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共摩擦、第三次反共高潮
- 類型:政治事件
- 時期:抗日戰爭時期
- 雙方:國民黨(國民革命軍)、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
背景,過程,結束,
背景
1943年5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決定“國際”已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宣布解散,由各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本國革命。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國民黨頑固派乘機要求中國共產黨“解散”,“取消邊區割據”。6月18日,國民黨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召開反共軍事會議,決定調動四五十萬軍隊,兵分九路“閃擊延安”。於7月7日炮擊陝甘寧邊區,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
過程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在1937年底組織中共中央長江局,指揮中共在國民政府管轄地區與新四軍活動地區的黨務。負責人王明與周恩來也著重國共關係的和諧,不願過分刺激蔣中正。因此在1937年南京陷落前,兩黨關係可謂良好,中共亦在國府的大後方廣設辦事處,公開活動。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五中全會,反共成為該會議的中心議題,會議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自此之後,國共摩擦不斷發生。此後,中國國民黨又接連出台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1939年4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國民黨各級組織下發的絕密檔案)、《共黨問題處置辦法》(1939年6月)等檔案,將五屆五中全會的精神逐步落實,使反共成為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中心工作之一。
國共摩擦加劇,尤其是山西閻錫山,因發動晉西事變造成其軍事地位被嚴重打擊,閻錫山軍隊受損甚重,從此失去對晉西北與東南的控制權,中共正式成立晉綏和晉冀魯豫兩塊根據地。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向共產黨發起攻擊,產生黃橋戰役,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被消滅,國民政府遂在1941年伏擊在皖南、皖北與蘇南的新四軍,史稱“新四軍事變”或“皖南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