司令、辰沅師管區司令、湖南省第8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等。抗戰勝利後,歷任湖南省第3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第1兵團司令高參等。
1949年8月隨程潛、陳明仁參加長沙起義。中共新政權成立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2年12月在長沙病逝。
蕭乾(1901~1935.3)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坤和,福建汀州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1營排長、第4期步兵科第1團第7連連長,參加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1928年起歷任國民革命軍營、團、旅、副師長(第52師)、師長、福建保全處長等職。1935年3月,部隊移防中沉船溺亡。
傅仲芳(1897~1963)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浙江蕭山人,保定軍校及中央軍校畢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第52師154旅長)、師長等。抗戰時期,任第97師師長、第99軍軍長兼第99師師長及貴州保全處處長、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第24集團軍副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任川鄂湘黔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國防部聯勤總部經理署中將署長。1949年去台灣。1963年在台灣病逝。
柳際明(1899~1976.10.21.)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浙江臨海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黃埔軍校工兵科上尉教官,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工兵營長、第14師參謀長、第52師參謀長、第5軍參謀長等。抗戰時期,歷任第55師師長、第94軍副軍長、第9戰區副參謀長、第77師師長、第75軍軍長。參加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諸役。其中以武寧、通城之役戰功顯著,對日軍作戰9晝夜,重創敵精銳部隊。抗戰勝利後,任國民政府聯勤工程署署長、浙江省建設廳廳長。
1949年秋去台,1958年退役,赴美國定居。1976年10月21日,在美國洛杉磯病逝。
韓文源(1903~?)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雲濤,貴州安順人,陸軍大學畢業。參加北伐。歷任第52師308團長、上校作戰參謀、總指揮部參謀部長、浙江師管區司令、福建師管區司令、四川師管區司令、陸軍總部鄭州指揮部參謀長、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戰略顧問等職。
呂國銓(1904~1983.8)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保全,號正崇,祖籍廣西陸川,幼年隨父母遷居容縣容城鎮東光村,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2期、中央陸軍大學特別班第2期、國防大學聯戰班第4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研究班第3期。
參加討伐陳炯明和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連、營、團、旅長。在第52師任309團長時,奉命參加“圍剿”紅軍。
抗戰時期,歷任旅長、師長,參加淞滬抗戰、崑崙關戰役、入緬甸作戰、寮國日軍投降後遺留事項處理等。抗戰勝利後,歷任桂東師管區司令、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副總指揮兼第26軍軍長。
1949年底去台灣,任國防部參議、戰計委員、督察委員等職。1983年8月,在台北病逝。
顧錫九(1901~1989.12)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字祝儒、號祝如,江蘇漣水南祿鄉人,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4期、陸軍大學將官班。參加北伐。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第52師307團長)、旅長、師長、軍長、江蘇省第1綏靖區司令。抗戰期間參加豫西鄂北會戰、豫中會戰。解放戰爭,率部參加長江防禦戰。
1949年夏入台,任台灣省新化縣“新兵訓練處處長”。1989年12月,在台灣病逝。
曹天戈(1901~1995)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號寒玉,字宣麾,浙江鎮海縣人,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4期步科、陸軍大學第13期。陸軍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全面爆發,曹沒有回原部隊任職,受陸大13期同學、黃埔1期學長冷欣之邀,到江蘇籌建預備第3師。預3師成立後,任過該師第12團團長、第52師(由預3師改編)參謀長。抗戰期間在第3戰區,還長官部乾訓團教育處少將處長、第26師副師長、師長等職。參加浙贛會戰——反攻寧波和守衛衢州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過浙東師管區司令、總統府中將參軍、第8軍副軍長、第13編練司令部副司令、第6編練司令部副司令、第8兵團副司令官兼第8軍軍長。參加淮海戰役。
1949年1月23日,曹在雲南元江被俘。1964年12月28日獲特赦。任浙江省政協文史專員、民革浙江省委副主任、浙江省政協常委兼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兼浙江組組長。
段霖茂(1905-1975.8.)字雨龍,湖北蘄水縣雞鳴河四路橋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大隊區隊長、支隊長、步兵連長、營長、參謀主任、團長、師長、軍長等職。
抗戰時期,歷任第3預備師第11團團長、第52師參謀長、第79師師長、第98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抗戰、南昌會戰、浙贛會戰。
抗戰勝利後,任整編第57師師長。1947年9月率部參加沙土集戰役,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段霖茂被俘後潛逃。
1949年去台灣,任國防部參議、金門防衛部高參、國防部聯合作戰計畫委員會委員、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1975年8月23日在台北病逝。
著有《段霖茂自傳》、《段霖茂中將懷思錄》等。
王作華(1902~1971)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廣東羅定人,黃埔軍校第2期炮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第4期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連、營長、(1932年任第52師獨立團)上校團長、參謀主任。1935年任第83軍警備旅旅長,1939年任第12集團軍暫編第2軍暫7師師長。1945年任第10集團軍整編第4師師長。1948年任徐州“剿總”第1綏靖區第1軍軍長。1949年1月所部在淮海戰役中被解放軍全殲,隻身化裝逃回南京。1949年4月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第4軍(重建)軍長。同年秋到台灣。
李及蘭(1902~1957),字治方,號自芳,廣東省陽山縣大崀鎮茶坑村人,黃埔軍校第1期步科畢業,國民革命軍中將,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次長。
李及蘭歷任排、連、營,團、旅、師、軍長等職,兩次參加北伐;1932年,任第52師155旅旅長,參加第三次、第四次“圍剿”中央紅軍,參加“圍剿”陝北地區的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率部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宜昌會戰、鄂西會戰。《宜昌文史》第四輯記載:“所幸部隊守將李及蘭部整旅進峽,駐守宜昌市約四十里的石牌要塞,居高臨下,把關固守,才抵住日寇的長驅直入。”
1943年,任萬縣警備司令、長江上游江防副總司令。1945年9月,參加日軍投降儀式;任淞滬警備副總司令,兼任吳淞要塞司令。1946年4月,升任淞滬警備總司令;7月,任湯山三青團夏令營副主任;10月,任第六綏靖區副司令官。1947年,任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11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7月31日,出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949年4月,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廣州衛戍總司令;10月13日,去澳門前,下令炸毀海珠大鐵橋。1950年2月,由香港到達台灣。1957年3月21日,因病在台北去世。
後人認為:李及蘭其軍政生涯,常主持教育,訓練有方,不忘育人。如1938年,任第55師師長兼教育班副主任時,在訓詞中寫道:
革命要先革心,做事件件認真。
矯正敷衍虛偽,知識思想日新。
耐愛饑渴寒暑,朝夕嘗膽臥薪。
研究戰鬥實學,務在精益求精。
軍人責任救國,殺敵奮不顧身。
繼承先烈遺志,共期民族復興。
黃鶴(1897~1995?),字萼樓,湖南湘陰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中將高參;參加和平起義,後任解放軍第21兵團司令部高參。
1926年冬,隨國民革命軍東路軍北伐;1927年,駐軍福建漳州,任漳州警備司令,後任福建盧興榮師黨務特派員;1929年,任第8軍(葉開鑫任軍長)第52師政治部少將主任;1934年,任第52師少將政訓處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20集團軍政治部中將主任。1941年,任第9戰區司令長官部軍法總監處督導專員。1948年,任湖南第1兵團司令部高參,參與籌劃湖南和平起義,後任解放軍第21兵團司令部高參。
1951年被中共逮捕入獄,關押24年。1975年3月刑滿獲釋,定居湖南淚羅屈原農場,任湖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湖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湖南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
黃鶴著作有《國民黨高級將領南京哭靈紀實》、《南京中山陵哭靈始末》等。

抗日傷亡人數

抗戰傷亡人數(待補充)
國民革命軍第52師,從1937年淞滬會戰開始,便投身抗日戰場。他們參加過著名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冬季攻勢作戰(1939年12月,第三戰區主動攻擊作戰),以及第二次長沙會戰中鉗制性作戰、浙贛會戰、贛西追擊戰、虬山戰役等。其餘中小戰鬥,難以計算。
在8年艱苦的抗戰歲月里,52師究竟有多少將士為國捐軀,由於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實難查考。本人將手頭有限的資料,作了一番梳理,只能看出52師大約傷亡人數。這份資料,十分殘缺!有關52師抗日傷亡人數,敬請網友及有關專家補充!
1. 閩軍、中央軍旁系,52師傷亡人數:
淞滬會戰(1937.8~11.)傷亡官佐、士兵約4000人。
2. 中央軍嫡系52師傷亡人數:
武漢會戰(1938.8.18~27)士兵傷亡約4000人,官佐傷亡約300人。
溧水孔鎮戰鬥(1939.3.23.)犧牲3人(連長王國棟及士兵2人)。
上沛埠戰鬥(1939.4.7.晨~9日)犧牲官兵87人,傷官兵59人,失蹤3人。
皖南作戰(1939年4月下旬),在南陵與日軍第15師團、116師團激戰。傷亡較大,人數不詳。
夜襲句容城戰鬥(1939.6.3.) 309團傷亡官兵70餘人(犧牲連、排長各1人,傷排長張岳南、郭同仁;士兵犧牲35人,傷21人,失蹤12人)。
虬山戰鬥(1939.6.13.) 312團傷亡20多人,犧牲排長2人。
虬山戰鬥突圍戰——白鹿崗(1939.6.13.) 312團傷亡40多人。
冬季攻勢作戰(1939.12.)傷亡不詳。
皖南作戰(1940.2-春節前後)傷亡不詳。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9.)傷亡不詳。
浙贛路會戰、贛西追擊戰(1942.5~9.)傷亡不詳。
攻打南陵縣城(1944.4.)傷亡不詳。
注釋:
在抗戰期間,從1939年3月至1945年9月,52師主要在江南(皖南、蘇南)擔任對日警戒作戰。其中遺漏許多中小戰鬥統計——傷亡人數不詳。
抗日犧牲烈士英名錄(待補充)
●楊作源(1899.4~1937.11)福建尤溪縣後樓人,52師312團上校團長,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率本團掩護大部隊撤退,在蘇州河陣地衝鋒,遭到日軍飛機和坦克的狂轟濫炸,與全團官兵壯烈殉國。
●孫連長(?~1938.8.)武漢保衛戰,鄱陽湖陣地。據冷欣《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記載:“有一個孫連長,電話報告我說,營長賦予他堅守陣地的任務……後來被10倍敵人包圍,他仍以一挺輕機槍,和數名士兵,各以手榴彈,死守在一壕溝。他又報告我:‘我決以死報國家,報領袖,報師長,誓死不當俘虜……’電話里依稀聽到轟然一聲,就此中斷,想來他們都以手榴彈自戕成仁了。我當時竟為之神經麻木了兩三分鐘。”
●王國棟(?~1939.3.23.) 52師312團8連連長,1939年3月23日,溧水孔鎮對日軍作戰犧牲。同時犧牲2名士兵。
●張震華(?~1939.4.7.)52師(309或312團)營長,1939年4月上旬,在溧陽上沛埠守備,與侵犯該地的日軍步、騎、炮兵2000餘人激戰犧牲。
●李世傑(?~1939.6.3.)52師309團連長,1939年6月3日,夜襲句容城戰鬥犧牲。
●李平清(?~1939.6.3.)52師309團排長,1939年6月3日,夜襲句容城戰鬥犧牲。
●x x x(?~1939.6.13.)52師312團排長,1939年6月13日,句容虬山戰鬥中犧牲。
●x x x(?~1939.6.13.)52師312團排長,1939年6月13日,句容虬山戰鬥中犧牲。
●吳漢傑(1907~1939.8.9.)湖南安化木子鄉百選村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分配到52師15x團任中尉排長,對日作戰三次立功,晉升營長。1939年8月9日,率本營官兵在江蘇火線強渡,乘船被日機炸沉,與部分官兵壯烈犧牲。
●陳華生(1914~1940.10.10.)字佑卿,號光華,湖南攸縣上坪鵬富村荷塘里人,52師156團3營8連司號員,1940年10月10日,在安徽涇縣獅子山作戰吹衝鋒號犧牲。
●章發祥(?~)安徽涇縣人,52師156團1連一等兵,對日繁昌戰鬥犧牲。

大事記

(文字超載,略去)
(江蘇句容 吳守恆 於 2013.02.03~2015.04.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