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四九一台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四九一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雙橋路9號,是隸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大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功率最大、功能最全、覆蓋最廣的大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之一。

歷史,建築,

歷史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四九一台始建於1918年。段祺瑞政府希望藉助日本的勢力統一全中國,便在1918年2月21日,由中華民國海軍與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供海軍通信使用的電台,稱“民國海軍中央無線電台”,報紙又俗稱“中華民國大無線電台”。由於位於雙橋一帶,民間又俗稱“雙橋電台”。
1920年4月,該電台開始動工。1923年7月底,工程竣工。興建鐵塔6座、高200餘米,發射機樓一座,宿舍小樓7座。電台的設備均由日本製造。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將這座軍用無線電台改為中短波發射台,使該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宣傳陣地。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管了雙橋電台,並在1945年10月10日以“北平廣播電台”為呼號開始播音。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中共中央軍委三局、冀東軍區城工部派出代表正式接管這座“雙橋大無線電台”。1949年2月2日,面向北平廣播的北平新華廣播電台開始播音。1949年1季度(3月8日),雙橋電台恢復播音,“四九一”的名稱便因1949年1季度而來。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領導的陝北新華廣播電台遷入北平,命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於是面向北平廣播的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更名為北平人民廣播電台(1951年3月更名為“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雙橋電台被中共中央領導的北平新華廣播電台(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使用。1949年9月27日,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更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台”。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下達渡江作戰命令,當天即有中國人民解放軍30萬人渡過長江。4月22日,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播音員齊越向全世界廣播了該訊息。1949年4月23日,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的梅益奉中央命令,指示齊越在廣播中向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呼叫:“請南京廣播電台注意:明天早晨8點半以後,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用640千周向你們呼叫,請你們用9730千周和我們聯絡。”4月24日晨,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在梅益的主持下,由齊越向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通話。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電台首次同敵方通話。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的播音員蔡驤接到通話,齊越向其下達了行政業務指令,要求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等待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並要求中央廣播電台自即日起全部轉播北平新華廣播電台的節目。蔡驤等人照辦。至此,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停止播音。蔡驤及其同事在此次廣播通話後,保護了電台及設備,抵制了一批不明身份者提出的進入廣播室廣播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蔡驤參加革命隊伍,後來成為導演。蔡驤還多次和齊越見面,共同研究朗誦技巧,還曾共同灌制朗誦唱片。
1949年10月1日晨,北京新華廣播電台發出預告,決定全部轉播當日下午3點開始的開國大典實況。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電台首次覆蓋全中國的轉播,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播電台首次進行實況轉播。為給這次轉播起名,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廖承志委託北平新華廣播電台負責人梅益、溫濟澤考慮,梅益、溫濟澤最後商定將此次轉播稱作“實況轉播”。梅益、溫濟澤發明的“實況轉播”這個業務名詞從此一直沿用至今。通過四九一台,開國大典實況獲得轉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因保密需要,四九一台的台址外不掛牌匾。如今,四九一台的台號和位置早已不再對外保密。
四九一台是中國首個大功率發射台,首個對國際廣播電台,首個對台灣廣播電台,首個使用中國設計架設最高塔的電台。
四九一台占地面積大約100多畝,行政區面積大約2000平方米。1997年,該電台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四九一台現存原來的7座宿舍小樓中的5座,以及機房。宿舍小樓建築群屬於北歐鄉村別墅式風格,樓基採用花崗岩及紅色磚砌成,牆體為桔黃色,鑲有白色水泥的門窗框,樓頂為不規則多面坡式頂,覆紅色片瓦。7座小樓獨立在庭院的東、西、南、北,如今僅存5座。
一號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原為電台官員住舍。該樓位於庭院南端,樓門向北。一層有8間房屋,二層有4間房屋,木質樓梯,室內地面均鋪裝實木地板。室內還設有歐式鑄鐵壁爐。該樓基石為花崗岩,樓體桔黃色,樓頂為不規則多坡式頂,覆紅色片瓦。門窗框線用水泥砌成拱形和方形,均是白色。該樓平面呈丁字形,東西走向。該樓始建於1920年。
二號樓:建築面積230平方米,為住地官兵俱樂部舊址。該樓位於庭院南端。樓門向北。一層有3間房屋,如今室內已經改為電台展覽廳。順著木質樓梯可到二層,二層有5間房屋。室內地面均鋪裝實木地板。該樓基石為花崗岩,有的高2米。門窗框有圓形、拱形、長方形。
三號樓:建築面積167平方米,為民國海軍通訊基地的官舍舊址。該樓位於庭院西端。樓門向東。一層有7間房屋,二層有3間房屋,木質樓梯,室內地面均鋪裝實木地板。室內設有鑄鐵壁爐。該樓基石為花崗岩,樓體桔黃色,樓頂為不規則多坡式頂,覆紅色片瓦。該樓平面呈南北走向。
四號樓:建築面積759平方米,原為官兵和技術人員住舍。該樓位於庭院北端。一層東面7間房屋,西面7間房屋,中間為樓門洞,坐北朝南。二層東面6間房屋,西面6間房屋,中間3間房屋。木質樓梯,實木地板,設有歐式鑄鐵壁爐。該樓基石為紅磚砌成。樓頂為兩面坡式,覆紅色片瓦。該樓平面呈東西走向。
五號樓:建築面積409平方米,原為工程技術人員住舍。該樓位於庭院北端。樓門坐北朝南。分隔為三個門洞:東門洞內一層有4間房屋,二層有3間房屋;中門洞內一層有4間房屋,二層有3間房屋;西門洞內一層有4間房屋,二層有3間房屋。木質樓梯,實木地板,設有鑄鐵壁爐。該樓為複式結構。該樓基石為紅磚砌成。樓頂為兩面坡式。
六號樓、七號樓:已不存在。
機房:建築面積2767平方米。原為民國海軍通訊處。樓門向西。樓體南北走向,大約50米長。仿軍艦形狀。樓高6層,為塔式建築。樓內設有一座大約900平方米的大廳,現已成為教學大廳。室內發射設備均由日本製造。樓基為花崗岩,樓體為鋼石結構。樓體為桔黃色。門窗為長方形、拱形,用水泥砌成白色窗框。樓前有一座大型日本式噴淋圓形涼水池。如今該樓為廣播系統培訓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