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是為貫徹執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印發的通知。由國務院於2016年10月17日印發並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 發布機構: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16年10月17日
- 實施日期:2016年10月17日
政策全文,內容解讀,
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國發〔2016〕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0月17日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特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認清形勢 準確把握髮展新特徵
一、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帶領廣大農民民眾凝心聚力、奮發進取,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台階。糧食連年增產,產量連續三年超過12000億斤。肉蛋奶、水產品等“菜籃子”產品豐產豐收、供應充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現代農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物質技術裝備達到新水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2%、56%和63%,良種覆蓋率超過96%,現代設施裝備、先進科學技術支撐農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呈現新局面。以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產權制度、支持保護制度為重點的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明顯上升。產業格局呈現新變化。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2∶1,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蓬勃興起,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農民收入實現新跨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22元,增幅連續六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73∶1。典型探索取得新突破。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大型墾區的部分縣市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已成為引領全國農業現代化的先行區。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時期。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挑戰加大
“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後,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確保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農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持續攀升,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部分農產品進口逐年增多,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更加突出。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動力轉換的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的問題日益凸顯。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較為有限,依靠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收窄,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保如期實現農村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三、農業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不斷積蓄。發展共識更加凝聚。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為開創工作新局面匯聚強大推動力。外部拉動更加強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加快建立,為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提供強勁拉動力。轉型基礎更加堅實。農業基礎設施加快改善,農產品供給充裕,農民發展規模經營主動性不斷增強,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不竭源動力。市場空間更加廣闊。人口數量繼續增長,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農產品和農業多種功能需求潛力巨大,為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創新驅動更加有力。農村改革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主體、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湧現,為農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驅動力。
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仍處於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加快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最佳化,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
第二章 更新理念 科學謀劃發展新思路
一、戰略要求
——發展定位。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是基礎,不能拖後腿。
——發展主線。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戰略重點。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突出抓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重點,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三、基本原則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以維護農民權益與增進農民福祉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激發廣大農民民眾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讓農民成為農業現代化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堅持優產能調結構協調兼顧。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加注重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數量平衡、結構合理、品質優良的有效供給。
——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同推進。妥善處理好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與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的關係,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推進清潔化生產,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雙輪驅動。把體制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作為兩大動力源,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注重物質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市場政府兩手發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巨觀調控、支持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作用,建立主體活力迸發、管理順暢高效、制度保障完備的現代管理機制。
——堅持國內國際統籌布局。順應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大趨勢,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形成進出有序、優勢互補的農業對外合作局面,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機統一。
——堅持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相輔相成。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向城鎮轉移,積極發展小城鎮,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台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專欄1“十三五”農業現代化主要指標 | |||||
類別 | 指 標 | 2015年 基期值 | 2020年 目標值 | 年均增速 〔累計〕 | 指標屬性 |
糧食供給保障 | 糧食(穀物)綜合生產能力(億噸) | 5 | 5.5 | 〔0.5〕 | 約束性 |
小麥稻穀自給率(%) | 100 | 100 | - | 約束性 | |
農業結構 | 玉米種植面積(億畝) | 5.7 | 5 | 〔-0.7〕 | 預期性 |
大豆種植面積(億畝) | 0.98 | 1.4 | 〔0.42〕 | 預期性 | |
棉花種植面積(萬畝) | 5698 | 5000 | 〔-698〕 | 預期性 | |
油料種植面積(億畝) | 2.1 | 2 | 〔-0.1〕 | 預期性 | |
糖料種植面積(萬畝) | 2610 | 2400 | 〔-210〕 | 預期性 | |
肉類產量(萬噸) | 8625 | 9000 | 0.85% | 預期性 | |
奶類產量(萬噸) | 3870 | 4100 | 1.16% | 預期性 | |
水產品產量(萬噸) | 6699 | 6600 | -0.3% | 預期性 | |
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 28 | >30 | 〔>2〕 | 預期性 | |
漁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 | 10 | >10 | - | 預期性 | |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 | 2.2 | 2.4 | 〔0.2〕 | 預期性 | |
質量效益 | 農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3 | >4.7 | >9.4% | 預期性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 - | - | >6.5 | 預期性 | |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 97 | >97 | - | 預期性 | |
可持續發展 | 耕地保有量(億畝) | 18.65 | 18.65 | - | 約束性 |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 | 54 | 56 | 〔2〕 | 約束性 |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 | 0.532 | >0.55 | 〔>0.018〕 | 預期性 | |
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 | 35.2 | 40 | 〔4.8〕 | 約束性 | |
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 | 36.6 | 40 | 〔3.4〕 | 約束性 | |
農膜回收率(%) | 60 | 80 | 〔20〕 | 約束性 | |
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 | 60 | 75 | 〔15〕 | 約束性 | |
技術裝備 | 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億畝) | 9.88 | >10 | 〔>0.12〕 | 預期性 |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56 | 60 | 〔4〕 | 預期性 | |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63 | 70 | 〔7〕 | 預期性 | |
規模經營 | 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 | 30 | 40 | 〔10〕 | 預期性 |
畜禽養殖規模化率(%) | 54 | 65 | 〔11〕 | 預期性 | |
水產健康養殖示範面積比重(%) | 45 | 65 | 〔20〕 | 預期性 | |
支持保護 | 全國公共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總額(億元) | 17380 | >17380 | - | 預期性 |
農業保險深度(%) | 0.62 | 0.9 | 〔0.28〕 | 預期性 | |
備註:1.小麥稻穀自給率是指小麥稻穀國內生產能力滿足需求的程度。 2.農業保險深度是指農業保費收入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值。 |
第三章 創新強農 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第一動力,必須著力推進供給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
一、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一)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堅持有保有壓,推進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穩定冬小麥面積,擴大專用小麥面積,鞏固北方粳稻和南方雙季稻生產能力。減少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太行山沿線區、西南石漠化區籽粒玉米面積,推進糧改飼。恢復和增加大豆面積,發展高蛋白食用大豆,保持東北優勢區油用大豆生產能力,擴大糧豆輪作範圍。在棉花、油料、糖料、蠶桑優勢產區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動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穩定大中城市郊區蔬菜保有面積,確保一定的自給率。在海南、廣東、雲南、廣西等地建設國家南菜北運生產基地。(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商務部等部門參與)
(二)提高畜牧業發展質量。統籌考慮種養規模和資源環境承載力,推進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在畜牧業主產省(區)率先實現現代化。保持生豬生產穩定、豬肉基本自給,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加快發展草食畜牧業,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提高國產乳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發展安全高效環保飼料產品,加快建設現代飼料工業體系。(農業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參與)
(三)推進漁業轉型升級。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統籌布局漁業發展空間,合理確定湖泊和水庫等公共水域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鹼地養殖。大力發展水產健康養殖,加強養殖池塘改造。降低捕撈強度,減少捕撈產量,加大減船轉產力度,進一步清理絕戶網等違規漁具和“三無”(無捕撈許可證、無船舶登記證書、無船舶檢驗證書)漁船。加快漁政漁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國漁政執法監管指揮調度平台。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完善遠洋捕撈加工、流通、補給等產業鏈,建設海外漁業綜合服務基地。(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參與)
(四)壯大特色農林產品生產。開展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推廣名優品種和適用技術,建設一批原產地保護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實施木本糧油建設工程和林業特色產業工程,發展林下經濟。(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一)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將15.46億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地到戶、上圖入庫,實施最嚴格的特殊保護。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上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先將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稻穀小麥田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對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劃定生產保護區,明確保有規模,加大建設力度,實行重點保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牽頭,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監管考核和上圖入庫。統籌各類農田建設資金,做好項目銜接配套,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合力。創新投融資方式,通過委託代建、先建後補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加大高標準農田投入,引導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人民銀行、中國氣象局、銀監會等部門參與)
三、提高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一)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激發創新活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達到開發中國家領先水平。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實施一批重點科技計畫,儘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技術及裝備。強化技術集成創新,深入開展糧棉油糖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和整建制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加強沙化草原治理、鹽鹼地改造等技術模式攻關。改善農業重點學科實驗室、科學實驗站(場)研究條件,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生物安全監管,促進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科技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質檢總局、中科院等部門參與)
(二)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加強雜種優勢利用、分子設計育種、高效制繁種等關鍵技術研發,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完善良種繁育基地設施條件,健全園藝作物良種苗木繁育體系,推進主要農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建設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推進聯合育種和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加快本品種選育和新品種培育,推動主要畜禽品種國產化。提升現代漁業種業創新能力,建設一批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庫、種質資源場、育種創新基地、品種性能測試中心。加強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護與評價利用。深入推進種業領域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農業部、科技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中科院等部門參與)
(三)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能力。健全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完善科技推廣人員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構建以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院校為支撐、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探索建立集農技推廣、信用評價、保險推廣、行銷於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服務組織。加強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套用。建設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科技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銀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參與)
(四)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升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提高水稻機械栽插、玉米馬鈴薯甘蔗機械收穫水平,儘快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丘陵山區機械化制約瓶頸。推進農機深耕深松作業,力爭糧食主產區年度深耕深松整地面積達到30%左右。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漁業機械化,提升設施農業、病蟲防治裝備水平,發展農用航空。(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五)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加強物聯網、智慧型裝備的推廣套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提升農民手機套用技能,力爭到2020年農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套用比例達到17%、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2%、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達到80%。建設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定期發布重要農產品供需信息,基本建成集數據監測、分析、發布和服務於一體的國家數據云平台。加強農業遙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重要農業資源台賬制度。健全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林業局、中科院、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參與)
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一)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18年底基本完成。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中央農辦、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參與)
(二)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尊重農民意願和保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村集體統籌協調作用,引導農戶依法自願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戶通過互換承包地、聯耕聯種等多種方式,實現打掉田埂、連片耕種,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支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託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典型經驗總結和推廣。加快建立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擴大新型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規模,建立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信息直報制度。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和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範圍,推進代耕代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的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農業部牽頭,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國家統計局、銀監會、保監會、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參與)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加強經驗總結,適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範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中央農辦、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參與)
(四)打造農業創新發展試驗示範平台。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引領作用,率先實現基礎設施完備化、技術套用集成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生產方式綠色化、支持保護系統化。推動農村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探索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修復保護、突出問題治理、循環農業發展等模式。發揮農墾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排頭兵作用和國有農業經濟中的骨幹作用,加快實施農墾國際大糧商戰略,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推動農墾聯合聯盟聯營。深化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重慶市和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專欄2創新強農重大工程 |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優先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開展農田灌排設施、機耕道路、農田林網、輸配電設施、農機具存放設施和土壤改良等田間工程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完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及續建配套、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因地制宜實施田間渠系、“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設國家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路,建立耕地質量大數據平台。(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參與) (二)現代種業建設工程。 完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一批國家種質資源庫(圃)。建設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10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改善育種科研、種子生產、種業監管等基礎設施條件,建成一批品種測試站、種畜禽及水產良種場。加強種子質量檢測、進境種苗和種用動物檢疫能力建設。(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質檢總局等部門參與) (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工程。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建設,改善200個農業重點實驗室創新條件,提升20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站基礎設施水平,建設200個現代化科學實驗基地。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創建5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和改造升級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培育1萬家左右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農業部、科技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四)智慧農業引領工程。 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建成10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省、100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區、1000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基地。建設村級益農信息社,到2020年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建設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改造升級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建設基於衛星遙感、航空無人機、田間觀測一體化的農業遙感套用與研究中心。(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五)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工程。 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水產養殖場和屠宰場標準化改造,改善養殖和屠宰加工條件,完善糞污處理等設施,推進循環利用。建設300個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示範縣,促進種養業綠色發展。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為重點,建設大型沼氣工程、生物質燃氣提純利用及有機肥加工設施,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
第四章 協調惠農 著力促進農業均衡發展
協調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必須樹立全面統籌的系統觀,著力推進產業融合、區域統籌、主體協同,加快形成內部協調、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農業產業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躍升。
一、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協同推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業發展。統籌布局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初加工、精深加工發展及副產品綜合利用,擴大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區域和品種範圍,加快完善糧食、“菜籃子”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產後商品化處理設施。鼓勵玉米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轉移,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提升主食產業化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副產物循環、全值、梯次利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在優勢產區建設一批國家級、區域級產地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推動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實施農產品產區預冷工程,建設農產品產地運輸通道、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打造農產品行銷公共服務平台,推廣農社、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支持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推進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路和設施為農服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農業部牽頭,財政部、交通運輸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局、國家郵政局、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參與)
(三)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各類電子商務平台,健全標準體系和冷鏈物流體系,到“十三五”末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穩步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積極發展定製農業、會展農業等新型業態。(農業部、商務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參與)
(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依託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休閒農業。採取補助、貼息、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原則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重點村改善道路、寬頻、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條件,建設魅力村莊和森林景區。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強化歷史文化名村(鎮)、傳統村落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傳承鄉土文化。(農業部、國家旅遊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文化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參與)
(五)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以產品為依託,發展訂單農業和產業鏈金融,開展共同行銷,強化對農戶的技術培訓、貸款擔保等服務。以產業為依託,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推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配套服務組織集群集聚。以產權為依託,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增加農民收入。以產城融合為依託,引導二三產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牽頭,中央農辦、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參與)
二、促進區域農業統籌發展
(一)最佳化發展區。對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的區域,提升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壯大區域特色產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東北區。合理控制地下水開發利用強度較大的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規模,適當減少高緯度區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食用大豆生產。適度擴大生豬、奶牛、肉牛生產規模。提高糧油、畜禽產品深加工能力,加快推進黑龍江等墾區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奶源基地建設。
華北區。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小麥種植,加強果蔬、小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穩定生豬、奶牛、肉牛肉羊養殖規模,發展淨水漁業。推動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
長江中下游區。穩步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鞏固長江流域“雙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生產,發展高效園藝產業。調減重金屬污染區水稻種植面積。控制水網密集區生豬、奶牛養殖規模,適度開發草山草坡資源發展草食畜牧業,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生產。
華南區。穩定水稻面積,擴大南菜北運基地和熱帶作物產業規模。鞏固海南、廣東天然橡膠生產能力,穩定廣西糖料蔗產能,加強海南南繁基地建設。穩步發展大宗畜產品,加快發展現代水產養殖。
(二)適度發展區。對農業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的區域,重點加快調整農業結構,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業規模,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西北區。調減小麥種植面積,增加馬鈴薯、飼用玉米、牧草、小雜糧種植。擴大甘肅玉米良種繁育基地規模,穩定新疆優質棉花種植面積,穩步發展設施蔬菜和特色園藝。發展適度規模草食畜牧業,推進冷水魚類資源開發利用。
北方農牧交錯區。推進農林複合、農牧結合、農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深度融合,發展糧草兼顧型農業和草食畜牧業。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擴大青貯玉米和優質牧草生產規模,發展奶牛和肉牛肉羊養殖。
西南區。穩定水稻面積,擴大馬鈴薯種植,大力發展特色園藝產業,鞏固雲南天然橡膠和糖料蔗生產能力。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和水產資源,發展生態畜牧業和特色漁業。
(三)保護髮展區。對生態脆弱的區域,重點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明確禁止類產業,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參與)
青藏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草原保護建設。穩定青稞、馬鈴薯、油菜發展規模,推行禁牧休牧輪牧和舍飼半舍飼,發展氂牛、藏系綿羊、絨山羊等特色畜牧業。
海洋漁業區。控制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空間。擴大海洋牧場立體養殖、深水網箱養殖規模,建設海洋漁業優勢產業帶。
三、推動經營主體協調發展
(一)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和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力度,到“十三五”末,實現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一遍。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鼓勵農民採取“半農半讀”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職業教育。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扶持相銜接配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提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育培訓能力。(農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中央組織部、教育部、財政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參與)
(二)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能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升農民合作社規範化水平,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落實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政策。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帶動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開拓市場。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監管和風險防範,強化土地流轉、訂單等契約履約監督。(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商總局、供銷合作總社等部門參與)
(三)促進農村人才創業就業。建立創業就業服務平台,強化信息發布、技能培訓、創業指導等服務。加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農民創業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專項資金要按規定對農民工和大學生返鄉創業予以支持。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畫,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參與)
專欄3協調惠農重大工程 |
(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工程。 開展“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打造一批農村產業融合領軍企業,培育一批產業融合先導區。改善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設施條件,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及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打造150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創建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產業化示範基地、社會化服務示範組織。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畫。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實施現代青年農場經營者、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參與) |
第五章 綠色興農 著力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綠色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補齊生態建設和質量安全短板,實現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
一、推進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
(一)嚴格保護耕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嚴控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設項目國家統籌補充耕地辦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力爭到“十三五”末全國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別)以上。(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部門參與)
(二)節約高效用水。在西北、華北等地區推廣耐旱品種和節水保墒技術,限制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在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水資源開發過度區等重點地區加快實施田間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等設施。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增強農民節水意識。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加大雲水資源開發利用力度。(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參與)
(三)加強林業和濕地資源保護。嚴格執行林地、濕地保護制度,深入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搞好天然林保護,確保“十三五”末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達到165億立方米。開展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繼續推進退耕還林、退耕還濕,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國家林業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參與)
(四)修復草原生態。加快基本草原劃定和草原確權承包工作,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繼續推進退牧還草、退耕還草、草原防災減災和鼠蟲草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建設人工草場和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擴大舍飼圈養規模。合理利用南方草地資源,保護南方高山草甸生態。(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等部門參與)
(五)強化漁業資源養護。建立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恢復性保護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嚴格保護中華鱘、長江江豚、中華白海豚等水生珍稀瀕危物種。促進漁業資源永續利用,擴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規模,建設人工魚礁、海洋牧場。建立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加強漁業資源調查,健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實施漁業生態補償。(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參與)
(六)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完善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和保存體系,開展瀕危動植物物種專項救護,遏制生物多樣性減退速度。強化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喪失防控。(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質檢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等部門參與)
二、強化農業環境保護
(一)略(農業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二)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三)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參與)
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略(農業部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參與)
(二)略(農業部、質檢總局牽頭,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參與)
(三)略(農業部牽頭,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參與)
(四)略(農業部、質檢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海關總署、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參與)
(五)略(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專欄4綠色興農重大工程 |
(一)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1.水土資源保護。加強重點區域耕地保護,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示範區、西北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南方酸性水稻土污染綜合治理示範區。發展節水農業,加快實施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排等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農業部、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2.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新一輪退耕退牧還林還草工程。穩定擴大退牧還草範圍,合理布局草原圍欄和退化草原補播改良,開展毒害草、黑土灘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加強長江中上游、黃河沿線及貴州草海等自然濕地保護,綜合治理功能降低、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濕地。在糧食主產區營造農田防護林網,提升防護林體系綜合功能。(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牽頭,科技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3.水生珍稀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建設中華鱘產卵場、救護中心、保種中心,江豚遷地保護區,以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繁育中心、遺傳基因庫,建設一批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等部門參與) 4.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示範。在種養密集區域,創建一批示範縣,完善畜禽糞污和秸稈綜合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農田殘膜回收再利用設施,探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二)農業生產安全保障工程。 改善動物疫病控制淨化設施,強化外來動植物疫病蟲害和有害生物查驗截獲、檢測鑑定、除害處理、監測防控體系建設。建設草原生物災害監測點、草原火災監測點和草原固定監測點,完善區域性草原生物災害防治站、防火站和雪災防災設施,加強草原火險預報預警。完善區域性漁船避災設施,建設一批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二級漁港、避風錨地及內陸漁港。建設區域農機安全應急救援中心,提高快速救援、維修和作業實時監測能力。建設森林防火大型裝備隊伍、風力滅火機械化隊伍、以水滅火機械化隊伍。(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牽頭,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 強化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省級監管指揮調度中心和縣級追溯點。提升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改善監管條件。建設50家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50家主產區實驗站。(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
第六章 開放助農著 力擴大農業對外合作
開放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雙向開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著力加強農業對外合作,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農業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
一、最佳化農業對外合作布局
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牽頭,外交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專欄5農業對外合作重點領域 |
糧食產業:示範生產基地以及糧食倉儲、加工物流。 經濟作物產業:大豆、天然橡膠、糖料、棕櫚油、棉花、劍麻和繭絲綢生產、加工物流。 畜牧產業:畜禽養殖、加工物流。 漁業產業:遠洋捕撈、水產養殖以及漁業碼頭、加工廠、冷庫等遠洋漁業配套服務。 農產品倉儲物流業:農產品港口碼頭、倉儲和物流。 農機裝備產業:先進適用農機設備生產、維修、保養以及大型農機裝備研發。 農資產業:種子、農藥、化肥、飼料、獸藥。 森林產業: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木材加工。 |
二、提升農業對外合作水平
(一)略(農業部牽頭,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其他各成員單位參與)
(二)略(農業部、科技部、質檢總局牽頭,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其他各成員單位參與)
(三)略(商務部、農業部牽頭,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其他各成員單位參與)
(四)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牽頭,外交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參與)
三、促進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
(一)略(商務部、質檢總局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海關總署、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牽頭,財政部、農業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專欄6開放助農重大工程 |
(一)農業對外合作支撐工程。 支持農業對外合作企業在境內外建設育種研發、加工轉化、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設施。開展農業對外合作“揚帆出海”培訓,打造農業企業家、技術推廣專家、研究學者、行政管理人員、國際組織後備人才等五支隊伍,建立農業對外合作人才儲備庫。(農業部牽頭,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優勢農產品出口促進工程。 選擇一批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優勢明顯的農產品出口大縣,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精通國際規則、出口規模大的龍頭企業。(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質檢總局等部門參與) |
第七章 共享富農 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共享是農業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著力構建機會公平、服務均等、成果普惠的農業發展新體制,讓農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
一、推進產業精準脫貧
(一)略(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參與)
(二)略(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三)略(財政部、人民銀行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參與)
(四)略(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參與)
二、促進特殊區域農業發展
(一)略(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參與)
(二)略(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三)略(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參與)
三、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二)略(住房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門參與)
(三)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參與)
(四)略(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參與)
專欄7共享富農重大工程 |
(一)特色產業扶貧工程。 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實施電商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確保到2020年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對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力度,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旅遊局、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參與) (二)農民收入倍增行動。 支持農民依託特色產業增收、規模經營增收、加工增值增收、功能拓展增收、節本降耗增收、轉移就業增收,重點加大對低收入農戶的支持,確保2020年農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農業部牽頭,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參與) |
第八章 強化支撐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一、完善財政支農政策
(一)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二)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農業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參與)
(三)略(財政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二、創新金融支農政策
略(人民銀行、銀監會牽頭,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證監會、保監會、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和單位參與)
(二)略(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中國氣象局、證監會等部門參與)
三、完善農業用地政策
略(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參與)
四、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
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中央農辦、農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國家糧食局、中儲糧總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參與)
第九章 落實責任 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略(農業部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二、逐級銜接落實
略(農業部牽頭,有關部門參與)
三、完善考核機制
略(農業部牽頭,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商務部、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四、強化法治保障
略(農業部、國務院法制辦牽頭,中央農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參與)
內容解讀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處於補齊短板、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遵循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要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台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規劃》確定了五方面發展任務。一是創新強農,著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增長動力。二是協調惠農,著力促進農業均衡發展,推動產業融合、區域統籌、主體協同,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整體躍升。三是綠色興農,著力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實現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四是開放助農,著力擴大農業對外合作,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農業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五是共享富農,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推進產業精準脫貧、特殊區域農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
《規劃》圍繞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出了完善財政支農、創新金融支農、完善農業用地和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等4方面重大政策,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對外合作支撐、特色產業扶貧等14項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