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情況的報告是國務院於2008年08月28日發布,自2008年08月28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2008年08月28日
- 實施日期:2008年08月28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減輕農民負擔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我受國務院委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近幾年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有關情況,請予審議。我重點匯報四個方面情況。
一、近幾年我國農民增收的基本情況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落實擴大內需方針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轉了農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特別是2004-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量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300元;扣除價格因素,增幅實現了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超過6%。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5%;2008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28元,同比實際增長10.3%,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從收入構成看,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家庭經營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4-2007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由1746元增加到2194元,年均增長7.9%(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雖然家庭經營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60%下降到53%,但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除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產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農產品價格恢復性上漲,推動了農民收入穩定增加。據調查,2007年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比2003年增長了37.5%,其中生豬、稻穀、油料分別增長45.5%、48.9%和48.8%。
(二)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04-2007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由999元增加到1596元,年均增長16.9%,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34.0%上升到38.6%,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由25.5%上升到40.0%,是拉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農民工工資水平的較大幅度提高。據農業部調查,2007年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月平均工資為1060元,首次突破千元,比上年增長10.6%;2008年上半年達到了1240元,同比增長16.4%。
(三)轉移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近幾年,國家先後出台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以下簡稱“四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帶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的增加。2004-2007年,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由116元增加到222元,年均增長24.4%,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3.9%上升到5.3%。
(四)財產性收入為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空間。受農村土地征占用補償水平提高、農民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增多、參加入股投資分紅人數增加等因素影響,農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不斷增長。2004-2007年,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由77元增加到128元,年均增長18.7%,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2.6%上升到3.1%。
二、近年來促進農民增收
採取的重大措施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連續下發了5個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1號檔案。2004年的中央1號檔案就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隨後幾年,中央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大力拓展農民增收途徑,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來,國家出台的各項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2003-2007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達1.6萬億元,年均增長17.8%;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每年減輕農民負擔1335億元;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補貼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四補貼”達到1028億元,比上年翻一番;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並逐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對糧食、生豬和油料生產大縣進行獎勵,對農業保險保費進行補貼,並對鮮活農產品運輸予以費用減免。上述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全國人大通過了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逐步形成了新時期保護和支持農業的法律體系,為促進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把發展和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來抓,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積極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發展方式有了較大轉變,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保持了穩定發展。2004-2007年,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單產連續4年保持增長,其中2007年糧食總產達到10032億斤。今年(2008年)夏糧產量達到2408億斤,比上年增加61億斤,實現連續5年增產;早稻增產已成定局,秋糧長勢良好。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平穩增長,棉花、糖料、蔬菜、水果產量連創歷史最高水平。畜牧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生豬生產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呈現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漁業生產繼續健康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逐步增強。
(三)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2007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契約法,進一步明確了統籌城鄉就業的重大戰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統一部署,積極組織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工作。2004-2007年,僅“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就培訓農村勞動力1230萬人,其中85%以上實現了轉移就業。同時,不斷加強對農民外出就業的服務,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清理力度,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解決農民工工資待遇低、子女上學難、勞動條件差等突出問題,農民外出務工環境明顯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07年,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達1.26億人,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為1.5億,扣除重複計算部分,2007年農民工達到2.26億人。
(四)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3-2007年,中央安排投資3000多億元用於農業和農村建設。一是著力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組織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重大項目,並取得了積極成效。二是大力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2003-2007年,全國新建農村公路130萬公里;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9748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積極發展農村清潔能源,新增沼氣用戶1650萬。截至2006年末,全國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電,97.6%的村通電話,97.6%的村能接收電視節目。
(五)加快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近年來,中央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是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教科書費,惠及近1.5億名農村中小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補助生活費,約1100萬名學生受益。二是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至2008年3月底,已經覆蓋全國98.2%的縣,參合農民達到8億人。三是初步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2萬困難民眾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四是基本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實行了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
(六)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繼續鞏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並取得積極進展。全面推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不斷擴大。積極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截至2008年4月,全國已有1000多萬被征地農民被納入社會保障制度。
三、當前農民增收存在的
突出問題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農民增收的基礎仍比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較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特別是今年(2008年)以來,農民增收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實現全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難度較大。
(一)城鄉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近幾年是我國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幾年,但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5%,為198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鄉居民收入比卻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是農民收入基數低,同時受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低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從未來看,這種狀況得到根本改善還需經過長期的努力,需從多方面採取措施遏制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
(二)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持續下降影響了農民增收。受國際原油等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近幾年大幅上漲。2004-2007年,全國稻穀、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每畝總成本從395.5元增加到481.1元,增長21.6%,畝均淨利潤從196.5元下降到185.2元,下降5.8%。按目前價格測算,今年(2008年)因農資價格上漲,農民種糧畝均支出比上年增加近60元。受飼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的影響,養殖業的成本也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在確保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完全理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仍需一個較長的過程,穩定和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的任務十分艱巨。
(三)農民外出就業增收難度加大。今年以來,受鋼鐵、建材等行業落後生產能力的加快淘汰、能源和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不斷升值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出口企業成本不斷增加、生產規模逐步壓縮的情況。這些行業都是吸納農村勞動力較多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導致這些地方農民工就業機會有所減少。據調查,今年(2008年)上半年全國農村外出勞動力人數雖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8%,增幅卻下降了2.3個百分點。
(四)農業災害對農民增收的影響不可低估。近幾年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造成了很大影響。今年(2008年)年初以來,我國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災害,均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損失,對災區農民收入影響極大。據農業部評估,南方遭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農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40多億元。汶川地震損毀農田165萬畝,農作物受災481萬畝,造成重災區農業損失400多億元。今年(2008年)還是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偏重發生的年份,重大病蟲害發生也呈偏重趨勢,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增加了今年(2008年)後期農業生產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大了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
四、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打算
今年(2008年)農民收入要在去年(2007年)基數較高、增速較快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難度很大。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積極爭取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促進農業生產全面發展,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以確保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為目標,重點抓好“米袋子”和“菜籃子”生產。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組織實施好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抓緊研究黑龍江、河南等糧食增產潛力較大地區的糧食增產規劃和措施,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促進種糧農民增產增收。落實國家關於生豬、油料、奶牛的各項扶持政策,切實搞好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促進“菜籃子”產品穩定發展。繼續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不斷最佳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努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著力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二)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研發和套用,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切實加強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形成多元化農技推廣網路。繼續大力推動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認真組織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積極發展多元化農業服務組織,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三)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大力促進農民增收減支。繼續完善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使種糧農民能夠獲得較多利益。逐步理順農產品價格,兼顧消費者承受能力和生產者利益,使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強農產品出口調控,完善農產品儲備,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嚴格控制化肥及其原料出口,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力度,控制農資價格過快增長,努力穩定農業生產成本。進一步健全農產品信息發布制度,充分發揮市場信息引導生產、影響市場、服務農民的作用,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損失。
(四)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著力構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國家基本建設和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積極推進農業投入法立法有關工作,構建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大幅度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將繼續向糧食主產區傾斜,促進種糧農民的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發揮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槓桿作用,引導金融資本流向農村,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機制和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扶貧開發能力和水平,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進程。統籌研究支持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等財政金融支持政策,促進災區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確保災區農民收入不減少。
(五)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努力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契約法,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引導和服務,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積極推動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契約,加快解決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引導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鼓勵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
(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最佳化農民增收的外部條件。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著重加強中小型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病蟲害防控等方面的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進度,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加快推進村莊治理,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農民籌資籌勞財政獎補政策試點,支持和引導農民開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七)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環境。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持續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農村環保等的投入力度。繼續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繼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增強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繼續完善農村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努力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八)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農民依法以轉包、轉讓等形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的土地收益和財產性收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補償機制和安置辦法,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妥善清理化解鄉村債務,重點化解農村義務教育的歷史債務。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大力加強農業法制建設,為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在此,我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表示衷心感謝。
當前農村改革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央決定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門研究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們一定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不斷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