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小經典讀本6+1》是根據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由中華德慧智教育專業教師團隊編輯的經典誦讀教學用書,主要用於國小各年級的國學課和經典誦讀教育活動,同樣適用於尚未系統開展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的初高中學生。
1.本套誦讀本的最大特點是在版式設 計上,前6冊主體讀本採取了豎排洛書九宮+橫排注音的排版的形式,其中橫排是為方便教師或家長使用,第七冊則採用普通拼音讀本的形式,並在第一冊專門安排“洛書九宮版基礎誦讀方法”供學習者參考使用。長期使用洛書九宮版進行誦讀,可以幫助孩子們恢復慧性圖文思維能力,提升記憶力、想像力和創造力,起到滋養心靈、開慧益智的教育功用;幫助學校和教師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培養具有賢聖品質、品格和品行的棟樑之才奠定堅實基礎。
2.本套經典讀本共7冊,是根據人體生命的發育特點和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規律,並結合經典的不同屬性來安排經典誦讀的內容和方法。
3.內容在以德慧智核心讀本“四經一書”(《德道經》《周易》《黃帝內經》《黃帝四經》《大學》)為主體的基礎上,還精心選配了《論語》《莊子》《弟子規》《千字文》《格言聯璧》《中庸》《尚書》《詩經》《孟子》《列子》等共18部經典著作,低年級主要安排蘊藏豐富道德能量,重在 “不言之教”的《德道經》,在此基礎上,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級增加需要思維理解配合的經典,從而形成由內化培育至外行教育的完整經典序列。
4.在教學安排上,構想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生每年能誦讀一冊,第七冊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讀。在國小階段如能將前6冊經典全部誦讀並熟背,將會為人生儲備下厚實的文化底蘊。
5.本套誦讀本在每一篇經典的章節末空九宮格中插入甲骨文+楷體字,供孩子們在誦讀之餘學習甲骨文,以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字的學習興趣。
經典,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所誕生的大智大慧的結晶。近年來,教育部先後在《關於在學校開展“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強調,“鼓勵開發經典誦讀、書寫、講解專門課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 為教師和學生們提供精良的經典誦讀用書,是開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
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由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和老子德道文化共同構成的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是在國家發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以來,湧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理念之一,迄今已經走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系統。德慧智教育以“教人修德,以德養慧,慧智雙運,培賢育聖”為宗旨,始終致力於傳承華夏祖先創立的優秀教育方法,以德慧智經典誦讀為核心, 在此基礎上創設各類教育方法, 並創編相應的教學用書。
德慧智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德” “慧” “智”三個字,這三個字,既是德慧智經典誦讀獨有的教育特色,也是德慧智經典誦讀區別於其它經典誦讀形式的根本特色,同時也是德慧智經典誦讀所要達成的教育目標。“德”、“慧”、 “智”,三者是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古人很早就揭示了“德”在教育和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義。
“德”,是指道德品格與道德能量,是超越宗族觀念的全民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 滋養精神系統最好的精神食糧就是道德,唯有道德才是真正的上善能量。德既是科學創造力的源泉與動力,又是生命慧識和智識的最佳營養。德的品格形成和德性能量的獲得,是精神系統獲得圓滿發育成長的基礎,是慧識與智識同步開發提升的前提和根本,是科學創造力產生的源泉。
人類後天智慧型和先天慧性,是一個完美協調、 統一的系統。“智”,又稱為“智識”,為後天每“日”所“知”,是後天學習知識的積累,其中大部分主要儲存在大腦左側皮層,而同時透入大腦左側質層; “慧”,又稱為“慧識”,為先天性認知,是本性的流露和認知,主要儲存於大腦右側質層, 占據了大腦的主要空間, 大腦的這一空間是需要開發的重點區域。 《黃帝內經》曰:“心為神藏,腦為神府。”德慧智慧性教育講求心腦並用,利用心中的五德能量為開啟大腦質層和核心層的思識庫及慧識庫提供能量。
大腦深層慧性的開發,必須依賴道德心靈能量的支撐,慧心開而大慧生。慧心供應能量,大腦調集使用。只有慧心德能的上達,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大腦中產生開慧益智的功效。陽光愛心照亮大腦, 左腦的智識與右腦的慧識均衡發展, 誕生德慧智的人生觀。只有心腦合一綜合開發,德、 慧、 智同步綜合發展, 才能有效規避有才無德或者有德無才以及只重智識而缺乏創造性的教育偏頗。
所以,德慧智教育貴在開發心腦合一的教育,以德育心靈為根本統帥,同步帶動左右大腦以及大腦皮層、 質層和核心層中的慧智協同開發,從而達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目的。
作者簡介
熊春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現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開放經濟與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總顧問。2009年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工程”授予“中華國學公益形象大使”稱號。2014年,先後被中國未來研究會教育分會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教育家大會、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主辦的2014中國教育家年會授予“教育創新先進個人”和“2014年度中國教育領袖人物”榮譽稱號。
主要著作:帛書《周易》、《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注)》、《德道經九宮版》、帛書《黃帝四經九宮版》、《黃帝四經》(注音版)、《黃帝內經》、簡帛《五行經》釋解、《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信》、《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智》、《中華傳統五德修身文化·禮》、《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要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春》、《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秋》、《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全四冊)》、《東方治理學》、《中華國學道德根》、《國學道德經典導讀》、《道德復興論修身》、《道德教育貴修身》、《德慧智慧性圖文思維教育》、《龍文化的文明與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醫學》、《太極修身》、《幼兒教育概論》等專著,以及《黃帝四經·道法》、《道德經老子思想在當代DVD》、《五德益智養生》等音像作品。
目錄
第一冊目錄
洛書九宮版基礎誦讀方法
復興道德心愿詞
《德道經》開卷歌
德道經·雙一章
論 德····················3
觀 眇····················5
德道經·德篇
第一章 論德·················9
第二章 得一················11
第三章 聞道················13
第四章 反覆················15
第五章 中和················16
第六章 至柔················17
第七章 立戒················18
第八章 請靚················19
第九章 知足················20
第十章 知天下··············21
第十一章 無為··············22
第十二章 德善··············23
第十三章 生死··············24
第十四章 尊貴············26
第十五章 守母············27
第十六章 盜桍············28
第十七章 善觀············29
第十八章 含德············31
第十九章 玄同············32
第二十章 治邦············33
第二十一章 為正··········35
第二十二章 長生··········36
第二十三章 居位··········37
第二十四章 處下··········38
第二十五章 道注··········40
第二十六章 無難··········42
第二十七章 輔物··········43
第二十八章 玄德··········45
第二十九章 江海··········46
第三十章 安居·············48
第三十一章 不積··········49
第三十二章 三寶··········50
第三十三章 不爭··········52
第三十四章 用兵··········53
第三十五章 懷玉··········54
第三十六章 知病··········55
第三十七章 畏畏··········56
第三十八章 天網··········57
第三十九章 司殺··········58
第四十章 貴生············59
第四十一章 柔弱··········60
第四十二章 天道··········61
第四十三章 水德··········63
第四十四章 右介··········64
大 學
大 學···················67
弟子規
總 敘···················91
入則孝·································92
出則弟·································95
謹······································97
信·····································100
泛愛眾································103
親 仁··················106
餘力學文······························107
德道三字經
德道章································111
五德章································115
歸根章································127
論 語
學而第一·······························135
為政第二·······························142
八佾第三·······························150
里仁第四·······························159
第二冊目錄
德道經·道 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3
第四十六章 觀噭············4
第四十七章 安民············6
第四十八章 道用············7
第四十九章 用中············8
第五十章 浴神··············9
第五十一章 無私···········10
第五十二章 治水···········11
第五十三章 持盈···········12
第五十四章 無不為·········13
第五十五章 玄中···········14
第五十六章 為腹···········15
第五十七章 寵辱···········16
第五十八章 道紀···········18
第五十九章 不盈···········20
第六十章 歸根·············22
第六十一章 知有···········23
第六十二章 四有···········24
第六十三章 樸素···········25
第六十四章 食母···········26
第六十五章 從道···········28
第六十六章 弗居···········29
第六十七章 執一···········30
第六十八章 同道···········31
第六十九章 昆成···········32
第七十章 輜重·············33
第七十一章 曳明···········34
第七十二章 恆德···········36
第七十三章 自然···········38
第七十四章 不強···········39
第七十五章 貴左···········40
第七十六章 知止···········42
第七十七章 盡己···········43
第七十八章 成大···········44
第七十九章 大象···········45
第八十章 微明·············46
第八十一章 無名···········47
黃帝四經·經法
道 法······················51
國 次······················58
君 正······················62
大 分······················69
四 度······················79
論·························88
論 語
公冶長第五······························101
雍也第六································112
述而第七································123
泰伯第八································134
子罕第九································142
千字文
千字文··································155
第三冊 目 錄
周易·上經
乾卦第一···································3
坤卦第二···································4
屯卦第三···································6
蒙卦第四···································8
需卦第五··································10
訟卦第六··································11
師卦第七··································13
比卦第八··································14
小畜卦第九································15
履卦第十··································16
泰卦第十一································17
否卦第十二································19
同人卦第十三······························20
大有卦第十四······························21
謙卦第十五································22
豫卦第十六································23
隨卦第十七································24
蠱卦第十八································25
臨卦第十九································26
觀卦第二十································27
噬嗑卦第二十一····························28
賁卦第二十二······························29
剝卦第二十三·····························30
復卦第二十四·····························31
無妄卦第二十五··························33
大畜卦第二十六··························34
頤卦第二十七····························35
大過卦第二十八··························36
習坎卦第二十九··························37
離卦第三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