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104軍
- 前身:暫編第3軍
- 組建日期:1940年
- 首次領導人:傅作義
該軍前身是傅作義所屬的暫編第3軍。1940年,傅作義為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組建了暫編第3軍。1948年9月,暫編第3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百零四軍。平津戰役後接受解放軍和平改編。1歷史沿革該軍前身是傅作義所屬的暫編第...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漢族,陝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6年5月由原第七十四軍整編而成。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擊敗,全軍覆沒。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由原第七十四軍整編而成。
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28931次小型戰鬥。陸軍死亡、受傷、失蹤總計321萬1914人(其中1937年抗戰爆發至1940年末,損失約230萬人,1941年—1945年損失接近100萬人);空軍陣亡(包含失蹤)4321人(...
李玉堂(1899~1951),字瑤階,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大王橋村人。1924年,李玉堂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分配到國民革命軍陸軍一師二團任見習官,因作戰英勇,後連續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李玉堂...
黃埔軍校一百零八將,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中的108位軍事人才,由“三十六官佐”與“七十二弟子”組成。三十六官佐 名單 三十六官佐名單:孫文、蔣中正、廖仲愷、李濟琛、周恩來、邵力子、汪精衛、方鼎英、何應欽、王柏齡...
1949年2月,在湖北編成第124軍,轄第60、第223師,隸屬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鄂西綏靖司令部,擔任秭歸至宜昌江防。12月30日,第60師殘部在中江縣清溪鎮被殲滅。軍長顧葆裕率領一部於1950年初到達西康會理,3月24日被殲滅。軍隊簡介 中央軍(...
長城抗戰於5月中旬結束後,孫殿英率41軍奉命撤至居庸關以外的康莊、沙城、新保全一帶,占有100多里地的鐵道線,正好堵住了中央軍進攻馮玉祥部抗日同盟軍的去路。何應欽為了實現進攻同盟軍的目的,以察哈爾省主席相許,並以50萬元作誘餌,...
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任命張聯陞(1926年10月中央(北洋)暫編陸軍第5師師長兼襄鄖鎮守使張聯陞接受國民革命軍第9師番號)為第14軍軍長,駐湖北襄陽,旋被馮玉祥收編為第38軍。歷任軍長:張聯陞 湘軍譚延闓部 1928年1月,第13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贏得“鐵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湘軍譚延闓部(1928.1—1929.1)。1928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13軍(下轄第5、第38、第39師,師長成光耀、李韞珩、岳森)在湖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4軍(第38師改稱第45師,第39師改稱第49師)。國民革命軍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