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是依據國家相關規劃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的規劃。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於2022年6月14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 印發機關:江西省人民政府
  • 印發日期:2022年6月14日
  • 發文字號:贛府發〔2022〕13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的通知
贛府發〔2022〕13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2022年6月14日
(此件主動公開)

規劃全文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江西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也是江西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的關鍵跨越期。自然資源是發展之基、生態之要、民生之本,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在全力踐行“作示範、勇爭先”目標要求、全面建設“六個江西”、努力實現“五個一流”中具有要素保障、空間支撐的重要作用。
本規劃依據國家相關規劃和《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旨在進一步加強戰略引領、確定目標方向、明確主要任務、完善保障措施,是指導“十四五”時期全省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是制定相關專項規劃和地方規劃、部署年度工作、配置資源要素、完善政策體系、開展審計監督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間,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創新引領、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綠色崛起、擔當實幹、興贛富民”二十四字方針,牢牢把握“兩統一”核心職責,深化改革創新,狠抓工作落實,全面完成了各項任務,在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突破。
耕地保護責任進一步落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力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專項整治。嚴格執行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完善市縣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強化各級黨委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和目標考核。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加強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693.8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61.90萬畝,建立永久基本農田資料庫。全省累計補充耕地面積90.39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305.70萬畝,為全省“十三五”期間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430億斤以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源節約集約成效顯著。“節地增效”行動持續推進,出讓工業“標準地”603宗、面積3.79萬畝,全省開發區(園區)管轄範圍內“標準地”供應占比39.31%。國家實行“增存掛鈎”機制以來,全省每年均超額完成自然資源部下達的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任務。全省開展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專項行動以來,消化批而未用土地105.74萬畝。制定《城鎮低效用地調查評估技術要點(試行)》,全面完成萍鄉市、贛江新區低效用地調查試點。修訂實施《江西省建設用地指標》(2018版)。累計四年獲得國務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計畫指標獎勵。在礦山總數大幅下降的基礎上,保持主要礦產品供應穩定,年采固體礦石量由2.5億噸增長至3億噸,礦山轉型升級加快,開採回採率達標率由79%增長至95%,選礦回採率達標率由78%增長至87%。深入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32.2%。
資源要素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用地審批制度改革,改造升級建設用地報批系統,審批效能大幅提高。建立“增存掛鈎”用地報批審核制度。解決700多宗區位調整用地報部備案問題。全省獲批建設用地131.21萬畝,供應國有建設用地181.70萬畝,其中出讓90.96萬畝,成交價款10285.45億元,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用地保障。全省礦產資源勘查累計投入資金19.37億元,探明浮梁縣朱溪外圍鎢銅礦、新余市渝水區石竹山—上高縣樟木橋矽灰石礦、上饒市廣豐區許家橋礦區滑石礦3個世界級超大型礦床。新增大型以上規模礦床20處,中型以上規模礦床50處,銅、鎢、鉛鋅、錫、金、銀、鋰、螢石、高嶺土、矽灰石、黑滑石、石墨、地熱水等重要礦產資源新增一批資源儲量,有力支撐了地方礦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紮實推進。在全國較早出台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礦山修復。超額完成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累計修復長江江西段及贛江兩岸10公里範圍內礦山357座、面積2.47萬畝。基本完成贛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任務,完成廢棄礦山治理5.12萬畝、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7.79萬畝。超額完成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目標任務。12個縣(市、區)列為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複試點縣,20個鄉(鎮)納入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名單。探索形成的尋烏廢棄稀土礦山“三同治”治理模式、崩崗水土流失治理“贛南模式”、小流域治理“生態清潔型”模式、“多層次”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等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典型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行業基礎支撐能力明顯提升。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全面掌握全省國土利用現狀“家底”,建成江西省國土調查成果套用平台,構建全省覆蓋最全、體量最大、精度最高、標準統一的國土空間調查資料庫。實現1∶1萬基本比例尺地圖(4D產品)第三輪全省覆蓋,開展天地圖、數字(智慧)城市建設。全省平面、高程控制網得到整網改造,江西省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得到有效維護。完成自然資源江西省衛星套用技術中心建設,啟動市級衛星套用技術中心建設,首次實現0.2米解析度航空遙感影像全省覆蓋,開展復工復產遙感動態監測和鄱陽湖流域超歷史大洪水遙感應急監測。建成全省自然資源執法監管平台,實現對執法全業務、全區域、全過程線上監測監管,衛片執法檢查實現國家層面“零約談”“零問責”。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持續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四梁八柱”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省、市國土空間規劃形成初步成果,不斷完善省級規劃並完成社會公示,各縣(市、區)規劃編製取得階段性成果。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專項行動,全省累計開展村莊規劃編制1000餘個。在全國率先探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一致性處理;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和上報工作;創新過渡期國土空間規劃管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項目建設用地空間需求。
重點改革任務取得明顯進展。在全國4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中率先出台統籌推進全省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高質量完成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國家試點工作,出台完善全省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實施意見。全面完成餘江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國家試點任務,形成能複製、可推廣的“餘江經驗”。完成南昌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完善土地徵收管理制度,制定《江西省土地徵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和《土地徵收成片開發方案審批指南(試行)》。在全國先行部署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為完善礦業權出讓制度,以及修訂礦產資源法提供了參考。完成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開展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配合自然資源部開展長江幹流江西段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新乾、高安、東鄉等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試點縣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工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和不動產登記階段“多測合一”。
民眾資源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全省設區市本級實現“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11個設區市、81個縣(市、區)在“贛服通”平台開通登記信息查詢功能。辦理不動產登記2056萬件,頒發不動產權證書1329.60萬本。辦理農村房地一體登記798.70萬宗,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是全國第一個全面頒發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的省份。完成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登記發證。完成新一輪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工作,統一實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堅持執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繳費補貼預存制度,較好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經費籌措難題。在省自然資源廳入口網站開通省級征地信息公開平台,規範征地類行政複議、行政訴訟案件辦理,著力化解矛盾糾紛,有關經驗做法以省政府參閱檔案形式發到市、縣(區)。投入財政資金12.60億元,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含排危除險)959處,保護人員9.34萬人、財產38.26億元。信訪總量、人次總量持續下降。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省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發展進入厚積薄發、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優勢疊加的紅利釋放期和動能升級的轉型關鍵期。我省自然資源事業迎來了重要機遇。
重大戰略和產業優勢為國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我省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具有一定優勢,正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國家戰略,推進航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鋼鐵、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這必將全面促進空間布局合理化和自然資源集約高效利用,不斷提升國土開發質量和效率。
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為國土高水平保護提供了支撐。我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抓手,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導向,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這將為我省加快綠色轉型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重大機遇,有力推動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重大領域深化改革創新為資源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動力。適應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我省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正在發生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推進自然資源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為自然資源事業發展主旋律。隨著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能逐步到位,自然資源監管和資產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生態保護修復一體化持續推進,自然資源信息化落地見效,改革創新的綜合效應將充分顯現,從而形成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有力推動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自然資源管理法治化、規範化、科學化水平。
“十四五”時期,我省自然資源事業也面臨著重大挑戰。
守紅線築底線壓力與日俱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耕地保護、資源節約、生態修復等工作,特別是將耕地保護置於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高度,要求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進出平衡”雙平衡,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我省土地利用水平總體不高,違法用地現象依然存在,採礦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時有發生,執法監管面臨新的更大考驗,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築牢生態保護紅線面臨新的更大挑戰。
要素保障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國‘第一方陣’,發展態勢和成效力爭達到全國一流”的目標,全省經濟將保持較快增長,建設用地剛性需求居高不下。同時,生態保護日益嚴格,落實穩定耕地“進出平衡”和耕地“占補平衡”將導致建設用地有效供給減少,經濟建設與耕地保護、生態保育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隨著找礦難度加大、地質勘查投入減少,找礦突破面臨更多困難,礦產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區域工程性缺水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提升資源治理能力更加迫切。我省在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生態修復、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但對照“兩統一”職責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土地、礦產、規劃、測繪等工作整合不夠,“兩資轉換”“兩山轉化”的探索有待深化,人員思想觀念、業務素質、科學素養尚需提升。以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來提升資源治理能力、推動職責落地刻不容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著眼實現“五個一流”、建設“六個江西”,全面加強資源要素保障、資源保護節約、生態屏障構建、支撐系統建設和重點領域改革,切實履行“兩統一”職責,加快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奠定堅實資源基礎,為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全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權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資源惠民、生態利民,維護民眾資源權益,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管理在區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產品、防災減災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系統觀念、綜合治理。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統籌保護、發展、安全關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解決自然資源領域全局性、系統性、基礎性問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堅持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以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推動自然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加快轉型,提升自然資源治理效能,不斷為自然資源事業改革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第三節 發展目標
至2025年,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具體目標是:
資源保護節約水平達到新高度。全面落實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節地增效”行動深入推進,建設用地“增存掛鈎”機制不斷完善,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配置制度更加規範,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和水平繼續鞏固。落實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要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格局持續最佳化,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明顯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和利用水平逐步增強。至202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於國家下達目標,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079萬畝,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達到18%,單位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20%,新發現大中型規模礦產地25處。
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取得新成效。全省“一江雙心、五河三屏”的生態保護格局不斷夯實,“一帶、二核、三網、六區”的生態修復布局不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能力不斷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持續推進,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至2025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於國家下達面積,治理廢棄露天礦山1840座。
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不斷提升自然資源服務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的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我省打造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有力支撐。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逐步完善,全省“一江雙心、五河三屏”生態保護格局、“五區三帶”綠色農業空間格局、“一圈兩軸多群”網路化城鎮開發格局基本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一步最佳化,主體功能區戰略有效落實。至2025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國家下達指標以內。
基礎支撐體系建設邁上新台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套用水平顯著提升,自然資源大數據體系更加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源建設逐步深化,全省各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進一步豐富,多元立體、按需提供的地理信息服務模式基本形成。完成全省山地丘陵縣(市、區)和部分人口聚集區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與區劃工作,全省易發區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實現全覆蓋。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圍繞重點成礦區帶開展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基本實現重要成礦區帶全覆蓋。至2025年,第四輪1∶1萬基本比例尺地圖更新與建庫6192幅,新增1∶5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5072平方千米。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不斷強化,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有效加強,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基本建成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自然資源“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和不動產登記持續推進,自然資源執法監督體系更加完善。
展望2035年,形成大湖流域國土空間整體保護格局與合理開發模式,基本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態安全螢幕障全面築牢,生態穩定性持續加固,綠色低碳生活模式廣泛普及,高標準建成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資源供給保障能力更加穩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自然資源基礎支撐體系更加完善,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主要指標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1.png
第三章 嚴格自然資源保護,深化節約集約利用
第一節 實施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行動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強化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進一步完善市縣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評價體系,實行剛性指標考核,一票否決,終生追責,切實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耕地的責任。
加強和改進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鞏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將永久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中,將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組織開展重大建設項目占用和補劃永久基本農田論證,嚴格占用和補劃審查論證。妥善處理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的礦業權設定。統籌生態建設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協調安排生態建設項目,妥善處理生態退耕。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管,搭建永久基本農田監測監管平台,嚴格監督檢查。
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落實“占一補一、先補後占、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數量、質量雙平衡。開展全省耕地後備資源調查評價,建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資料庫,科學制定耕地開墾計畫。多措並舉拓展補充耕地來源,探索“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土地恢復耕地的可行性。嚴格核定新增耕地數量質量,加強補充耕地項目後期管護和監管,推行補充耕地項目與地塊信息公開。加強跨區域補充耕地統籌調劑管理,保障省級以上重大建設項目和耕地後備資源匱乏地區的耕地占補平衡需求。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研究制定差異化的耕地保護補償標準體系和耕地保護補償模式。
強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與設施農業用地監管。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管控作用,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加強耕地用途管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順序,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組織編制年度耕地“進出平衡”方案,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定期開展耕地衛片監督,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規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做好設施農業用地上圖入庫工作,加強建後監管,堅持農地農用,設施農業用地不再使用的,及時組織恢複種植條件。建立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執法監督機制,堅決遏制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分步分類處置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存量問題,堅決遏制新增問題發生。
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加強耕地質量監測監管,定期開展耕地質量等別更新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制度。將耕地土壤調查納入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耕地土壤類型、分布、理化條件和生態性狀,開展作物生長障礙因素和土壤健康狀況評價,協調發揮耕地土壤的生產、生態等功能。深入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強酸化耕地降酸改良和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與產能,做好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和全程管理,落實建後管護主體和責任、管護資金,完善管護機制。探索推行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制度,對重大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優先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其他耕地改良。鼓勵各類農業經營者開展有機肥替代、保護性耕作、機械深耕(松)、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綠肥種植還田。
第二節 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嚴格執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核定各類城鎮新增用地,有效控制城鎮用地和開發區無序擴張。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保障農村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完善全省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全省建設用地規模和開發強度低於國家下達控制總量,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持續下降。
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國有建設用地一級市場化配置機制,修訂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網上交易規則。加快推進全省土地二級市場平台系統建設,制訂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二級市場網上交易規則,健全服務和監管體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推進土地徵收成片開發,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健全土地徵收管理制度,嚴格公共利益用地認定,規範征地程式,完善征地補償安置體系,維護被征地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3.png
有序實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健全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體系,定期評估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有序開展建設用地整體評價、中心城區詳細評價、開發區集約利用監測統計與全面評價,常態化開展項目類節地評價。
積極引導土地立體開發利用。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鼓勵建設項目用地分層布局、最佳化設計,探索對地表、地上、地下“三維空間”進行統籌開發利用,推動建設用地分設使用權。推進南昌和萍鄉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試點,深入探索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
推進土地開發利用動態監測監管。依託全省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監管系統,對建設用地供後開發利用實行全程動態監測監管。建立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制度,健全土地開發利用定期通報督導機制。建立臨時用地動態監測監管機制,健全制度體系。開展城市地價動態監測,逐步形成與市場價格掛鈎的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城鄉地價建設信息匯集與監測機制,逐步推動城市地價動態監測在設區市中心城區覆蓋,開展城鎮基準地價信息採集與動態監測工作,提高城鎮基準地價管理水平。加強房地產用地市場價格監測和住宅用地分類供應調控。強化對土地估價行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
開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考核示範。持續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考核,將批而未用、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情況納入考核內容,樹立節約集約導向,發揮指揮棒作用。總結推廣各行各業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形成各具特色、能推廣、能複製的節地模式。提高用地單位主動節地意識,推進節地評價成果在土地使用標準和行業技術規範制修訂工作中的套用。根據部新修訂的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創建指標標準體系,在全省全面開展新一輪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創建工作。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4.png
第三節 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
最佳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贛北地區堅持長江經濟帶建設,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繼續做強已有礦業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礦業。環鄱陽湖地區主要開發清潔礦產資源,發展地熱生態旅遊產業,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依託科研創新平台,提高礦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和競爭力。贛東北地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採選冶與精深加工產業,支持稀散元素綜合勘查與回收利用。贛西北地區以轉型升級為主線,推進鋼鐵、電瓷、工業陶瓷、鹽化工、新型建材等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加強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壯大鋰電新能源產業。贛中南地區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為契機,加大鋰、金、銀、銅、鉛鋅、錫、地熱水、螢石、高嶺土、矽石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推進鎢、稀土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廣套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科研攻關投入,提高銅、鎢、金、銀、鋰、鉭鈮等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提高鋰、鉭鈮、銣、銫及稀土等“三稀”資源綜合提取技術。提高銅、鐵、鎢、鉛鋅、錫、金、煤等礦山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開展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鼓勵礦山企業通過多種方式不斷發展礦業領域循環經濟。
統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為基礎,統籌兼顧我省經濟發展需求及產業規劃,確定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向。按照國家鎢、稀土實行開採總量控制的相關要求,嚴格執行年度開採總量控制,嚴禁超指標開採。適度擴大鐵、銅、金、銀、鉭鈮、鋰等金屬礦產,以及黑滑石、矽灰石、鹽礦、熔劑用石灰岩、高嶺土、矽石(粉石英)、飾面用石材等非金屬礦產和地熱、礦泉水等液體礦產開發規模。
嚴格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根據不同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市場需求、運輸半徑等條件,合理確定各地區砂石土類採礦權總量、最低開採規模,有序投入砂石土類採礦權。積極引導有條件地區劃定集中開採區,促進砂石資源規模開發。繼續開展砂石土類採礦權“淨礦”出讓,推動礦地綜合利用試點等工作。嚴格執行礦業權勘查開採信息公示制度,完善異常名錄管理辦法。
第四節 推進林草資源可持續發展
提升林草資源質量。科學開展造林綠化,提升森林城市品質,加強鄉村綠化美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加強森林科學經營,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轉變經營理念,加快種業創新發展,狠抓精細管理等舉措,加強林草種質資源保護、開展林草育種創新、提高林木良種使用率,穩步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增強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底色。
推進林草資源可持續利用。推進江西現代林業產業示範省建設,進一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實施油茶產業“三千工程”、竹產業“千億工程”和林下經濟“三千億工程”,做強三大家具產業集群,推進森林旅遊和康養產業發展,提升森林藥材和食品產業水平,推動香精香料和林化產業轉型升級,做精做優苗木花卉產業,提高國家儲備林木材供應和保障能力。完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特色林業產業園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林業特色品牌培育,加強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強化林業品牌效應,弘揚林業生態文化,打造普惠綠色空間,繁榮生態文化,擴大江西林業品牌影響。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南嶺山地、武夷山森林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組織開展自然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和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發布林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公報。持續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和監測,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保護。開展長江江豚、梅花鹿、白鶴、中華穿山甲、資源冷杉、落葉木蓮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做好麋鹿等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重引入。完善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健全古樹名木綜合保險及認養機制。適時更新省級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名錄。
第五節 落實水資源安全保障
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建立超用水總量限批制度,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推進流域水量分配,完成跨地市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完善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實行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加快推動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開展水資源“四水四定”管理創新試點研究,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規模。
深入推進水權改革。積極探索、推動各地區明確初始水權。積極培育水權交易市場,引導和推進區域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推進和規範水權交易,將用水權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統一管理,在條件具備的地區探索實行用水權有償取得。
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堅持節水優先方針,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健全完善節水標準體系,實施節水評價制度,探索建立節水激勵機制。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加快推進城鄉生活節水。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推進節水型城市、灌區、企業、高校、小區及公共機構創建,推行契約節水管理,40%以上縣級行政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
提升地下水資源保護利用水平。加強優質地下水資源勘查,最佳化優質地下水資源配置。科學劃定地下水超採區及地下水開發利用臨界區,核定地下水超採區範圍及超采量,嚴格落實地下水管控指標。持續開展區域地下水動態監測,不斷最佳化全省地下水監測站點布局,加強對地下水水量、水位和水質的動態監管和動態評價。探索構建可持續的優質地下水資源價值實現路徑,助力做大做強全省優質地下水產業。有序推進主要城市地下應急水源地調查評價和示範工程建設,提升城市供水應急保障能力。
第四章 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助力打造“江西樣板”
第一節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按照保護需要和開發利用現狀,結合生態功能,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土保持3大類共16個片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依法劃定後,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精準落地並實施嚴格管控,為生態保護紅線長效管理奠定基礎。進一步強化監督,建立考核機制,嚴格責任追究,確保我省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不低於國家批准要求。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快推進井岡山國家公園創建,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建設,依法依規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和勘界立標,最佳化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和管控分區,合理劃定自然保護地範圍,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與矛盾衝突,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地方性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
第二節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和修復
落實生態保護修復布局。落實全省“一帶、二核、三網、六區”生態修復布局,大力開展沿江(長江)自然岸線保護,加強鄱陽湖、贛南山地丘陵、“五河”幹流保護修復,推進贛江等生態廊道建設,築牢南嶺、武夷山、羅霄山森林生態屏障。指導市縣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建立全省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儲備庫,持續推進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加強林草資源保護修復。加強林地植被恢復與草地資源保護與修復,加快建立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體系,探索建立公益林差別化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林地保護管理制度,加強林地定額管理,分級分類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強化草地空間用途管制。開展森林資源安全預警和資源動態變化監測,推進草地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森林資源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開展草地自然公園建設試點。
加強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水源涵養,加強江河源頭保護修復,推進開展退化濕地修復工作,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綜合整治工程建設。探索創新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機制,繼續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濕地調查監測,持續開展全省濕地年度動態變化核查、濕地生態環境損害調查和評估。
持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摸清底數,建立全省上下統一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資料庫。明確修復責任,積極消除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存量,完成歷史遺留廢棄露天礦山年度修復任務;嚴控持證礦山破壞土地增量,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行動。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遙感動態監測,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穩慎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重點推進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探索低碳土地綜合整治路徑,適時啟動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助力全省鄉村振興。
完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完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統籌協調機制,壓實主體責任,強化部門協同,統籌工程實施,共享信息資源,加強監督檢查。加強項目管理,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多元化投入制度,積極探索激勵措施,支持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建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監管長效機制。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領域地方條例立法相關工作,研究生態修復地方標準,健全相關配套制度和標準體系。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5.png
第三節 加強綠色礦山建設
紮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圍繞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充分吸收“十三五”期間綠色礦山建設經驗,紮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創建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帶動礦業轉型升級,推動我省礦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既有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實現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管理。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綠色礦山創建機制。建立綠色礦山動態監管制度,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日常監督管理。健全最佳化綠色礦山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綠色礦山第三方評估管理辦法,建立規範的第三方評估機制。
持續加強宣傳培訓力度。加強綠色礦山培訓,宣傳綠色礦山政策法規、建設經驗與方法,增強礦山企業綠色發展意識,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水平。
第四節 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與調查評價。完成第一輪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全省山地丘陵區切坡建房調查及風險評估,實施重點區域1∶1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落實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核查制度,嚴格建設工程、城鎮規劃及園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強化事中、事後監督管理,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隱患。
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路體系。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路,以縣(市、區)為單元,逐步健全鄉(鎮)、村、組、專業技術隊伍“格線管理、風險雙控”的群測群防體系。推進普適型監測點網建設,提升地質災害技防能力。依託地質災害信息化服務平台和實時監測數據,持續改進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模型,實時發布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及風險區動態,建立預警閉環管理機制。
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按照“遏增減存”原則,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加強協作,規範山區農民建房審批,從源頭上減少農村切坡建房形成的地質安全隱患。積極制訂獎補政策,鼓勵居民自主消除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基本完成中型及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或避險搬遷,推進重點區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實施地質災害安居工程。
提升基層防災能力。開展地質災害“雙控”管理試點,探索建立“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制度、責任體系和技術標準。完善地質災害基層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提升汛期專業隊伍駐守能力,實施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縣級基層防災能力建設工程,提高各地防災隊伍裝備水平。
第五節 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加強森林、河湖、草地、濕地等基礎信息調查,摸清數量、質量、權屬、範圍等底數。加快推進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明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配合完善全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總結我省已開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經驗,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項目,配合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試點和示範基地建設。加大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典型經驗做法和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
第六節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展
最佳化綠色低碳空間布局。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將綠色低碳目標和理念納入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實施,探索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納入規劃編制要求。最佳化城鎮空間及其基礎設施布局,降低碳排放量,實現城鎮空間綠色轉型。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最佳化用地布局,支持節能、低碳排放的產業項目用地,促進低效中小散工業按規則入園復綠。實行節約集約用地,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以自然資源專項調查為基礎,摸清全省森林、草地、濕地等資源利用現狀和變化情況,探索開展森林、草地、濕地、土壤、水體生態系統等碳匯本底調查、儲量評估、潛力評價。嚴控生態空間占用,穩定並提升現有森林、濕地、草地和土壤等固碳作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與系統治理,逐步推進低碳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提升我省自然資源領域碳匯能力。
推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開展地熱水、淺層地溫能潛力調查評價工作,推動我省地熱水、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利用。推進粉石英、鋰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保障新能源材料供給。鼓勵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促進能源消費向低碳化方向發展。
加強地質碳匯調查評價。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探索開展地質碳匯現狀調查,對我省岩溶、礦物、地下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基礎潛力進行評價。探索開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評價、場地調查以及相關科研工作。鼓勵在全省開展玄武岩層、深部鹹水層和不可開採的煤層等地質封存潛力岩層勘探摸底。
強化公眾參與和輿論引導。加強領導幹部及相關從業人員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能力培訓,增強各地各部門抓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和社會公眾參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與科研院所及相關事業單位交流合作,培養一批碳達峰碳中和專業人才。廣泛開展相關科普活動和輿論引導,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營造良好環境。
第五章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支撐重要戰略支點
第一節 服務重大戰略實施
  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最佳化自然資源開發空間格局,進一步促進江西與“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互聯互通,支撐打造高鐵新型城鎮帶、現代物流帶和黃金旅遊帶。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做好“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工程建設的用地保障,服務京九電子信息產業帶等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推進耕地占補平衡工作,保障“一帶一路”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支撐建立面向東南沿海地區的優質生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支持省內龍頭企業及地勘單位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戰略性礦產及緊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進一步提高礦業國際合作水平。進一步加強測繪地理信息交流,推進與沿線國家的科技合作,積極拓寬測繪地理信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套用。
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運用自然資源調查等數據成果,為長江沿線(江西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數據支撐。貫徹實施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落實精細化分區管控任務。堅持江湖統籌、水陸共治、標本兼治,落實禁漁政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開展長江沿線(江西段)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加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力度,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佳化贛南國土空間布局,進一步提升贛州區域交通樞紐服務能力、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公共設施服務能力。支持贛州市引進的大灣區產業轉移項目納入省重大項目調度會,科學合理安排項目新增建設用地計畫。
支持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深入挖掘區域合作潛力,推動資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動,支持建立內陸雙向高水平開放拓展區。助力改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保障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重要示範區建設。加強與中部地區各省對話交流、協商重大事項,強化互聯互通、共建共保、共治共享水平,支持打造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支撐區。
第二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能級。推動強省會戰略實施,構建“一核兩帶、一廊兩區”區域總體空間格局,支持南昌“五大重點功能片區”“五大中心”建設。推進贛江新區綠色建築、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特色小鎮等項目建設,助力探索贛江新區林業碳匯、綠色減排項目碳儲量評估、碳排查及相關數據體系建設,提升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聚集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發展新引擎和創新高地。大力支持九江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發展,助力打造萬億臨港產業帶。積極推進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大低效產業用地整治利用力度。助力構築“一環七射兩聯通”城際鐵路網、“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促進大南昌都市圈與武漢、長株潭都市圈融合。
推動滬昆、京九“兩軸”發展。加快推動高鐵沿線產業集聚、區域合作、城鄉融合,加強高鐵站場周邊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用地需求保障,促進“站—產—城”融合發展。最佳化航空製造、大健康、汽車及零部件、新型光電、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產業布局,加大對現代化高鐵新城新區建設的支持力度。
促進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高質量發展。支持贛粵產業合作試驗區、撫州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示範區和先進制造業協作區建設,促進贛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支持贛州“中國稀金谷”引進和承接重大產業項目,保障“中國稀金谷”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用地需求,支持贛州稀土功能材料、永磁電機產業集群和中重稀土新材料生產基地建設,探索中重稀土和鎢資源收儲政策。協調吉安、贛州電子信息以及新能源產業布局,積極推動吉安依託吉泰走廊打造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支持贛中(吉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畫、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調劑等方面,加大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政策傾斜。
推進贛東北開放合作。支持贛浙邊際合作(衢饒)示範區建設,助力上饒贛浙閩皖邊界區域中心城市、鷹潭國家智慧城市、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推動贛東北饒景鷹城市群成為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推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建設。統籌協調上饒、景德鎮、鷹潭三市產業布局,支持省級以上符合條件的開發區依法進行調區擴區。助推六安景、景鷹瑞鐵路前期工作。
支持贛西轉型升級。統籌規劃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省際產業園,鼓勵宜春、萍鄉與長沙、株洲等地跨省合作建設湘贛邊區域合作產業園。支持宜春打造贛湘鄂區域中心城市、新余打造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強市、萍鄉建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科學規劃鋰電、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健康養生等新型產業布局。加快推動鋼鐵、紡織、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園區綠色升級發展,保障重大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的用地需求。助推鹹修吉高鐵前期研究、宜春明月山機場開通口岸功能。
第三節 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最佳化鄉村發展布局。有序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分類實施村莊發展和建設,嚴格規範村莊撤併。嚴格落實基本農田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村莊建設邊界、歷史文化保護線、村莊災害風險控制線。總結推廣村莊規劃試點經驗,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加快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編制村莊規劃。暫時沒有條件編制村莊規劃的,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中,以行政村為單元編制村莊規劃通則,作為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依據。
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在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安排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規模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各地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畫,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用地需要,過渡期內專項安排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每年新增用地計畫,不得挪用。完善各類土地用途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批制度。加快落實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在空間上引導產業高效集聚,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將農村閒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發展。通過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村莊整治、廢舊宅基地騰退等多種方式,保障合理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
有效拓展資金渠道。按照國家和省相關政策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調劑、礦山生態修復騰退指標調劑、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調劑等所得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做好紅色文化產業、旅遊業等特色產業用地需求保障,探索創新革命老區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推動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爭取省級財政資金,開展相關農業地質調查,在具有找礦潛力和開發利用條件的地區部署開展礦產資源勘查,特別是投資少見效快的地熱水、礦泉水和特色非金屬礦的勘查。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統籌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網路,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推動城鄉要素合理配置,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深入支持鷹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第四節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構建“一圈兩軸多群”城鎮空間開發格局,助力打造南昌都市圈核心區,加速推動滬昆、京九兩大城鎮發展軸,推進贛州、吉泰、信江河谷(上饒、鷹潭)、新宜萍等城鎮群規劃建設。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支持南昌縣、吉安縣、奉新縣開展新型城鎮化示範,積極推進擴權強鎮,科學規劃縣域副中心鎮、工業強鎮、商貿強鎮、文旅服務型鎮等重點鎮,助力完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完善城鎮化用地政策。深化“人地掛鈎”政策,增加人口淨流入較多地區或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較多地區的建設用地規模和年度建設用地供給總量。探索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深入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試點工作,探索建設用地分設使用權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推進“三區一村”改造,助力完善基礎設施和公用服務設施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支持智慧政府、智慧社會建設,促進數據整合互聯共享,推進城市運行效能質量提升。開展城市廢棄工礦用地修復,加強城市生態修復,最佳化城市生態用地空間。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助力健全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強化城市發展韌性。
第六章 加強支撐體系建設,夯實行業工作基礎
第一節 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
完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業務體系。以國家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為框架,結合省情制定相關實施方案、技術細則、成果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我省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制度。創新調查監測一體化模式,助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高效更新,運用大數據模式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整合,培育“網際網路+”套用生態,不斷提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共享服務水平。
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底版,統籌開展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和土地、礦產、森林、草地、水、濕地等自然資源專項調查。開展自然資源監測和年度自然資源全覆蓋動態遙感監測,及時掌握各類自然資源地表覆蓋變化情況。完成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和礦產資源儲量資料庫清理。建設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三維立體時空資料庫,系統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分析評價。
加強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管理和共享套用。強化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質量管理,建立健全省、市、縣分級檢查和調查監測全過程質量管控機制,形成完整的調查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調查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可靠。多渠道發布調查監測主要數據成果。推動成果數據共享套用,健全自然資源數據共享和集成套用服務機制。
第二節 加強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
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積極爭取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大力支持,開展重要成礦區帶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與研究水平。以重要礦集區和找礦遠景區為重點,大力開展重要礦產和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為全省礦產資源勘查提供找礦方向和找礦靶區。部署開展全省地熱能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潛力評價,基本查明我省地熱能資源特徵、賦存條件和開發利用現狀,估算地熱能資源量,評價地熱能開發利用潛力,為我省地熱能資源勘查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實施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圍繞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我省礦業經濟發展需求,以鈾、鐵、錳、銅、錫、鉬、鎢、鈷、鋯、鈮、鉭、釩、金、鋰、離子型重稀土、晶質石墨、螢石等礦產為重點,實施全省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提高我省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促進全省礦業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推動地質工作轉型升級。圍繞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1∶25萬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工作,選擇重點區域開展1∶5萬土地質量調查,圈定富硒、富鋅土壤,促進全省特色農業發展。持續開展主要城市地下水應急水源地調查評價,努力實現我省應急備用水源地配置多元化,提升城市供水應急保障能力。
第三節 增強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能力
最佳化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完善省級大地控制網,做好平面控制網、高程控制網的維護工作。摸清測量標誌家底,加強測量標誌保護。提高江西省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運維水平,增強北斗套用服務水平和自主保障能力,積極推進兼容北斗三號升級改造工作,建設基於北斗多星兼容的江西省坐標基準服務平台。
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建立影像統籌獲取機制,實現航天遙感影像高頻覆蓋、航空遙感影像與雷射探測和測距(LiDAR)數據按需覆蓋。開展基本比例尺地圖(4D產品)測制及資料庫建設,實施重點要素更新。推動實景三維江西建設。
深化地理信息共享套用。整合各類測繪成果,建設覆蓋全省的三維立體式智慧江西時空大資料庫。以地理信息為載體,建立跨部門、跨行業協作機制,支撐自然資源管理,服務各行業需求。以測繪成果為依託,深挖數據價值,提升成果套用服務水平。開展公眾版測繪成果的開發和研究,推進測繪地理信息保密處理技術套用,加強地理信息與地圖安全防護,強化涉密基礎測繪成果管控。豐富地圖編制類型,提供各類公共地圖產品服務。健全應急測繪保障體系,為防災減災、應急救援、公共衛生事件等提供應急測繪服務保障。
探索建立新型基礎測繪體系。推進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形成“空—天—地”一體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自動化採集、智慧型化處理、智慧化服務體系。開展自然資源地理實體生產試點和市、縣城市地理實體生產試點,選擇典型區域進行“無比例尺”區塊實驗,探索建設江西省基礎地理實體空間資料庫。
強化測繪地理信息制度保障。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政策法規建設與行業管理制度,探索基礎測繪省、市、縣三級計畫統籌、分級投入、聯動實施、協作分工和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探索基礎測繪規劃實施評估機制。落實測繪成果匯交制度,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地理信息和地圖安全監管,加強測繪資質監管,加快測繪地理信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多測合一”政策體系,探索建立測繪地理信息監理實施機制,研究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服務新模式。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8.png
第四節 強化自然資源法治建設
推進完善法規體系及制度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推進法治建設,編制全省法治自然資源建設五年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推進土地、礦產、測繪、空間規劃等重點領域立法調研。推動《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江西省徵收土地管理辦法》《江西省測繪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修訂工作。根據國家礦產資源、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面立法進展,適時推進我省配套地方性法規修訂工作。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建立健全行政規範性檔案清理機制,不斷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推進政務公開和社會監督,加強內部行政權力運行監督,不斷完善行政權力運行監督機制和輿情監測及應急處置機制,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進一步發揮法律顧問的決策諮詢論證作用。健全法治建設督促指導機制,加強對自然資源法治建設工作的督促指導。
加強自然資源普法宣傳。編制全省自然資源系統“八五”普法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強化“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深入落實自然資源系統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法制度,加強常態化的法律培訓,將法治教育課程納入自然資源系統各級培訓內容,組織開展領導幹部憲法宣誓活動。積極探索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切實做好“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國土地日”“8·29測繪法宣傳日”“12·4國家憲法日”“憲法宣傳周”等特殊時間節點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加大自然資源法律法規的集中宣傳力度,幫助民眾增強法治意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完善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體系。建立健全完善行政調解、行政裁決、行政複議、行政訴訟和信訪工作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自然資源產權糾紛解決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包案化解信訪矛盾制度,依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探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信訪體制改革,實現信訪工作專業化、法治化、信息化,打造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主體責任,推動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嚴格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提升行政應訴答辯和舉證工作質量,通過學習培訓、案例研討、旁聽庭審等多種形式,提高全系統複議應訴水平。
第五節 推進自然資源科技創新
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規範有序推進科技項目管理、創新平台建設、人才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化建設等重點工作。最佳化科技創新力量布局,圍繞我省自然資源領域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創新方向,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與聯合創新,鼓勵與高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交流合作。加強指導地方自然資源機構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建立多元化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做好對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的支持工作。
加強關鍵技術研究。圍繞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持續推進礦產資源保護開發、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與資產評估核算、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大數據、國土空間規劃及用途管制、地災防治、土地開發與利用、新型基礎測繪、遙感套用、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自然資源行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推動我省自然資源事業發展。
推進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普基地建設。穩步推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創新中心、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發展,開展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土地整治修復、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信息化等關鍵工程技術研發、成果推廣為目標,鼓勵和支持聯合高校、優勢企業建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加強自然資源科普宣傳。
推進自然資源江西省衛星套用技術體系建設。圍繞建成集“數據管理、產品生產、套用服務”為一體的衛星套用服務體系目標,加強省級衛星套用技術中心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貫通部、省、市、縣衛星套用技術體系,發揮省級中心擔當實幹作用,充分整合我省已有自然資源衛星套用基礎資源,統籌全省衛星遙感數據資源和套用需求。深化衛星遙感數據在服務自然資源主責主業及其他各級行業主管部門、社會機構和公眾等方面的套用,加強衛星數據深加工和數據處理新技術研究。
強化科技成果推廣套用。完善自然資源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強化新技術套用,提升自然資源供給、保護、保障和管理能力。優先在重點領域、重大工程中,著重對具有轉化價值的重大科技成果進行示範推廣,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強化科技成果管理,推進科技成果登記。探索依託省內主流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平台,推進自然資源科技成果推廣套用工作。
推進自然資源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成立江西省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完善自然資源標準化管理制度規範,探索建立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積極申報標準化科研項目,通過標準化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將標準作為科技計畫的重要產出。集中力量推進急需急用的標準出台,積極承擔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增強自然資源行業重點領域地方標準、規程規範的制修訂,加強省直各有關部門之間交流協作,推進行業間標準銜接配套,從標準層面保障支撐好江西自然資源事業發展。加強自然資源技術標準貫徹實施,積極推進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協會學會等作用,開展標準化宣貫、培訓、交流、諮詢等活動。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9.png
第六節 提高自然資源信息化水平
統籌推進信息化建設。推進實現全省自然資源信息系統“網路通、系統通、數據通、套用通”、數據資源“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共享交換。加快構建完善自然資源“一張網”“一張圖”“一個平台”信息化基礎設施。
推進網路及安全一體化。整合國土、測繪多套網路基礎設施資源,構建涵蓋涉密網、業務網、網際網路(電子政務外網)、應急通信網的多級互聯統一的自然資源“一張網”。建成自然資源雲數據中心運行體系,統一機房資源、雲資源和網路安全管理,原有系統逐步遷移到雲數據中心。統籌建設自然資源雲數據中心安全監控,保障網路安全。
推進自然資源大數據一體化。建立自然資源大數據體系,構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為基礎,完善系統間的數據共享交換,打通省市共享渠道和部直報系統數據回流通道,促進與省級各部門間的統一政務信息共享交換,為數字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數據支撐和信息化技術保障。支撐“智聯江西”建設,加強同省級各部門業務協同。建立重要自然資源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和降解密制度,形成數據脫密處理本地化能力,使數據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有序流動。
強化信息平台一體化。加快構建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統籌天地圖、衛星遙感服務等套用服務,形成“全面匯聚融合、安全可控訪問、全省邏輯一體”的數據和業務服務平台。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自然資源監管決策、“網際網路+自然資源政務服務”三大套用體系。推進智慧國土建設與套用,有效提升數位化、智慧化治理水平。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11.png
江西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12.png
第七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水平
第一節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
  最佳化主體功能區規劃布局。最佳化細化主體功能區,形成“三大功能分區、四大特殊名錄區”構成的主體功能分區體系,並探索細化至鄉鎮單元,實施差異化發展管控,分類精準施策。最佳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配置,分類提高城市化地區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生產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集聚,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逐步形成城市化發展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
推進我省“四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統籌推進完成省、市、縣、鄉四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強化總體規劃對專項規劃空間性指導約束作用,建立健全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推進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編制和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編制。
科學劃定和管控“三區三線”。按照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優先次序科學劃定“三區三線”,並實行嚴格管控,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最佳化,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更加協調。落實國家“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戰略,突出糧食主產區使命,確保江西糧食主產區定位不變、質量不減、地位不降,帶位置確定全省各級耕地保有量任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實國家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突出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建設使命,按照“應劃盡劃、最佳化布局”的原則評估調整省生態保護紅線,維持生態保護紅線總體穩定,著力守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落實國家資源節約集約制度,突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使命,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科學確定城鎮開發規模和邊界,防止城鎮無序蔓延,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適度預留開發建設發展空間。探索建立三條控制線實施管控長效機制和配套政策,嚴守各類管控要求,將三條控制線劃定成果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強化科學技術監管水平。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體系、實施監督體系、法規政策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審查備案制度,研究制定江西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辦法,明確審批內容和程式,規範規劃成果審查,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體系,依託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划動態監測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開展“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研究出台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配套技術檔案,適時制訂、修訂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的技術標準。
探索建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體系。以生態保護和耕地保護為重點,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的管制目標和強度。推進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工作,探索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積極落實國家用地計畫管理改革方式,堅持項目跟著規划走,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以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作為配置計畫的依據。指導地方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工作,最佳化節餘指標工作流程。探索建立重大項目部門協調會商機制,研究制定提前介入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的具體辦法。開展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政策的調查評估工作。推進江西省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審批系統建設。
第二節 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
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落實全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總體工作方案,分年度、分階段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逐步實現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全部國土空間內的自然資源登記全覆蓋,建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信息資料庫,全面推動我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法治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
全面提升不動產登記服務能力。最佳化線下“一窗受理、並行辦理”,深入推進“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實現部門間信息自動交換和實時共享。全面推行不動產登記業務網上辦理,實現“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健全和完善不動產登記平台,強化登記數據統計分析和業務辦理監測。規範開展農村日常不動產登記,推進登記視窗向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延伸,保障與維護農民合法財產權益。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成果移交並有序開展登記業務。全面、規範開展林權登記。
第三節 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儲備和資產管理
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省級儲備。發揮省級自然資源儲備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市、縣開展自然資源整體儲備,逐步建立省、市、縣自然資源儲備聯動機制。出台省級自然資源儲備和資金管理等相關辦法,形成相對完善的省級自然資源儲備制度體系。組織開展省直機關、省直事業單位、省屬高校和醫院、省屬國有企業土地資源調查摸底,建立省級土地資源基礎資料庫,並對自然資源資產儲備潛力情況進行科學評價。探索建立省級礦產資源儲備項目庫,篩選入庫一批具有儲備潛力的礦產資源項目。探索各類自然資源用益物權賦能方式和途徑,研究自然資源擴權賦能政策,探索礦產資源及配套用地(林、草)等整體收儲。
持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工作。總結第一批試點經驗,選擇南昌市和九江市全域,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第二批試點,進一步驗證並最佳化技術路線與方法,完善技術規範。按照“以現有工作為基礎,逐步提高精度”的思路,建立不同尺度的資產清查價格體系,估算試點地區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經濟價值,為探索核實國家所有者權益提供江西經驗。按照部統一部署,在全省開展資產清查工作,建立健全資產清查制度。
加強自然資源資產配置。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作價出資(入股)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調整完善產業用地政策,創新使用方式,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進一步規範國有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管理,全面推行工業“標準地”出讓。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系。健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和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監督檢查。落實代理人向委託人報告受託資產管理及職責履行情況的工作機制,強化考核監督,切實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
第四節 推動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統籌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等自然資源,逐步建立產權明晰、權能豐富、規則完善、監管有效、權益落實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條件、取得方式和審批程式。按照我省水權水市場改革工作方案,積極推進水權交易,鼓勵市縣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按礦種細化礦業權出讓收益基準率研究。持續跟蹤森林、濕地和草地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工作,完善相關制度。
健全統一規範的自然資源資產市場體系。完善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制度和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完善政府公示地價體系。開展城鄉標定地價更新,重點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基準地價制訂工作,推動實現城鄉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全覆蓋。推進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標準調整制定,開展新一輪全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調整,及時公布實施。根據國家部署,統籌制定完善各類自然資源交易規則和監督管理機制,探索開展各類自然資源資產交易試點並總結經驗,適時在全省推廣。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抵押融資,增強市場活力,健全市場監測監管和調控機制。
第五節 完善自然資源執法監督體系
健全執法檢查工作體系。全面從嚴落實自然資源執法“嚴起來”“刀刃向內”的工作要求,推進自然資源執法檢查常態化、立體化、制度化。加強執法隊伍建設,以多種形式開展業務培訓,提升執法人員依法履職盡責能力。完善案卷質量評查工作機制,推動行政執法規範化、標準化。持續加大重大典型案件督辦力度,確保行政執法檢查落到實處。
探索多樣化巡查體制機制。紮實推進“兩早一嚴”,強化日常監管。紮實開展衛片執法,及時發現、制止和嚴肅查處土地、礦產違法違規行為,對新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零容忍”。切實加強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工作與衛片執法工作的聯動,堅決遏制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違法行為。持續開展全省採礦權人開採情況監測工作,創新監管方式,全面強化全省礦山執法監管。強化科技支撐,推進自然資源執法監察智慧型管理平台建設,合作探索開展違法行為第五代移動通信(5G)視頻監管,實現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機結合。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督辦調研月活動,以“長牙齒”的硬措施推進問題的查處和整改。
完善執法監督協同機制。全力協調配合國家執法督察部門開展執法督察工作,總結經驗做法,改進不足,完善日常工作溝通協調、預警督察、合作調研、重要會議溝通、信息共享以及交流互動等機制,健全雙方重大問題轉交、通報、處置、反饋等聯動機制,進一步規範和維護全省土地管理的良好秩序。加強與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的溝通配合,推動對土地礦產違法違規行為的聯防聯控。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聯合執法督辦、案件諮詢等工作機制。
推進違法用地查處整改督導機制。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切實落實違法用地查處整改共同責任,對發現的違法用地,督促、指導各地查處整改,樹立“違法必被查、違法必須改”的思想意識,營造“不敢違、不能違、不願違”的社會氛圍,遏制違法用地的發生,推進違法用地的查處整改。
第六節 深化自然資源“放管服”改革
簡政放權,激發基層活力。銜接落實中央取消審批、改為備案或告知承諾的事項,不斷完善本系統權力清單。探索依法推進省級用地審批授權和委託,完善征地監管,嚴格執行用地報批備案制度。加大對基層業務培訓、設備完善等支持和指導,確保相關審批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放管結合,強化監督管理。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網際網路+監管”等方式,實施更加精準更加有效的監管。加強自然資源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對取消和下放的行政許可事項,逐項制定事中事後監管機制,規範日常檢查行為,強化高風險環節監管。
最佳化服務,提升審批效率。深入推進“五型”政府建設,落實最佳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對標最佳化自然資源領域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推行投資項目“容缺審批+承諾制”改革,加快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穩步推進規劃用地“多審合一”,紮實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配合落實“證照分離”改革,著力推進“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積極推行“全程網辦”“異地代收代辦”和“多地聯辦”,加快推進不動產登記、新設採礦權登記等16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深化整合行動,加快推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進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交易,配合推進“網際網路+公共資源”深度融合。探索實施礦泉水、地熱水採礦權“淨礦出讓”制度,持續擴展自然資源業務線上辦理事項。
第八章 完善實施保障措施,促進規劃落地生效
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項建設,把黨的領導和監督貫穿於自然資源事業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凝聚社會力量,紮實有序推進本規劃確定的重點目標任務落地生效。
第一節 加強規劃實施評估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牽頭誰協調”的原則,發揮好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規劃實施主體責任。編制規劃實施工作方案,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建立規劃監督落實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督導、推進。強化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堅持定量與定性評估相結合,開展規划動態評估、跟蹤、預警,通過年度分析、中期評估與總結評估,對規劃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等方面實施落實情況進行動態監測評估,逐項抓好落實。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自然資源綜合性政策研究,跟蹤分析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規劃調整和完善建議。加強規劃執行監督,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第二節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自然資源幹部隊伍建設,健全乾部選拔任用機制,加大幹部教育培養力度,強化幹部日常管理。提升事業單位專業化保障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其對自然資源事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自然資源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引進、培養一批自然資源領域高層次、高技能、創新型科技人才,最佳化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壯大人才隊伍,推進自然資源領域智庫建設。
第三節 強化財政資金保障
完善最佳化資金投入制度,按照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根據財政實際對規劃項目予以合理保障。加強中期財政規劃和年度預算、政府投資計畫與本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依據財力可能,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適當鼓勵社會資本合理合規投入,確保規劃各項工程順利實施,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第四節 廣泛凝聚社會力量
開展自然資源宣傳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政府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宣傳欄等手段,提高全社會對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健全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與其他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信息交流機制,廣泛汲取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意見建議。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完善信息公開、意見徵集、民眾監督等制度,增強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公開性,鼓勵全省人民積極參與和推進規劃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