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地球科學觀測平台,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海洋內部觀測和認識海洋。
2017年5月,中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項目總投資超20億元,建設周期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
- 批覆時間:2017年5月
- 網站類型:地球科學觀測平台
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地球科學觀測平台,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海洋內部觀測和認識海洋。
2017年5月,中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項目總投資超20億元,建設周期五年。
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地球科學觀測平台,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海洋內部觀測和認識海洋。2017年5月,中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項目總投資超20億元,建設周期五年。將在我國東海和南海分別建立海底觀測系...
《全球海底科學觀測網發展態勢研究》是由2020年10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品簡介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急需發展的、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的科技領域中,綜合考慮科學目標、技術基礎、科研需求和人才隊伍等因素,優先安排了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海底科學觀測網是國家“十二五”期間建設的科研急需、條件...
海底科學觀測網組網觀測虛擬仿真實驗是同濟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出現於21世紀初的海底觀測網是利用海底光電纜和無線聲通信,將安裝在海底固定、移動平台.上的各種觀測儀器與陸基信息設備互聯,具備水下大功率遠程充裕電能供給、海量雙向數據傳輸能力,可實現全天候、長期、連續、實時的高解析度和...
隨著《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國家和地方對海洋觀測投入的加大,應進一步加強觀測系統的統籌和總體布局,明確關鍵站點的觀測內容,提高重點區域的站點分布密度;增加海洋觀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觀測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可靠性和集成化水平;提升海洋多參數綜合性觀測能力,加強海底觀測網建設;整合海洋觀測資源,...
上海市“重中之重”的重點學科:海洋科學 上海市高峰學科計畫:海洋科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21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設有上海海洋科技中心、同濟大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同濟大學海洋資源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寶石中心等科研平台,參與建設“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大...
《海底觀測網》是202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智剛,馮迎賓,孫凱。內容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海底觀測網設計、建設、運行管理知識和經驗積累為基礎,結合國內外海底觀測網技術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系統介紹海底觀測網的科學意義、建設需求、國內外研究建設情況、系統組成、關鍵技術、套用價值等方面內容。本書內容涵蓋...
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具有廣泛的套用前景,不僅有助於促進我國海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而且可套用于海洋環境監測和減災防災預警、海底資源開發和海上重大工程監測等方面,同時對於發展海洋高技術裝備產業和維護我國主權和國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以同濟大學為代表的相關單位已經啟動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的建設項目。在...
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海底長期觀測平台。2017年2月25日,在上海科普大講壇上,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崔維成,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等科學家,向數百名聽眾講述了中國深海科研的進展。汪品先介紹說,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海底長期觀測平台、被列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
開展海洋研究,離不開海洋觀測。國際上主要通過三種平台對海洋進行觀測,一是通過科學考察船,二是採用衛星遙感技術,三是建立海底網路,對海洋進行實時原位的觀測,隨時接收海底的信息。目前,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海底觀測網路的建設方面已經先行一步,取得了可喜進展。在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等一批科學家的呼籲...
《支撐21世紀海洋研究:海洋觀測網建設》是一本2023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海洋學研究海底觀測網實施委員會,海洋研究委員會,地球和生命研究部,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是評估海洋科學界在科學和技術上是否準備好著手建立一個以研究為目的驅動的海洋觀測網,並強調為成功實施...
《海底觀測: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內容簡介:原位、實時觀測技術的發展,正在使海洋科學從“考察”向“觀測”轉變,海底觀測系統作為地球觀測的第三個平台,是實現此項轉變的基本手段,是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籌)和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在多年資料收集與匯總基礎上的集體成果。《海底觀測:科學與技術的結合》...
所屬科研部門(5個):海洋測量感測器技術研究室、近海海洋環境觀測與監測技術研究室、深遠海及海底探測技術研究室、海洋遙感與測繪技術研究室、海洋環境保障技術研究室 所屬開發部門(3個):海洋浮標工程中心、海洋工程勘察中心、實驗工廠 設施資源 圖書資源 根據2019年3月圖書館官網顯示,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圖書館(...
1965年9月5日東北海洋工作站“北海2號”調查船,第一次使用船上絞車進行北黃海海底重力取樣調查工作。1965年12月16日 國家海洋局在寧波首次召開了海洋調查工作會議。會議確定了局屬各單位的工作方向:“為國防建設服務,要搶時間、爭速度最大限度地滿足軍事部門的工作需要”。東北海洋工作站根據此次會議的指導方針,...
同濟大學海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旨在聯契約濟大學相關學科(海洋、土木、電氣、自動控制、機械、測量、生命科學等)的科研技術力量,形成多學科交叉的以海洋為中心、科學和技術相結合的學科群,同時在南匯臨港新城建設集研發、實驗、研究、套用、示範功能為一體海底觀測研究實驗基地,為國家及上海市的海洋戰略發揮力量。中心...
《海底觀測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內容簡介 原位、實時觀測技術的發展,正在使海洋科學從“考察”向“觀測”轉變,海底觀測系統作為地球觀測的第三個平台,是實現此項轉變的基本手段,已成為已開發國家近十年來海洋科技前沿的新熱點。本書是...
“第二屆海底觀測科學大會”定於2014年11月8-10日在廈門召開。會議熱情期待從事與海洋觀測有關的各專業科研人員聚首廈門,展示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同時歡迎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公司和廠家展示與海底長期觀測有關的各類產品。專題 專題一:海洋動力過程Session1:Oceanicdynamics 專題二:海洋沉積過程及海底地形Session2...
周懷陽,男,1961年1月生,博士,2023年7月開始,在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任講席教授。原為同濟大學教授、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學科研人員,從事深海環境科學、極端環境地質地球化學、海底礦床學、海底原位探測技術研究。周懷陽教授是我國海底觀測網技術和海底原位監測技術的重要推動者之一,長期從事海洋地質...
同濟大學海洋資源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4月,以“古海洋學與古湖泊學”和“深海與深層”為科學與套用目標,以海陸結合、古今結合、地質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為手段,以國際大洋鑽探計畫與國家海底觀測網為平台,開展構造與含油氣盆地研究、沉積地層與古環境、勘探地震、綜合地球物理、天然氣水合物、...
而歐美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在海底有線實時監測的成功先例,為我國相應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及借鑑。其中日本海底有線實時監測系統DONET始建於2011年,專注于海底地動—水壓信號的高效採集,旨在監視日本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嘯事件。本文主要介紹DONET的硬體布局、搭建流程以及科研產出情況,並簡要介紹我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
2007-2009年,擔任總裝備部某型雷達指揮系統總設計師,該產品已裝備部隊並暢銷國際市場。“拋棄式溫深探測系統”、“艦船物理場綜合測試系統”等工程項目的總設計師和負責人,並參與國家“十二五”、“十三五”的海底觀測網、海監執法巡查技術裝備等大型國家工程項目建設的規劃。先後主持、參加國家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
理技術的海洋目標協同 探測研究與示範, 主持, 省級, 2020-12--2023-12 ( 14 ) 全光時域信號隱身技術的研究, 參與, 省級, 2020-12--2022-12 ( 15 ) 基於海底觀測的海纜故障定位系統研製, 參與, 省級, 2020-11--2022-11 ( 16 ) 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 參與, 國家級, 2021-07--2025 -12 ...
空間觀測是利用各類遙感新技術,如高解析度高光譜衛星圖像技術、雷達衛星技術、小衛星技術、植被衛星技術、水色衛星技術等,對海面及海面下一定深度範圍內的海洋特性進行全面地觀測。海面觀測是由岸基海洋觀測站、高頻地波雷達、各型浮標等組成的海面觀測網,對海洋動力、大氣、環境、突發事件等實行全天候觀測。海底觀測是...
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第一完成人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獲得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主要科研成果獎勵如下:(1)多頻海底聲學原位測量系統,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排名2),2009年 (2)深海多金屬硫化物瞬變電磁探測關鍵技術與套用,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11),2018年 發表論文 (1...
汪品先,男,漢族,1936年11月出生,民眾,江蘇蘇州人,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地質學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記錄”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學科“海洋地質學”學科帶頭人。積極推動中國深潛科學考察、南海大洋鑽探、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等...
60年代以來,各類監測衛星及電子計算機開始廣泛套用在海洋觀測、資料傳輸和處理、海洋狀況分析和預報方面。許多國家已陸續建立和完善了海洋服務系統,並建立了國際性海洋學中心、海洋資料中心及其他具有相應職能的服務機構。滿足各類海洋用戶要求的現代海洋服務已經基本形成。今後的海洋服務需要建立由海洋到大氣、由海面到海底...
2.7.2 “海王星”海底觀測網 2.7.3 水下滑翔機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基礎性海洋技術 第3章 水下聲學技術 3.1 水下聲學技術概況 3.1.1 水下聲學技術發展史 3.1.2 水下聲學技術的作用 3.1.3 水下聲學技術的研究對象 3.2 聲學基本概念 3.2.1 聲波 3.2.2 位移和振速 3.2.3 密度和...
國際海底研究與開發有利於保障我國戰略資源安全,同時能推進海底科學進步研發國際海底礦產和生物資源的探測、勘查、觀測、取樣和開採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突破礦區及其附近海域的環境監測與評價、資源評價和長期觀測所需關鍵技術,開展長期觀測和採礦系統等系統研發,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熱液硫化物礦區建立示範熱液硫化物工業性試開採...
中國數字測震台網由國家測震台網、區域測震台網、火山台網、流動測震台網及國家級和區域級台網中心組成,共建設105個國家級測震台、2個海底地震試驗觀測系統、2個小孔徑台陣、685個區域級測震台、33個火山測震台及2個前兆觀測台、1個國家級流動地震觀測系統和19套區域級流動地震觀測系統,以及1個國家台網...
2008.05開始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講師、副研究員 2006.07-2008.05: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博士後 研究興趣 3S(GIS\RS\GPS)技術研究與集成套用開發 海底觀測系統, 海洋大數據 海洋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科研項目 高解析度颱風風暴潮數值預報模型系統及人機互動作業系統研發,2018.01-2018.12,45 國家...
NOAA National Ocean Service NOAA 美國國家海洋服務 (NOS)美國國家海洋服務目的是保障國家海岸和海洋環境的健康與安全。作為NOAA的一部分,國家海洋服務為保證生命、財產和環境提供了產品和服務。Ocean Research Institute 海洋研究學會提供了關於海底構造,海洋研究計畫,以及可查詢的信息。還包括與地震信息的連結。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