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符號)

圈(符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圈(“〇”或“○”),是一種符號。中國古代曾用作韻音符號、數據空位符、篇首標點等,近現代常用作領導人批閱檔案的記號或選舉時投票人投贊成票的記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圈
  • 形式:封閉空心的圓或橢圓
  • 輸入法:按住alt鍵輸入43414
  • 圖形:〇或○
用法沿革,流行用法,主要形式,

用法沿革

圈(“〇”)是屬非語言符號,它與漢字“〇”有著本質的區別。記號“〇”是為人類所使用的起始時間,據日本國學院大學的樋口清之教授的研究,日本小樽市的洞穴和久留米市的古墓壁畫上所發現的“〇”都是三千多年前的東西,它表示的意思不明,似乎與宗教有關。歐洲發現的四千多年前的繪畫上,在男子性器官部位畫“〇”。因此,有人認為人類遠古時代最初使用的記號之中,可能就有“〇”。作為記號的“〇”,沿用迄今,它的使用已具有世界性的規模。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人們一般是用“〇”表示“好”,但如果細緻一點加以區分,則正如各國文化有所差異一樣,“〇”在各國也有著不盡相同的意味、用途。
一位日本學者曾就此向二十多個國家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國家的人,都使用這個記號,惟獨在蘇聯根本不使用“〇”。還有,就它所表示的意思來說,美國人用“〇”表示“高”,“喜愛的語句”,“已付了款”,也表示“無”。在蘇丹,對不明確和可疑的事,用“〇”圈起來,在伊朗,為了引人注意而使用“〇”。在中國,清朝科舉考試中,曾使用“〇”來標出考卷的成績。目前,在不少科技符號中,大都有“〇”這個記號。可見,作為記號“〇”的源遠流長的影響,在世界上正是隨處可見的。
中國宋代開始出現以圈點為標識的刻本。大圈兒通常置於篇首,小圈兒用於斷句。金世宗大定年間,司天監趙知微奉命重修《大明曆》,遇有數據空位,就用圈(“〇”)來表示。自此,用圈(“〇”)代替以往數位中的空格,漸成慣例。
南宋朱淑真作有一首在民間流傳很廣的《圈兒詞》:“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里。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還有那說不盡的相思,把一路圈兒圈到底。”這首詞模擬一位不識字的女子,藉助圈兒(“〇”)的象徵意義,來表達對夫君的思念。由此可知,至晚在南宋時期,圈(“〇”)已被人們作為記號使用。
中國古時常把圈(“〇”)作為一種韻音符號來使用。在唐代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以圈(“〇”)替代古韻書中的冷僻字“曐”,算是韻音符號。《康熙字典》中用“〇”作為字母切韻。圈(“〇”)用得最多的要數小說《鏡花緣》第三十四回:“談字母妙語指迷團”中“唐敖取出字母表,只見上面寫著22項共682個〇。林之洋、多九公、唐敖三個人翻來覆去看了多時,絲毫不懂。林之洋道:‘他寫這樣多圈兒,含著什麼機關?大概他怕俺學會,故意弄謎團騙俺的!’”原來這是一張單韻字母表,每個“〇”代表一個切音字韻,把這些〇連線起來就指明謎團是什麼意思了。
中國古時也常把“〇”作為一種記號來使用,在自己的姓名加個“〇”作為籤押用。亦作為圈閱公文的符號,表示此文領導已經看過。清朝殿試的考官稱為讀卷大臣,看到文章好時即在卷面上加上一個“〇”。派出8個圈卷大臣,最好的本卷子就是8個“〇”,便是壓卷之作。慈禧太后在同治元年壬戌和二年癸亥親手點過兩次狀元,划過兩次“〇”,所以那時不看文章只看〇即可。
“○”是古代的大勾號,常標在章回開端。如朱熹所用。該符號已被“〇”合併。
此外,圈(“〇”)還叫“洞”、“環”、“圓”等,都有其特殊的用法和功能。
相傳,北宋的王安石開始用畫圈來批閱檔案,這種做法沿用到近現代。

流行用法

中國近現代,各級機關領導人批閱檔案後在署名上畫圈成了一種制度。據說這是葉子龍想出的辦法。他在送傳電報檔案前,先在電報檔案上署好各位領導人的名字,哪位領導看過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一個圈。這樣做,誰看了誰沒看一目了然。從此,領導人傳閱電報檔案在署名上畫圈就形成了制度,並一直沿用。如今地方各級機關領導人閱文畫圈也較為流行,但為表明時間,在畫圈的同時也註明月日。有批示意見的,畫圈後用引線標明。
圈(“〇”)除了作為數據空位符和閱文記號,還有很多用法。在近現代,圈(“〇”)還常常用於表示贊成,可以在選舉時作投票記號。選舉時,投票人若同意某個候選人當選,就在其名字上畫圈。
另外,各種鍵盤上的按鍵也有圈記號,如PlayStation系列遊戲機手柄上的按鍵也是“O”。
在有些學校,圈(“〇”)還被教師用於批改學生作業,表示錯誤的記號。不過這種做法尚存爭議。

主要形式

〇:空位符
○:圓符號
⭕:繪文字
㇣:漢字筆畫“圈”
ㅇ:韓文字母이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