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備忘錄(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作的一部電視紀錄片)

國情備忘錄(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作的一部電視紀錄片)

《國情備忘錄》是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作的一部大型電視紀錄片,一共分為中國之謎、人口大計、農字當頭、蒼茫大地、資源掃描、山水之間、民生縱橫、創新元素,以及中國腳步九集。《國情備忘錄》以每集45分鐘的篇幅,就當下中國的人口、三農、耕地保護、資源環境、社會保障以及創新能力等我國國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進行了客觀詳盡的表現。這也是我國的電視媒體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國情的基本狀況,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中國的發展元素。

基本介紹

  • 書名:國情備忘錄
  • 作者央視國情備忘錄》項目組
  • ISBN:9787547 004401
  • 頁數:257
  • 定價:39.80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0-1-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圖書信息,目錄,編輯推薦,影片信息,內容簡介,分集劇情,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圖書信息

作 者: 央視《國情備忘錄》項目組 著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0-1-1
《國情備忘錄》《國情備忘錄》
字 數: 300000
頁 數: 257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47 004401
包 裝: 平裝
定價:39.80
教材組成:6盤DVD
電視紀錄片
市 場 價: 680.00

目錄

引言:真相?假相?什麼是你眼中的中國素描
國情備忘錄
第一章 中國之謎: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也無法理解的中國經濟
誰製造了“中國之謎”
危機中的中國盛宴
世界眼中的中國
“中國是個謎”
誰能參透“中國之謎”
最真實的聲音
強大還是弱小
怎一個“變”字了得
誰能指引中國經濟
歷史上的“富國”之鑑
迥異的中西工業化環境
向左走,向右走
不流阿根廷的眼淚
拒絕休克療法
北京共識
反思:站在歷史的拐點
第二章 人口大計:擁擠的生存哲學
中國人口環境的切面
擁擠的標籤
“巋然不動”的人口分布線
億人的生活怎么過
控制人口是一項歷史使命
誰能看透人口問題
撥慢人口鐘
計畫生育“摸石頭過河”
03816億人的“資源稀薄”藍圖
人多與人少:孰優孰劣
救贖中國
“人手論”與“人口論”的現實博弈
中國怎么辦
中國改變了世界人口格局
未來任重道遠
老齡化“步履急促”
優先投資人的發展
第三章 農字當頭:別忘了我們9億農民
三農”真相
農民還吃不飽嗎
農村還窮嗎
農業還掙錢嗎
農民:該怎么創富
扶持!扶持!扶持!
從輸血到造血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鄉鎮企業黯淡轉身
從農村飛來的城市候鳥群
進城的路好走嗎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農業還危險嗎
誰來保障農民的生活
讓農民幸福起來
農村牆體廣告裡的門道
第四章 蒼茫大地:堅守18億畝紅線
急剎車:耕地紅線
迅速縮水的耕地版圖
紅線:生命線還是緊箍咒
“18億畝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
耕地哪裡去了
“蘇湖不再熟,天下不再足”
誰在吞噬我們的耕地
誰來養活中國
中國能否養活自己
牙磣的“進口飯”
中國人養活中國人
誰解耕地之憂
有土斯有民
撐開政策保護傘
居安並思危
第五章 資源掃描:誰動了中國的財富
遠去的“地大物博”
今天,你枯竭了嗎
從“地大物博”到“地小物薄”
中國家底:厚還是薄
誰占用了中國的資源
“能源消耗大國”的帽子
有多少資源用在“刀刃上”
被世界覬覦的資源
沉重的資源包袱
2020年中國需要多少資源
中國的資源缺口有多大
有內憂,也有外患
“買啥啥貴”時代
未來,取決於我們的選擇
走出“荷蘭病”的陰影
未來曙光:新能源
既要節流,又要開源
第六章 山水之間:還我碧水藍天
一道道環境傷疤
被污染追逐的逃亡
河之殤:90年代不洗馬桶蓋
脆弱的生存環境
誰在破壞我們的家園
經濟成長投下的環境陰影
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垃圾場
誰卡住了治污的脖子
水更清,天更藍
《只有一個地球》翻身記
綠水青山才是永續利用的GDP
民間的吶喊
多少發電站被爆破了
回歸綠色家園
第七章 民生縱橫:社保你買了嗎
社保之路
國盛在民生
誰是保護神:從單位到社會
社保成績單
你的社保有用嗎
工作,還找得著嗎
誰能給我們飯碗
養老還供得起嗎
病還看得起嗎
房子還買得起嗎
怎樣才能安居樂業
公正、正義與共享
神木能複製嗎
社保應是全民之福
第八章 創新元素:不事創新的世界工廠能走多遠
掃描中國創新
藍天上的中國印記
從輝煌到黯淡的轉身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
中國消費者給誰掏腰包
馬鞍上的中國製造
創新才有活路
誰缺席,誰參與
誰在領跑創新
“法”佑創新
中國離創新型國家有多遠
上揚的專利數量曲線
創新的泡沫有多大
品牌缺失的時代
中國的創新大任
我們的創新報表
培育創新的土壤
不創新,毋寧死
路越走越寬
第九章 中國腳步:走向世界的中心
大國的兩難
大國的特色之路
世界舞台上的中國盛宴
後記:不是毀滅,而是完善

編輯推薦

經濟危機下,在全球經濟每況愈下時,中國卻逆勢而上,因而,中國沒有理由不受關注,西方國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國發展的動力,更希望中國成為世界的中流砥柱,帶領世界走出危機,我們中華兒女更需要了解中國,這延續了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能否在我們手中續寫,我們未來壯大的障礙和優勢到底在哪裡?這本書將給您解讀中國之謎。

影片信息

導演: 姜詩明
國情備忘錄(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作的一部電視紀錄片)
類型: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國語/國語
上映日期: 2009-12-11
片長: 45分鐘∕集,共9集

內容簡介

顯然,為什麼要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源於我們對自己國家基本國情的認識。因此,關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們不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這既是為了總結過去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來。然而,在公眾、甚至是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模糊或者極端的認識,有認為一好百好的;也有隻看問題,把現實說得一無是處的。這些看法勢必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態度,進而對這個國家的前行發生作用。
“三農”問題“三農”問題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本書汲取央視節目精華,以國家統計局權威數據為參照,詳盡解讀泱泱大國發展元素國情檔案,為讀者奉獻震撼而莊重的閱讀體驗。
各集主要內容
中國之謎》、《人口大計》、《農字當頭》、《蒼茫大地》、《資源掃描》、《山水之間》、《民生縱橫》、《創新元素》及《中國腳步》。

分集劇情

第1集 中國之謎
  30年不變的經濟高速增長,金融危機中奇蹟般地率先回暖,中國今天受到世界的關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讚美之辭。但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卻並不符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框架。199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最先提出了中國之謎的說法。  接著,一批國外教授和學者針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國之謎。羅納德把中國這種“高財政赤字和高貨幣供給量的同時保持價格穩定的現象”稱為“中國之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韋茨曼把在他看來不那么正宗的中國改革卻與高速經濟成長並行的現象稱為“中國之謎”。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彼得·諾蘭提出,按照主流經濟學的理論邏輯,中國不可能獲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國卻在各種缺損的條件下獲得了持續的經濟成長,諾蘭將這種不一致的局面稱為“中國之謎”。  那么,為什麼西方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我們和西方經濟起步時的情況差別在哪裡?中國為什麼必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經濟轉型目標模式的精髓是什麼?
第2集 人口大計
  1935年,胡煥庸繪製了一張與眾不同的中國地圖,這張地圖被一條線分為兩半——從黑龍江的璦琿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雲南騰衝,線之西北是中國64%的土地,由於氣候寒冷、環境惡劣,大約只有4%的中國人生活在這一側;而線之東南,土地面積雖然只占中國的36%,但卻養育著96%的中國人。中國的人口一直在這樣的一個不均衡的環境下增長著。  英國工業革命初期,他們的人口只有區區1000萬,還不到全球的2%;1935年羅斯福新政後的美國,人口也不過才一個億,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國開始工業化轉型的時候,身上背負的人口是5億4千萬,占全球的1/4。當中國啟動工業化列車,人口載重卻成了大問題。第四次人口高峰正在來臨。  30年計畫生育政策,我們少生了4億多人,使中國的13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我們也使全世界60億人口的人口日也推遲了四年。但今天,我們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壓力最大的國家。中國這塊土地,究竟能夠承載的人口極限是多少?
第3集 農字當頭
  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們解決了大量的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我們現在農民的總體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向小康方向邁進。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僅僅是相當於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落後我們城鎮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個差距現在還是在繼續擴大。三農問題由此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工業化進程大都伴隨著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儘管中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1.3%,可農民仍然占到總人口比重的近60%。中國有2.4億農戶,這種一家一戶式的微型家庭農場面積 平均只有0.5公頃。  農民不小康,中國不小康。為什麼我們會長期存在城鄉的巨大差距?農民增收難在何處?鄉鎮企業發展的難點在哪裡?農民進城務工是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希望所在?農民進城後新的問題又有哪些?
第4集 蒼茫大地
  我們曾長時間認為中國的土地似乎是無限供給這樣一個狀態,我們土地的供給不會出現問題,但隨著我們30年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地推進,我們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的問題。現在走到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甚至到一個縣裡你都會聽到他們在講我們這裡需要是土地的指標,我們這裡用地不足。如果現在各個地方各個行業我們的用地需求加在一起的話,甚至可能要超過我們的國土面積。  然而,中國是一個多山之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國土之上,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們的國土面積比印度多600多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比印度少7億多畝;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8畝,其中有9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1畝,3個省區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5畝。有666個縣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 組織確定的0.8畝警戒線。在全世界26個人口超過5000萬國家中,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僅比彈丸之地的孟加拉國,日本國略勝一點,排在倒數第三位。  為什麼要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我們就是該如何使用土地?我們土地資源還能承載多少壓力?經濟建設需要土地,種糧吃飯需要耕地,我們必須在這兩難之間作出選擇。
第5集 資源掃描
  早在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人隨外交使團來華。他在兩赴山西考察之後,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是世界第一石炭國”、“山西煤炭資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地大物博也出現在中國小的課本中。但是,在工業化的今天,我們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資源現狀了。  中國資源從總量和數量上來看並不少,有176種礦產資源。但人均卻會是另外一番景象。我國煤炭人均可采儲量98.94噸,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53%。石油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5%。天然氣人均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0%。  但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卻是巨大的。中國的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平均每創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德國和法國的7.7倍,是 日本的11.5倍。  我們現在每年消耗的鋼鐵占了世界消耗總量的25%還強,我們消耗的水泥量占了世界消耗水泥消耗量的40%。我們消耗的煤炭超過了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5%,資源消耗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出過警示:為了人類社會美好的未來,我們再也不能為所欲為地向自然界貪婪地索取,恣意地掠奪了。因為,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千年前,《資治通鑑》里的語言今天仍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
繼續看6-9集
選集
選集

作者簡介

中央電視台《國情備忘錄》項目組 《國情備忘錄》圖書是央視《國情備忘錄》紀錄片項目組集體創作的結晶。該紀錄片是央視繼《大國崛起》和《復興之路》之後的又一部震撼力作。該片由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擔任主持人,中央電視台廣告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經濟頻道副總監韓建群擔任總製片,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中國財經報導》欄目製片人、主任記者姜詩明擔任總編導,節目總撰稿高強曾任央視《贏在中國》節目推廣總監,著名財經暢銷圖書出版策劃人劉世英擔任本書總策劃。本書汲取節目精華,更加翔實地解讀了泱泱大國資源稟賦、發展元素和國情檔案。

目錄

引言:真相?假相?什麼是你眼中的中國素描第一章 中國之謎: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也無法理解的中國經濟
中國“世界工廠”中國“世界工廠”
第二章 人口大計:擁擠的生存哲學
第三章 農字當頭:別忘了我們9億農民
第四章 蒼茫大地:堅守18億畝紅線
第五章 資源掃描:誰動了中國的財富
第六章 山水之間:還我碧水藍天
第七章 民生縱橫:社保你買了嗎
第八章 創新元素:不事創新的世界工廠能走多遠
第九章 中國腳步:走向世界的中心
後記:不是毀滅,而是完善

文摘

2004年3月5日,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中,決定在五年內取消農業稅。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六次會議於1958年6月3日頒布了農業稅條例,並實施至今。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2005年12月29日下午3時零4分,人民大會堂,出席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鄭重地按下了自己桌上的表決器。贊成162票,棄權1票,反對0票。“通過!”吳邦國委員長宣布,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獲得通過。這是一個牽動億萬人心弦的時刻 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成為歷史檔案
農民農民
今天,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熱鬧的“交公糧”場景了。“不交公糧”,為農民卸下了一塊很大的石頭,農民身上的擔子越來越輕。不再吃大鍋飯混日子,可以在自家的自耕田裡放開手腳乾,沒有人會強制他們在田裡撒什麼種子,撒多少,什麼時候去撒;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越來越高;農業稅取消了,再也不用“交公糧”了。以上種種,提高了中國農民的糧食產量,也使中國農民跨過了溫飽線。糧食是人民溫飽之源,物價平穩的基礎,更是社會穩定的根本。隨著糧食產量的提高,人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1978年底,安徽鳳陽小崗村16戶農民,按手印簽訂實行包產到戶的契約,鄧小平同志給予首肯,也促使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普及。從全村人打著花鼓到處去討飯,到吃飽肚子有了餘糧,這個普通村子的經歷成為中國千千萬萬村莊中的一個縮影。溫飽問題解決的同時,農民生活也隨之改善,主要體現在居民收入的增長。我國農村改革近30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實際增長6.3倍。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東部農村增長幅度較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