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新體系

國小教學新體系是指以研究教學結構與小學生一般心理發展的關係為主旨的實驗教學體系。20 世紀 60 年代蘇聯贊科夫創立。其指導思想為:以儘可能大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個性的一般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量急劇增長,更新過程加快,從而對智力開發提出了新的需求, 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蘇聯國內普遍感到:國小教學嚴重落後於生活的需要;認為傳統的教學偏重於傳授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同時,心理學研究成果已表明兒童智力發展的可能性比人們以往估計的大得多。

在此歷史背景下,贊科夫從 1957年至 1972年主持以國小兒童為對象的, 以研究“教學與發展相互關係”的教學改革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學生比用舊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的普通班學生,在學習質量和一般發展方面有很大優勢。1964年發表《國小教學新體系的實驗》一文,正式提出了“國小教學新體系”。同年又發表《教學與發展》一書,作為這一實驗成果的總結。贊科夫以蘇聯維果茨基關於“教學與發展”的論述為基礎,說明人的高級認知心理機能發展不完全受成熟的影響,而同掌握歷史經驗有關,並用實驗證明,在學生掌握知識與技巧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學生在一般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反過來可使學生更廣泛、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知識與技巧。教學不等同於發展,但兩者密切相關、相互促進。智力發展的年齡可通過教學提前。新體系的主要內容是:(l)十分重視激發和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學習興趣,操作興趣,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頑強精神等,其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對學習的內部誘因。(2)教學原則為:高難度、高速度進行教學;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使全班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3)制訂國小四年課程在三年學完的教學計畫;編制增加理論知識比重的實驗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強調發揮教學方法的多種功能,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技巧,而且儘可能促進其知、情、意多種心理機能的發展。這種通過實驗所創立的貫徹發展性教學思想的教育體系,被認為是 20世紀 50年代以來在教育界具有世界影響的研究成果之一。對蘇聯教學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教育界對這一體系存在爭議。l962年起在蘇聯全國性教育雜誌《國民教育》、《蘇聯教育學》、《初等學校》上進行過三次討論。部分教育工作者、教育家, 對這一體系提出異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