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國民素質論)

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

國民素質論一般指本詞條

《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主要內容是:國民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所謂國民素質,是指一國國民在先天稟賦和傳統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在後天教育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包括身體、心理、社會文化特質等在內的綜合素質。國民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它具有先天不同性與後天發展性、歷史性與現實性、協調性與非協調性、個體性與群體性等特徵。國民素質是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在它養成的過程中,社會的制度、道德、教育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個體的“知、情、信、意、行”五要素的均衡發展和有機循環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社會實踐起著橋樑紐帶的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
  • 作者林世選
  • ISBN:9787802119062
  • 定價: 39.00 元
  •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04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對包括人的素質在內的人學研究一直是思想家關注和探索的焦點,形成了形態各異、精彩紛呈的學術流派和理論體系。我國古代文化向來以研究人性見長,儒家提出了人性善和道德至上的主張;墨家提出了樸素的博愛、和平、互利、互惠的思想;道家提出返璞歸真、無為而治的理念;法家提出“人性惡”和“道德無用論”的學說。我國近現代思想家對人學的研究主要是對傳統國民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反思批判,梁啓超提出了“鼓民力、啟民智、新民德”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路徑;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發出了以民主科學的精神改造傳統的國民性、以民主科學的知識提升國民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吶喊。西方古代思想家提出了自然主義的人性論、理性主義的人性論、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的“社會人”的觀點。西方中世紀的思想家創建了宗教人學,以上帝的觀點來解釋人及一切。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以人的本體論反對神的本體論,以人性對抗神性,以人權拒斥神權。近代西方思想家提出了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核心的資本主義人文主義思想。現代西方思想家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自我實現理論、以人為中心的人格理論、“存在人”的文化理論等。前人的研究成果為現代人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指導我國國民素質發展的重要思想。它包括人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兩個方面。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者對此做出了符合中國特點的發展。毛澤東提出了又紅又專、政治與業務相統一的國民素質基本標準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國民素質建設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國民素質培養目標、發展生產力是國民素質提高的物質基礎、發展教育是國民素質提高的關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國民素質提高的直接途徑的重要思想。江澤民提出了緊扣時代主題,建構國民素質結構的新內容和新途徑,以及國民素質提高與社會發展是雙向互動關係的重要論斷。胡錦濤提出了構建以人為本的國民素質體系及其實現的途徑和方法,並將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國民素質提高的著力點的時代命題。
國民素質具有歷史繼承性和路徑依賴性。傳統國民素質既是現代國民素質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又是國民素質快速發展的包袱。我國傳統國民素質在歷史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形態。首先,身體素質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因為民族大融合而得到明顯改善。其次,國民心理素質總體上的實用主義和犬儒主義的心態,但也存在個別時期的人性張揚和人格獨立。最後,社會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和近代性因素的逐步出現。傳統國民素質具有積極因子或現代特質,它們是重視生命價值、兼愛宇宙萬物、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天人合一”思想, “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至上”思想,“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國家至上的整體觀念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不同事物和平共處的“和合”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和“知行合一”、“自強不息”的積極人世精神等。同時傳統國民素質也內生了主體意識缺失、以孝治國、整體和實用的思考模式、官本位意識、小農意識等消極因素。在新的時期,因應時代的需要,傳統國民素質的積極因子要進行現代轉換,消極因素要進行徹底改造。 國民素質發展受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所處歷史階段的影響。我國從農業到工業、計畫到市場、封閉到開放、傳統到現代的全面的社會轉型極大促進了國民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改善,但也帶來了諸如體質上的亞健康、心理上的病態、思想道德上的滑坡、文化素質上的偏低、科學精神上的弱化、人文精神上的缺失等問題。在改革開放的轉型時期,國民素質還沒有實現全面而均衡的發展,原因在於:一是國民健康意識淡漠,學校體育、社會體育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二是社會轉型的伴生物型塑了國民的功利化、浮躁化、虛假化、粗俗化、迷茫化的心態;三是經濟落後制約了教育、科技、文化等事業的發展;四是民主法制建設滯後阻礙了國民素質的提升;五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本性弱化了道德的威力;六是人與環境關係的不協調威脅了國民的身體健康。
國民素質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是共生共長、互構互建的。首先,國民素質發展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條件和保障。表現在:國民素質發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條件,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前提,是人際關係和諧的關鍵因素,是促進和諧社會生態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其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國民素質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客觀前提。表現在:政治和諧為國民素質發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證;經濟和諧為國民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文化和諧為國民素質發展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為國民素質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
國民素質發展目標是國民素質發展的核心。科學的國民素質發展目標應該是:首先,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其次,具有現代個性力、人格力、適應力、承受力、應激力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再次,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科學思維方式、科學研究方法和現代知識結構體系於一體的科技文化素質;第四,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法制觀念、市場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效益意識、開放和世界意識、民族和愛國意識等集於一身的現代思想政治素質;第五,具有較強的合理利用與支配各類資源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獲取信息並利用信息的能力、綜合與系統分析能力、運用特種技術的能力素質;第六,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包括文明禮貌、尊重他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民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團結鄰里的家庭美德。最後,具有紮實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礎文明素質。
途徑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途徑有五個方面。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提供物質基礎。其次,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增強民主法治意識,完善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為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提供政治基礎。再次,大力發展科教文化事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提供文化道德基礎。第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培養國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為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提供生態基礎。最後,樹立完善人性、避免異化、增進福祉、公平正義的終身學習理念,建構由政府、社會、企業、學校、社區分工合作、監督制衡的終身學習體系,為國民素質目標的實現提供智力基礎。

編輯推薦

國民素質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國民素質論》抓住了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這一難點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國民素質的指義、結構、特徵及養成規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認為國民素質提高與和諧社會構建是同構、共進的關係;國民素質提高已經成為我國由人力資源大國轉化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環節之一;提出了和諧社會建設中國民素質發展的目標和實現途徑,包括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諧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等,對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林世選:男,漢族,河南溫縣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物理系,曾先後在河南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央黨校學習深造,獲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河南師範大學組織部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現任鄭州輕工業學院黨委書記,兼任河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河南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科技哲學、社會學、領導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高校理論戰線》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國民素質與人的全面發展研究》、《現代領導學》、《學校領導藝術》等著作8部;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項目《轉型期城市貧困層問題研究》、《構造和諧社會的國民素質研究》和河南省重大社科項目《構建和諧中原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國內外有關研究述評
第三節 理論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方法、創新點
第二章 國民素質的內涵、結構、特徵及養成規律
第一節 國民素質的內涵
第二節 國民素質的結構
第三節 國民素質的特徵
第四節 國民素質的養成規律
第三章 國民素質思想的歷史淵源及現代形態
第一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及其素質的探索
第二節 中國近現代思想家對傳統國民素質的反思與批判
第三節 西方古代思想家對人性的追問
第四節 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思想家關於人的素質的思想
第五節 現代西方多元化的人學理論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關於國民素質的思想和理論
第一節 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及人的素質的思想
第二節 毛澤東關於國民素質的思想
第三節 鄧小平關於國民素質的理論
第四節 江澤民關於國民素質的理論
第五節 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國民素質理論
第五章 中國傳統國民素質的歷史考察及其現代價值
第一節 中國傳統國民素質的歷史演進及動力機制
第二節 中國傳統國民素質的現代性特質及其現代化
第三節 中國傳統國民素質的消極因素及其改造
第六章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國民素質發展失衡現象及分析
第一節 當代國民素質發展的整體評價
第二節 當代國民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制約當代國民素質發展的因素
第七章 國民素質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的互動關係
第一節 國民素質發展狀況支撐著和諧社會的建構與運行
第二節 和諧社會建設規定著國民素質的發展與指向
第八章 和諧社會建設中國民素質發展的目標
第一節 現代國民身體素質發展目標
第二節 現代國民心理素質發展目標
第三節 現代國民文化素質發展目標
第四節 現代國民道德素質發展目標
第五節 現代國民基礎文明素質發展目標
第九章 和諧社會建設中促進國民素質發展的途徑
第一節 根本途徑:大力發展生產力
第二節 政治保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第三節 內在動力:提高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四節 主要措施: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第五節 重要條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後記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