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第九部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中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
  • 時間:2017年10月
提出背景,正式提出,具體措施,現實意義,

提出背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現有的自然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涉及多個部委,機構多元、職責交叉、監管重疊,內耗較多,合力不夠,效率偏低,因此有必要加快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實現“三個統一行使”,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正式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具體措施

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刻論述,其中頗具新意的論述如下:
一是將建設生態文明提升為“千年大計”。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之所以將其上升為千年大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報告認為,雖然過去五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不僅國內生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而且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但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三十多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緩解這一壓力非短期之功,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而且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改善無止境,故升為千年大計。
二是將“美麗”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之中。報告明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在原來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基礎上加了“美麗”二字,到此奮鬥目標中就正好包含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部內容了,即將生態建設目標也納入了。只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才能督促各方持續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三是將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納入民生範疇。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優質生態產品”這個很有新意的概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習近平同志說過,“環境就是民生”,因此,從民生角度看,我們不僅要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而且要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特別是對美麗環境的需求。
四是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報告從多方面提出了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如“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特別是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這就從價值、理念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支撐。觀念引導行動,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行動。若全社會都樹立了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則會引導大家都採取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則生態文明建設就會順利推進。
五是構建多種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報告提到要建立多個方面的體系,對生態環境進行系統治理。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等。在這些體系行動下,對生態系統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進行系統治理,特別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報告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提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原來的“山水林田湖”後加了一個“草”字,變成“山水林田湖草”,這就更符合生態系統的實際了。在生態系統循環中,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六是明確“控制線”和制度規範,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由於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外部性,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需要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需要通過制度規範來引導人們的行為。因此,報告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等。其中,“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劃定、“嚴懲重罰”制度、“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都是新提法。實施這些制度、採取這些措施,將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七是採取各種“行動”,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重在行動。為此,報告提出,要“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等。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政方針已定,方向已明確,頒布的法律法規已不少,制定的政策也有很多,現在更需要的是行動,將法律法規和政策等落到實處,通過全社會的行動實實在在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思想、新論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報告首次把“美麗”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提出要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國際方面,報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認為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新目標: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換句話說,就是要讓中國美麗,讓人民滿意,讓全球受益。從階段目標來看,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勾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新的兩步走戰略,一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時候“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二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的生態文明將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一道得到全面提升。
新格局:十九大報告重申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義為現代化的本質屬性。報告將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明確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進而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新體制: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速推進,“四梁八柱”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十九大報告突出強調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出新設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三大職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按照這個要求,未來國家將對國有的土地、礦產、海域、森林、草原、濕地、河湖、荒漠等自然資源實行中央和地方二級所有權管理。報告還明確提出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新觀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歸根結底需要我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這一新觀念包括: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堅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的消費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政府企業公眾協同共治的治理觀;以及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生共贏”的政績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全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偉大事業需要全國上下堅持改革創新、久久為攻,需要我們每個人勇於擔當、積極參與,由此美麗強國的偉大夢想就能一步步變成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