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與支出

國民收入與支出

《國民收入與支出》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理察·尼古拉斯·斯通詹姆斯·米德合著的經濟學著作,於1944年首次出版發行。

《國民收入與支出》是研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開創性著作。該著作就國民收入和支出的概念作了清楚、簡明的描述,深入淺出地提出了國民收入或國民賬戶中的主要問題,並作了精闢的解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民收入與支出
  • 外文名:Nation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
  • 作者:約翰·理察·尼古拉·斯斯通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44
  • 字數:13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國民收入與支出》共有六章。
第一章給出國民收入的定義,並將它與其他的收入總量及產值總量聯繫起來。
第二章從核算體系的原理出發闡述生產、消費和積累三種基本的經濟活動。
第三章探究了國民收入由各部門發源後再經過一系列的轉移列最終由各部門使用的過程。
第四章論述有關比較不同時期收入總量及產值總量的問題。
第五章討論關於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人均)收入和產出水平的問題。
第六章闡述了國民收入核算的歷史、現況和發展趨勢。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什麼是國民收入
第二章 從國民收入到國民賬戶
第三章 部門和收入的產生、分配與利用
第四章 不同時期的比較
第五章 地區之間的比較
第六章 從這裡我們走向何處
本書引證的書目
後記

創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許多國家開展國民收入估計的工作,用來作為一國生產能力及國民福利的標誌。但當時各國採用的標準並不統一,統計數字的可靠性低,這樣的國民收入統計數據很難滿足各國政府進行統計分析和國際比較的需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已相當重視國民收入研究,但國際上沒有共同的國民收入核算系統方便統計結果的相互比較。在這種情況下,斯通在凱恩斯的影響和啟發下,與詹姆斯・米德合作建立了現代巨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相結合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二戰期間,英國政府急需進入國民經濟核算,以便更好地集中更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投入戰爭。1940年,斯通被調到英國戰時內閣辦公室的中央經濟信息處工作,協助倫敦大學教授詹姆斯・米德(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完成英國經濟和財政情況調查的有關統計事宜。斯通先後擔任戰時內閣中央統計局高級統計師和凱恩斯的助手。在凱恩斯領導下,他開始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工作,研究英國的國民收入和支出,以及如何籌措戰費的問題。他與凱恩斯合著了《英國的國民收入和支出以及如何支付戰爭費用》一文。同時,他與詹姆斯・米德一起研究,如何使理論上的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平衡與實踐相一致,並於1941年編制出英國國民收入和支出核算的估計數據。凱恩斯認為,他們的估算完全可以併入當年英國政府的預算報告。1944年,斯通和米德合著了《國民收入與支出》一書。
二戰後,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斯通開始重新審視英國在戰爭期間的國民收支核算體系。通過結合戰後實際,以及在經濟工作和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成果總結,1961年經米德同意,斯通和妻子一起重寫了《國民收入與支出》,對1944年版進行全面修訂和重大補充。

作品思想

1、國民收入
在斯通看來,國民收入這個概念是一個綜合性、複合性的概念,包含了很深刻的內涵,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個社會中所有的個體的收入之和。一般來說,國民收入可以定義為一國公民由於他們各自對國內外生產的貢獻而得到的各種收入的總和,因此國民收入在(稅前)個人收入的基礎上還要處理四種轉移支付,即先加上得自國外的淨轉移並減掉個人收入的補貼和贈與,然後減掉消費者債息,最後加上本國政府對應歸於國外的利潤所征的賦稅。
2、引起國內總產值變化的因素
在考察國內產值的過程中,斯通發現這樣的現象:國內總產值的變化是由兩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因素是價格的變動,另一種是產品數量的變動。其中,價格的變動作為外在變數,對國內總產值起了很大的干擾作用。因此只有首先排除了價格變動的因素,才可以準確而科學地對不同時期的總產值進行比較。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任務是對經濟現實進行全面的、有條理的和前後一致的描述,其目的均用來幫助實際測度。也就是說,脫離了理論的支持,實際的任何工作都只能是一副空架子。
3、選擇正常時期作為基礎建立指數
沒有一個客觀的、科學的基礎,經濟指數都將流於空談。在進行經濟核算的過程中,選擇正常時期作為基礎來建立指數是首要任務。在此期間,最大的困難便是對個別產量的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很難把握,特別是很難掌握足夠精確的資料。
不僅僅價格不同的商品具有重要差別,價格的基礎仍有諸多要素要加以考慮。例如,產品質量的差別,綜合產品費與固定費用的不同,季節性的變動,型號之間的區分以及運輸費用等問題,都是造成產品資料繁雜而難以充分掌握的原因。要真正足夠地把握這些資料,需要多個部門全力協調配合才可以達到。
4、考察該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易和貿易往來
相對於開放的經濟而言,除了要考慮經濟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生產、消費與積累之外,還要考察該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易和貿易往來。假如能準確地把一國的生產、消費、積累以及對外貿易方面的收入和支出都用四種財務報表或賬戶記錄下來,這就具備了表示該經濟系統基本結構的框架,國民經濟的核算就已經成為可能。
5、資本交易賬戶
體現積累的是資本交易賬戶。在此賬戶中收入由兩個部分組成:從消費流入的積累與從生產流入的折舊。同時,賬戶中的支出也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是國內投資,這又可劃分為存貨投資與固定資產支出;第二是對外投資;第三是向國外的資本轉移。在核算此賬戶時,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概念:一是固定資產的定義。從經濟物品用於經濟活動的性質考察,固定資產是指用於生產目的的耐用品。如果說住房是一種生產活動,那么房屋便是固定資產。二是折舊的測度。折舊所表示的應該是對耐用設備的成本預期.它必須涉及三個因素:有關資產使用壽命的測度,磨損率的估算以及評估各階段中磨損的價格。三是存貨升值與存貨投資的區別。前者反映了該時期內庫存商品價格的上升,後者為存貨的實物增加量的價值。二者有較大的區別。
所以,通過上面論及的三種賬戶,並與一國的國際收支相合併,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國民賬戶。該國民賬戶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以矩陣來表示。
6、再分配鏈
在各個不同部門內部存在著一條再分配鏈。經濟中各個部分的形成是對國民總收入賬戶進行進一步細分的結果。其中,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因其各種收入、要素來源的不同,便顯著地區分開了。再分配對於具有不同人口數量、構成與屬於不同收入等級的家庭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此外,家庭的原始收入是劃分收入等級的主要依據,在每一等級內,按家庭的大小和構成細分。很顯然,這種再分配過程造成了兩個結果:第一,犧牲了富裕家庭來幫助貧困家庭;第二,犧牲了小家庭來幫助子女較多的大家庭。儘管無法避免上述兩種結果的出現,然而,從總體上看,家庭作為一個整體在此過程中所貢獻的要比獲得的多。
7、選擇一套客觀的衡量標準
在兩個國家間進行人均國民總收入的比較相對簡單,然而其中仍有些很難衡量的因素。從1890年至1970年對英、美兩國的比較中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第一,比較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難以用簡單的趨勢來表示,因此兩國人均產值的情況就顯得不夠全面;第二,上溯的年份越遠,有關的估算值就顯得越有爭議;第三,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一國的經濟和技術的創新能力。可見,在三個或更多的國家之間進行這種比較時,難度肯定要加大。因此,必須選擇一套共同的相對價值來進行衡量。沒有了一個客觀的衡量標準,一切比較將無從做起。不同地區與不同國家間的國內總產值的比較也是一個很值得去研究探討的範疇。例如,在英國各地區,假定英鎊的購買力在國內都一樣,那么不難發現,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東南部的人均產值最高,而北愛爾蘭則最低。
8、國家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
一個國家不僅僅是作為生產者而存在的,它同時也是消費者。所以在核算的生產賬戶中,除了折舊部分,其他作為生產者成本的那些項目都終將變為消費者收入。這些收入的目的是用來增加一國的固定資產,或者被用來儲蓄,或者被用來購買商品與勞務。

作品影響

《國際收入與支出》不僅為斯通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一問世就成了國民收入核算的標準教科書。1952年,英國中央統計局根據該書提出的原理和方法,開始發表年度國民收支“藍皮書”。它已成為英國總量經濟學的經典之作。該書對國民賬戶體系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認為,它“對經濟的分析和發展是一種很有力的新方法”。

出版信息

1944年斯通和米德合寫了《國民收入與支出》。該書曾多次再版,1961年斯通和妻子對1944年版進行全面修訂和重大補充,推出第五版《國民收入與支出》,至1977年英文版出到了第十版。中文譯本根據1977年英文版譯出,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

作者簡介

約翰·理察·尼古拉斯·斯通(John Richard Nicolas Stone,1913—1991),英國經濟學家、國民經濟統計之父。1940—1945年在英國戰時內閣中央統計局任高級統計員。二戰後,在劍橋大學擔任套用經濟學系主任。1955-1980年期間,斯通擔任劍橋大學財務與會計教授。1978年,英王授予斯通爵士稱號,並當選為皇家經濟學會主席。因在國民賬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1984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著作有:《計量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套用》(1951)、《國民經濟核算中的物量和價格指數》(1956)、《投入產出和國民經濟核算》(1961)、《可測算的經濟成長模型》(與阿·布朗合著,1964)等。
詹姆斯·米德(James E.Meade,1907—1995),英國經濟學家,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1930年牛津大學畢業後留校任經濟學教師,1937年米德赴日內瓦任國際聯盟的經濟學家。二戰爆發後,他出任英國戰時內閣的經濟委員會成員。1947年,米德進入倫敦經濟學院任國際貿易教授。1957年,擔任劍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直至1968年退休。1966年選為美國文學及科學院的外國榮譽院士。主要學術著作有:《經濟分析與政策導論》(1936)、《計畫與價格機制》(1948)、《國際經濟政策理論》(兩冊,1951&1955)、《關稅同盟理論》(1955)、《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1961)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