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政策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先後印發了《
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和《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15〕25號),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戰略,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相結合,開展改革創新試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各地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制度模式。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試驗區不搞評比授牌、不搞政策窪地,數量將從嚴控制,務求改革實效。今後將根據改革舉措落實情況和試驗任務需要,適時選擇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試驗區建設。
政策檔案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要求通過試驗區建設,確保海南省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人民民眾對優良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檔案推廣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共90項,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環境治理體系、生活垃圾分類與治理、水資源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與修復、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綠色金融、生態補償、生態扶貧、生態司法、生態文明立法與監督、生態文明考核與審計等14個方面。
主要內容
主要任務
試驗區是承擔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試驗的綜合性平台,主要是鼓勵發揮地方首創精神,就一些難度較大、確需先行探索的生態文明重大制度開展先行先試。
一是有利於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解決缺乏具體案例和經驗借鑑問題,需要試點試驗的制度,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主體功能區制度、“多規合一”等。
二是有利於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資源環境問題的制度,如生態環境監管機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
三是有利於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企業、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綠色產品的制度,如生態保護與修復投入和科技支撐保障機制,綠色金融體系等。
四是有利於實現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如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制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等。
五是有利於體現地方首創精神的制度,即試驗區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提出、對其他區域具有借鑑意義、試驗完善後可推廣到全國的相關制度。
建設成果
福建省
2020年上半年,福建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達97.2%,九市一區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為98.6%。江西“十三五”以來累計造林544萬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濕地面積達91萬公頃。貴州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世界自然遺產地達到4個,居全國第一位。
2016年起,福建省將自然資源資產納入領導幹部離任審計,領導幹部離任不僅要審經濟賬,更要審生態賬。福建取消對34個縣(市、區)的GDP硬性考核,改為重點考核生態環境質量等。完善推廣福林貸、惠林卡等“閩林通”系列林業金融產品,累計發放貸款63.37億元,受益農戶5.7萬戶。全省所有工業排污企業全面推行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額突破12億元。
江西省
2016年至2020年,江西省實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全面開展“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發展綠色產業、健全生態文明制度,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生態環境質量在全國保持領先,生態優勢鞏固提升。
2016年至2020年,江西省全面構建生態文明治理,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三年來,江西以體制創新、制度供給和模式探索為重點,試驗區38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部出台,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全面建立,江西35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在源頭嚴控方面。江西建立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構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基本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頂層設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3693萬畝,32個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面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
2016年至2020年,江西省在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濕地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上面,自“十三五”以來,江西累計完成造林544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742.9萬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成為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省份。並持續推進生態鄱陽湖流域建設,編制實施“五河一湖一江”全流域保護治理規劃,實施鄱陽湖越冬候鳥保護、濕地保護、“綠盾”等專項行動,推進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吉安百里贛江風光帶等示範點建設。
2019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江西省達93.3%、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9.7%、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並在實施全省節水行動方面,江西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占比達42.92%,垃圾焚燒日處理能力達到9200噸,萬元GDP能耗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務。江西省深化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省建設,累計發放全流域補償資金134.95億元,公益林補償標準達21.5元/畝,居全國前列。遂川縣等生態扶貧試驗區脫貧摘帽,贛南臍橙產業扶貧模式成為全國典範。
2016年至2020年,江西省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方面,江西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統籌推進2萬個村組整治和36個美麗宜居試點縣建設,在中部率先通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國檢驗收。並開展綠色共建。將每年6月設為生態文明宣傳月,開展集中宣傳。深入推進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出行等創建行動,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16個,推進54個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139個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基地建設,打造形成一批示範樣板。
貴州省
2015年,貴州省9個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平均比例為95.8%,優良的環境、清爽的空氣和涼爽的天氣換來了人氣和財氣。
近年來,貴州開展環境保護“河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12項改革試點。在赤水河、烏江流域,滿山綠樹和清亮河水交相輝映,生態養魚已逐步取代網箱養魚。
貴州省提出,要全面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由50%提高到60%,實現“綠滿貴州”。為將“五個綠色”的理念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貴州省要求,全省各地將“綠色”理念融入各項規劃、各類項目、各項政策和幹部考核中,抓好關鍵環節,注重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確保到2020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海南省
2018年6月3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口江東新區新聞發布會召開,宣布海南省委省政府決定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展示區,打造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彰顯中國文化海南特色的靚麗名片、城鄉一體和諧共生的中國示範、全球領先的生態CBD。
2019年以來,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亮點頻現:全省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16微克/立方米,創PM2.5有監測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全省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為93%,其中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為96.7%,其中國家考核點位水質優良率為100%;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任務等。
2021年4月13日,生態環境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2022年6月14日,海南舉行“奮進自貿港 建功新時代”專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十七場),宣布海口江東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完成《海口江東新區生態文明及零碳新城設計導則》編制,擬訂2028年碳達峰、2035年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推進綠色樓宇、小區、學校、醫院、場館等一批低碳示範項目;構建清污分流全流程可追溯的“1+6+15”高質量管控機制,全力推進“六水共治”,開工建設一批污水主幹管網;開展“增綠”“護藍”行動,建成邁雅河、道孟河、芙蓉河三大濕地公園和江東大道、白駒大道等城市綠廊;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零碳新城”建設邁出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