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關注中等職業教育 (摘要)

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力資源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國家教育督導團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國家有關法規政策檔案,依據2005-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統計數據以及2009年面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部門、企業、中等職業學校師生以及家長的32萬份抽樣調查問卷和8省份實地調研,從戰略地位與政策落實、事業發展與社會貢獻、資源配置與經費保障、人才培養與改革創新四個方面,對全國各地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價。本報告旨在客觀評價全國各地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推動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責,引導社會關心和支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更好地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標和任務,促進中等職業教育提高質量,實現科學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教育督導報告:關注中等職業教育 (摘要)
  • 統計時間:2005-2009年
  • 調研時間:2009年
  • 實施:2010-2020年
戰略地位與政策落實,事業發展與社會貢獻,資源配置與經費保障,人才培養與改革創新,督導建議,

戰略地位與政策落實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明確了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的重要地位,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結合槳匙淋本地區實際,採取切實有力的政策舉措,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一)主要進展
1.著力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制度建設
黨和政府提出了新時期職業教育發展的新任務。2002年到2005年間,國務院三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榜臘愉,先後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重要檔案,指明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提出了重點發展的目標任務,並明確了各級政府統籌管理責任。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的要求,先後出台了本地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把中等職業教育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各地不斷加大職業教育政策法規建設力度。近年來,黑龍江、福建、上海、甘肅、天津、安徽、廣西、重慶等地重新修訂或出台了地方職業教育法規。2008年浙江省發布了《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寧波因此成為全國首個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專門立法的城市。2010年,又有山東、陝西、甘肅、廣西等地將制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列為工作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各地的積極努力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創新工作機制
各地積極統籌職業教育發展。“十一五”期間,按照國家提出的“要繼續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要求,各地區通過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了省、市(地)級人民政府的責任。天津作為教育部與地方政府聯合共建的第一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在政府辦學的基礎上,積極發揮行業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骨幹作用,先後組建了16個職教集團,使單一的職業教育體鑽故樂堡制機制逐步向多元化方向轉化;同時,成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舉辦地。河南、廣西、四川等地分別實施了“職業教育攻堅計畫”,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整合資源,推動了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基礎能力建譽詢炒船設。
各地不斷探索有效的職業教育發展推進機制。為解決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職責交叉重疊的問題,各地在工作機制上進行了探索,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建立了職業教育工作廳(局)際聯席會議制度;另據抽樣調查,有57%市(地)、縣已建立了職業教育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還有28%正著手建立這一制度。2006年,新疆成立了自治區職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作為省級統籌機構,加強巨觀指導;上海對技工學校與中專學校、職業高中實行歸口統一管理,有效整合了全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資源。
3.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力度,舉只提提高保障水平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實現翻番。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總經費達到1199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各級政府預算內中等職業教育撥款增幅更大,達到709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中等職業教育預算內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47.1%提高到59.1%,全國有13個省份該比例達65%以上。
國家還不斷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專項投入力度。2002年以來,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社部等中央部門累計投入職判巴業教育專項資金200多億元,重點支持了2356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68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以及近20萬人的中等職業學校骨幹專業教師培訓。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近300億元,專門用於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2009年國家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涉農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2010年又將免學費覆蓋範圍擴大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使400多萬學生直接受益。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落實尚不到位。國家提出的“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勞動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力度”、“對支付實習學生報酬的企業,給予相應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要求,在多數地區尚未得到有效落實。據抽樣調查,86.6%的中職學校反映政府對就業準入監管不嚴,65.6%的企業反映政府未落實對企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各地落實國家要求加大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政策執行不力。《職業教育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整碑龍應當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於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於30%”。目前,全國27個省份尚未制定中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標準。2009年部分省份省內所有市(地)“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均低於20%。

事業發展與社會貢獻

按照國家提出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要求,各地採取了加快中等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有效舉措,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主要進展
1.中職培養規模快速增長,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提前完成“十一五”時期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目標。2005年以來,各地按照國家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落實擴招政策,辦學規模快速擴大。200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總數達到810萬人,基本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目標,提前三年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的目標;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近2200萬人,比2005年增長近4成。從區域發展的情況看,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增長較快,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區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狀況。
“十一五”期間,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2875萬名畢業生,超過2500萬的預期目標。每年數十萬、上百萬畢業生數的增長,有效緩解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為提高全國勞動力整體素質和就業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經過各級政府和學校的努力,近4年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據實地調研,由於接受了比較系統的職業技能訓練,與未接受職業教育的同齡人相比,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更能夠適應工作崗位要求。
2.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各地積極調整專業設定和服務面向。近年來,為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定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各地根據人力資源需求和企業用人需要,積極調整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定,重點開發和建設了一批面向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新專業。教育部及時修訂和發布了新的專業目錄,對半數以上的專業進行了調整,並新增85個專業,大幅度充實涉農專業,更好地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需要。
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培訓。近年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年培訓規模均超過1.5億人次。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培訓註冊學生數達478萬人次,崗位證書培訓註冊學生數達537萬人次。據抽樣調查,60%以上的學校開展了面向企業職工在職培訓和面向轉崗、下崗人員的再就業技能培訓;50%左右的學校參與了各項為農服務計畫,承擔了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農村青年農業技術培訓任務。
3.拓展職教服務範圍,逐步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
努力踐行“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理念。按照教育部拓展中職教育與培訓服務面向的要求,各地中等職業學校加大了招收非應屆國中畢業生的力度。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中,往屆國中畢業生、未升學普通高中畢業生、回鄉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的比例已超過10%。適應經濟轉型的各項培訓不斷加強,2008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超過3500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超過5000萬人次,企業職工年培訓達到9100萬人次。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適應性仍不強。據抽樣調查,近半數的企業認為學校的專業技能培養與實際脫節,超過六成的企業認為學校實踐教學與學生實用技能培養亟待改進;農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製造、信息技術、醫藥衛生等專業的學生普遍反映,專業課程的針對性和適應性較弱。
面向農村的中等職業教育尚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據實地調研,還有不少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為農服務的能力依然比較弱,尚不適應培養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需要;也沒有涉及培養新型農民的項目,這不利於改變這些地區“三農”實用人才短缺的狀況。

資源配置與經費保障

各地政府認真落實《職業教育法》和國家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要求,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學校基礎能力和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為中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主要進展
1.生均經費水平明顯提高
各地努力落實以政府為主舉辦中等職業教育的責任,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生均經費保障水平明顯提高。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為4549元,比2005年增長88.7%。其中,東部地區的北京、遼寧、上海、浙江等省份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及其增長速度均高於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的吉林、內蒙古、陝西、新疆等省份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及其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提高,為中等職業教育連續擴招、規模大發展提供了教育質量的有效保障。
2.資源總量快速增長,基礎能力明顯增強
各級政府加大投入,通過實施專項工程等舉措,全國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總量快速增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基礎能力明顯增強。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實驗室實習場所面積達到2746.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377.4億元,計算機達到266.2萬台,分別比2005年增長37.8%、40.4%和55.2%。在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全國有12個省份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仍實現了增長。東部地區8個省份均有增長,其中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增幅超過60%;中西部地區的江西、湖南、安徽和寧夏4個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共享普通教育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農村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總量明顯擴大。據實地調查,有的地區以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為培訓基地,覆蓋周邊農戶;有的地區通過共享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現代信息資源,發揮遠程教育點的作用,積極服務三農。
3.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得到加強,以雙師型為主的專任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
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量增長較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量達到86.9萬人,比2005年增加11.9萬人。各地通過加大從企業和社會招聘力度、校企合作培養、出台新教師上崗前必須到企業培訓的制度等措施,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面向社會和企事業單位聘請具有實踐指導能力的兼職教師10萬人,比2005年增加1.8萬人,增幅大於專任教師增長;雙師型教師達到13萬人,比2005年增長78.9%,占專任教師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各地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天津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設立了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立了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設立500萬元專款,每年推選100名青年骨幹教師攻讀專業碩士,培養400名骨幹教師,40名高水平、高技能“雙師型”專業帶頭人;目前全市“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已超過40%。湖北在用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資金1000多萬元的基礎上,本省又投入900萬元,用於培養培訓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骨幹教師,每年培訓1200人。河南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畫,並由編制部門牽頭頒布了《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試行)》,注重教師隊伍建設。上海由政府牽頭、依託行業開發了中等職業專業教學標準,組織所有相關專業和文化基礎學科的專任教師開展新課程的全員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跟不上規模發展需要,學校辦學條件達標率普遍較低,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尤為薄弱。按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試行)》的相關規定,在2009年全國1.4萬多所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中,各項辦學條件全部達到標準要求的僅有148所;70%以上的學校,專業課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等指標不達標。2009年,全國有19個省份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的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與2005年相比出現下降,其中3個省份2005-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連續4年下降。另據抽樣調查,近四成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認為本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不能滿足教學計畫要求。實地調研也顯示,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老化嚴重,實訓基地建設極為薄弱,特別是專業實驗實訓設備缺乏,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仍然非常薄弱。
教師數量仍嚴重短缺。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為25.3:1。按20:1的教師配備標準,全國專任教師缺口高達20餘萬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仍面臨困難。據抽樣調查,59.6%的教師表示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時間達不到國家規定每兩年兩個月的要求;76.2%的教育局長表示,本地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主要問題是到企業實踐的機會少。

人才培養與改革創新

各地認真落實國家提出的“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體現職業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穩步推進。
(一)主要進展
1.注重以德育人,學生道德素養明顯提高
圍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按照2009年中央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的要求,各地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強化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據調查,有近七成的市(地)、縣教育部門出台了落實六部委意見的實施辦法,八成以上的地方教育部門表示“當地已把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作為考核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加以落實”。
各地通過多種形式的德育工作,特別是結合實訓實習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和針對中職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徑和方法,使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較大提高。據實地調研,企業普遍反映其職業意識明顯強於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同齡人。據抽樣調查,六成左右的家長反映,經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行為習慣有所改善,更有禮貌和誠實守信;七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學校教育使其養成了良好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多種形式辦學,校企合作取得新進展
各地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訂單式培養、校企資源共享、合作開發專業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形式,加強了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溝通與合作。據抽樣調查,56.7%的企業參與了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61.0%的企業承擔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
根據國家關於推動資源整合與集團化辦學的要求,各地在政府的支持和參與下,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相關行業企業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促進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共享職教資源,實行校舍設施設備、師資和經費的統籌使用,探索學生培養、職工培訓和技能鑑定一體化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
3.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見成效
各地從實際出發,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實踐能力,以頂崗實習為關鍵環節,強化頂崗實習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強化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強化配套政策與保障措施的落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據抽樣調查,近七成教師和近八成學生認為頂崗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六成左右的學生稱頂崗實習期間企業能按月足額支付實習補助,並有專門實習指導教師較好解答實習中的疑難問題,使自己提高了實踐技能。
(二)主要問題
行業企業參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專業設定和課程建設仍不充分,校企雙方的責權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據抽樣調查,僅有17.5%的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實訓教材;僅有16.8%的市(地)、縣教育局長表示本地區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定審批中,制定並實施了企業參與的制度;有61.6%的企業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相關評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有67.4%的企業希望政府出台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參與主體權責的政策檔案,推動組建職教集團。
專業技能課程設定尚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實習實訓教學環節仍然薄弱。據實地調研,一些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技能課程學時比重尚未達到總學時三分之二的要求;用於實訓的經費短缺,實訓設備及耗材投入不足。據抽樣調查,53.3%的學生反映實訓課程比重小,實習實訓設施設備不能滿足技能提高要求;63%的企業要求學校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用性技能的培養,改變學生在校所學技能與企業實際脫節的問題。

督導建議

依據本次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基本情況的分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把中等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職業教育投入體制,增強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辦學機制,加快面向農村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今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是進一步強化省、市(地)級政府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責任,落實中等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各級政府要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放在實現國家戰略、促進地區發展、體現惠民利民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制定省域內中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撥款標準;切實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促使中等職業教育在規模、專業設定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相適應;建立向農村職業教育傾斜的政策機制,設計為農服務的專門項目,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切實改變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的局面。
二是著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努力探索建立多種途徑的校企合作機制,制定並落實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和優惠政策,調動行業、企業深入參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三是建立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培養和發展制度,切實解決專任教師數量短缺的問題,努力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及指導能力。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對中等職業學校從行業企業引進教師予以支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的制度,加強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制度。
四是積極營造更加有利於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和社會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聯手落實就業準入制度,創新宣傳途徑與舉措,弘揚“行行出狀元”的社會風尚,切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引導社會輿論,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營造好的制度與社會環境,切實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
3.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經費投入實現翻番。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總經費達到1199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各級政府預算內中等職業教育撥款增幅更大,達到709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中等職業教育預算內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47.1%提高到59.1%,全國有13個省份該比例達65%以上。
國家還不斷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專項投入力度。2002年以來,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社部等中央部門累計投入職業教育專項資金200多億元,重點支持了2356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68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設,以及近20萬人的中等職業學校骨幹專業教師培訓。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近300億元,專門用於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2009年國家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涉農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2010年又將免學費覆蓋範圍擴大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使400多萬學生直接受益。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落實尚不到位。國家提出的“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勞動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門要加大對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力度”、“對支付實習學生報酬的企業,給予相應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要求,在多數地區尚未得到有效落實。據抽樣調查,86.6%的中職學校反映政府對就業準入監管不嚴,65.6%的企業反映政府未落實對企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各地落實國家要求加大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政策執行不力。《職業教育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從2006年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區不低於20%,已經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不低於30%”。目前,全國27個省份尚未制定中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撥款標準。2009年部分省份省內所有市(地)“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均低於20%。

事業發展與社會貢獻

按照國家提出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要求,各地採取了加快中等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有效舉措,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主要進展
1.中職培養規模快速增長,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提前完成“十一五”時期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目標。2005年以來,各地按照國家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落實擴招政策,辦學規模快速擴大。2007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總數達到810萬人,基本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目標,提前三年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的目標;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到近2200萬人,比2005年增長近4成。從區域發展的情況看,中西部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增長較快,有效改善了中西部地區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狀況。
“十一五”期間,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2875萬名畢業生,超過2500萬的預期目標。每年數十萬、上百萬畢業生數的增長,有效緩解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為提高全國勞動力整體素質和就業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經過各級政府和學校的努力,近4年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據實地調研,由於接受了比較系統的職業技能訓練,與未接受職業教育的同齡人相比,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更能夠適應工作崗位要求。
2.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各地積極調整專業設定和服務面向。近年來,為促進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定對接職業崗位需求,各地根據人力資源需求和企業用人需要,積極調整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定,重點開發和建設了一批面向現代農牧業、先進制造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新專業。教育部及時修訂和發布了新的專業目錄,對半數以上的專業進行了調整,並新增85個專業,大幅度充實涉農專業,更好地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需要。
中等職業學校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培訓。近年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年培訓規模均超過1.5億人次。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培訓註冊學生數達478萬人次,崗位證書培訓註冊學生數達537萬人次。據抽樣調查,60%以上的學校開展了面向企業職工在職培訓和面向轉崗、下崗人員的再就業技能培訓;50%左右的學校參與了各項為農服務計畫,承擔了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農村青年農業技術培訓任務。
3.拓展職教服務範圍,逐步成為面向人人的教育
努力踐行“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理念。按照教育部拓展中職教育與培訓服務面向的要求,各地中等職業學校加大了招收非應屆國中畢業生的力度。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中,往屆國中畢業生、未升學普通高中畢業生、回鄉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的比例已超過10%。適應經濟轉型的各項培訓不斷加強,2008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超過3500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超過5000萬人次,企業職工年培訓達到9100萬人次。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適應性仍不強。據抽樣調查,近半數的企業認為學校的專業技能培養與實際脫節,超過六成的企業認為學校實踐教學與學生實用技能培養亟待改進;農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製造、信息技術、醫藥衛生等專業的學生普遍反映,專業課程的針對性和適應性較弱。
面向農村的中等職業教育尚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據實地調研,還有不少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為農服務的能力依然比較弱,尚不適應培養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需要;也沒有涉及培養新型農民的項目,這不利於改變這些地區“三農”實用人才短缺的狀況。

資源配置與經費保障

各地政府認真落實《職業教育法》和國家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要求,採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機制,學校基礎能力和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為中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主要進展
1.生均經費水平明顯提高
各地努力落實以政府為主舉辦中等職業教育的責任,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生均經費保障水平明顯提高。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為4549元,比2005年增長88.7%。其中,東部地區的北京、遼寧、上海、浙江等省份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及其增長速度均高於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的吉林、內蒙古、陝西、新疆等省份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及其增長速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提高,為中等職業教育連續擴招、規模大發展提供了教育質量的有效保障。
2.資源總量快速增長,基礎能力明顯增強
各級政府加大投入,通過實施專項工程等舉措,全國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總量快速增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基礎能力明顯增強。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實驗室實習場所面積達到2746.8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到377.4億元,計算機達到266.2萬台,分別比2005年增長37.8%、40.4%和55.2%。在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全國有12個省份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仍實現了增長。東部地區8個省份均有增長,其中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增幅超過60%;中西部地區的江西、湖南、安徽和寧夏4個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共享普通教育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農村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總量明顯擴大。據實地調查,有的地區以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為培訓基地,覆蓋周邊農戶;有的地區通過共享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現代信息資源,發揮遠程教育點的作用,積極服務三農。
3.教師實踐指導能力得到加強,以雙師型為主的專任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
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量增長較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量達到86.9萬人,比2005年增加11.9萬人。各地通過加大從企業和社會招聘力度、校企合作培養、出台新教師上崗前必須到企業培訓的制度等措施,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面向社會和企事業單位聘請具有實踐指導能力的兼職教師10萬人,比2005年增加1.8萬人,增幅大於專任教師增長;雙師型教師達到13萬人,比2005年增長78.9%,占專任教師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各地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天津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設立了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立了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設立500萬元專款,每年推選100名青年骨幹教師攻讀專業碩士,培養400名骨幹教師,40名高水平、高技能“雙師型”專業帶頭人;目前全市“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已超過40%。湖北在用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資金1000多萬元的基礎上,本省又投入900萬元,用於培養培訓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骨幹教師,每年培訓1200人。河南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和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畫,並由編制部門牽頭頒布了《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試行)》,注重教師隊伍建設。上海由政府牽頭、依託行業開發了中等職業專業教學標準,組織所有相關專業和文化基礎學科的專任教師開展新課程的全員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主要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跟不上規模發展需要,學校辦學條件達標率普遍較低,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尤為薄弱。按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標準(試行)》的相關規定,在2009年全國1.4萬多所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中,各項辦學條件全部達到標準要求的僅有148所;70%以上的學校,專業課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等指標不達標。2009年,全國有19個省份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的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與2005年相比出現下降,其中3個省份2005-2009年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連續4年下降。另據抽樣調查,近四成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認為本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不能滿足教學計畫要求。實地調研也顯示,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老化嚴重,實訓基地建設極為薄弱,特別是專業實驗實訓設備缺乏,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仍然非常薄弱。
教師數量仍嚴重短缺。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為25.3:1。按20:1的教師配備標準,全國專任教師缺口高達20餘萬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仍面臨困難。據抽樣調查,59.6%的教師表示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時間達不到國家規定每兩年兩個月的要求;76.2%的教育局長表示,本地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主要問題是到企業實踐的機會少。

人才培養與改革創新

各地認真落實國家提出的“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體現職業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穩步推進。
(一)主要進展
1.注重以德育人,學生道德素養明顯提高
圍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按照2009年中央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的要求,各地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強化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據調查,有近七成的市(地)、縣教育部門出台了落實六部委意見的實施辦法,八成以上的地方教育部門表示“當地已把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作為考核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加以落實”。
各地通過多種形式的德育工作,特別是結合實訓實習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和針對中職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徑和方法,使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得到較大提高。據實地調研,企業普遍反映其職業意識明顯強於未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同齡人。據抽樣調查,六成左右的家長反映,經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行為習慣有所改善,更有禮貌和誠實守信;七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學校教育使其養成了良好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多種形式辦學,校企合作取得新進展
各地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訂單式培養、校企資源共享、合作開發專業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形式,加強了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溝通與合作。據抽樣調查,56.7%的企業參與了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建設,61.0%的企業承擔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
根據國家關於推動資源整合與集團化辦學的要求,各地在政府的支持和參與下,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相關行業企業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促進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共享職教資源,實行校舍設施設備、師資和經費的統籌使用,探索學生培養、職工培訓和技能鑑定一體化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
3.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見成效
各地從實際出發,圍繞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實踐能力,以頂崗實習為關鍵環節,強化頂崗實習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強化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強化配套政策與保障措施的落實,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據抽樣調查,近七成教師和近八成學生認為頂崗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六成左右的學生稱頂崗實習期間企業能按月足額支付實習補助,並有專門實習指導教師較好解答實習中的疑難問題,使自己提高了實踐技能。
(二)主要問題
行業企業參與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專業設定和課程建設仍不充分,校企雙方的責權利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據抽樣調查,僅有17.5%的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實訓教材;僅有16.8%的市(地)、縣教育局長表示本地區在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定審批中,制定並實施了企業參與的制度;有61.6%的企業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相關評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有67.4%的企業希望政府出台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各參與主體權責的政策檔案,推動組建職教集團。
專業技能課程設定尚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實習實訓教學環節仍然薄弱。據實地調研,一些省份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技能課程學時比重尚未達到總學時三分之二的要求;用於實訓的經費短缺,實訓設備及耗材投入不足。據抽樣調查,53.3%的學生反映實訓課程比重小,實習實訓設施設備不能滿足技能提高要求;63%的企業要求學校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用性技能的培養,改變學生在校所學技能與企業實際脫節的問題。

督導建議

依據本次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基本情況的分析,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把中等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健全中等職業教育投入體制,增強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社會支持的辦學機制,加快面向農村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是今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是進一步強化省、市(地)級政府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責任,落實中等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各級政府要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放在實現國家戰略、促進地區發展、體現惠民利民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制定省域內中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經費撥款標準;切實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促使中等職業教育在規模、專業設定上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相適應;建立向農村職業教育傾斜的政策機制,設計為農服務的專門項目,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升中等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切實改變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的局面。
二是著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努力探索建立多種途徑的校企合作機制,制定並落實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和優惠政策,調動行業、企業深入參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三是建立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培養和發展制度,切實解決專任教師數量短缺的問題,努力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及指導能力。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對中等職業學校從行業企業引進教師予以支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中等職業學校擔任兼職教師的制度,加強專兼職相結合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完善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制度。
四是積極營造更加有利於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制度和社會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聯手落實就業準入制度,創新宣傳途徑與舉措,弘揚“行行出狀元”的社會風尚,切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引導社會輿論,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營造好的制度與社會環境,切實增強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