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是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為主要研究單位,邵厥年、周聖華、鄧善德、談夭林、錢素琴、孟憲欽、宋全祥、陳紅、楊麗沛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
  • 依託單位: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
  • 完成人:邵厥年、周聖華、鄧善德、談夭林、錢素琴、孟憲欽、宋全祥、陳紅、楊麗沛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20030003
項目名稱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
主要完成單位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
主要完成人
邵厥年、周聖華、鄧善德、談夭林、錢素琴、孟憲欽、宋全祥、陳紅、楊麗沛
獲獎證書編號
KJ2003-1-3
獎種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等級
一等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1999)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分類標準),1999年6月8日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1999年12月1日實施。該分類標準將礦產資源儲量分為三大類16種類型,明顯突出了經濟可行性評價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與國際並軌的重要變革。該分類標準實施後,原有《礦產儲量表》中的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必須按照新分類標準進行全面套改,才能正確確定以往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實現新、老標準下的礦產資源儲量全國統一歸口統計以及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對比。1999年6月25日,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發[1999]175號文《關於開展礦產資源儲量套改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項目(以下簡稱套改)。 二、主要科學技術內容 該項目研究制定了《套改技術要求》,作為全國套改工作技術依據。《套改技術要求》首次規定了套改參數(主要有:礦產利用情況、地質勘查工作階段、礦產未利用原因、礦產組合、綜合回收情況、報告提交日期、儲量類別和級別);首次規定了沒有進行可行性、預可行性研究的礦產儲量,其經濟意義則利用礦產的利用情況、未利用原因等參數確定;首次規定了利用經濟意義反推可行性評價,從而解決了我國計畫經濟時期,按舊分類勘查的儲量在沒有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如何套改為新分類標準下的資源儲量問題。按照《套改技術要求》,將原分類下的各級別儲量套改為新分類資源儲量的主要方法歸納為以下7種: 1、正在開採、基建礦區、因國家巨觀經濟政策調整而停采的礦區的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已(能)綜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礦產儲量:其A+B級,以及地質勘查程度達到勘探的礦區C級套改為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地質勘查程度未達到勘探的礦區的C級、D級套改為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未劃分出開採或設計範圍內、外的D級套改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2、計畫近期利用、推薦近期利用、可供邊探邊採礦區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可綜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礦產儲量,和1993年10月1日以後提交的勘探報告中屬能利用的a亞類(表內)儲量: 其A+B級套改為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C級、D級套改為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普查和未劃分出開採或設計範圍內、外的D級套改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3、因經濟效益差、礦產品無銷路、污染環境等而停建、停采,將來技術、經濟及污染等條件改善後可能再建、再采的礦區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已(能)綜合回收的共、伴生礦產儲量: 其A+B級套改為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C級、D級套改為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普查D級套改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4、因交通或供水、供電等礦山建設的外部條件差確定為近期難以利用、近期不宜進一步工作,但條件改善後即能利用的礦區的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可綜合回收的共、伴生礦產儲量:其 A+B級套改為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C級、D套改為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普查D級套改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5、由於有用組分含量低、或有害組分含量高、或礦層(煤層)薄、或礦體埋藏深、或礦床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等而停建、停采的礦區的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已(能)及未(不能)綜合回收的共伴生礦產儲量:其A+B級套改為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 C級、D級套改為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 6、由於有用組分含量低、或有害組分含量高、或礦層(煤層)薄、或礦體埋藏深、或礦床水文地質條件複雜等確定為近期難以利用、近期不宜工作礦區的單一、主要礦產儲量及其可綜合回收的共伴生礦產儲量,及不能綜合回收利用共、伴生礦產儲量,以及表外礦:其A+B級套改為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 C級、D級套改為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 7、未能按上述要求確定編碼的礦產儲量,其A+B級套改為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C級套改為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D級套改為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三、主要研究成果 在認真分析我國國情、礦情與市場經濟要求的基礎上,針對以往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存在的礦產勘查與礦山開採脫節的問題,厘定了礦產資源儲量不同的經濟意義,制定了《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技術要求》,研製開發了套改軟體,建立了全國套改資料庫,成功實現了新、舊分類體系下礦產資源儲量的轉換。完成了對全國148種固體礦產、19468個礦區的套改,所有礦區均提交了套改結果說明書及結果表、套改結果批准書、套改結果匯總表。依據全國儲量套改資料庫,編寫了《礦產資源儲量套改結果分析報告》,該報告從礦區利用情況、地質勘查程度、經濟技術等方面,闡述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結構狀況,從而進一步摸清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的家底。根據套改工作的成果,經國務院批准,發布了《截至一九九九年底全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結果通報》。 四、與國內外同類研究成果對比 由於礦產資源儲量分類體系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所以按新分類標準對已上儲量表的礦區進行套改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在國內外均是首次。《套改技術要求》的設計思路和套改參數的選取,在國內外均達到領先水平,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2000年10月底於瑞士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國際礦產儲量/資源分類框架實施情況工作組會議”上,套改作為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分類系統的具體套用得到充 五、成果套用和取得效益情況 新分類除了遵守聯合國分類框架的基本原則外,又結合我國地質勘查工作和礦產儲量分類的實際情況,將資源儲量劃分出三大類16種類型。套改技術要求將可行性評價、經濟意義與礦山開採利用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不違背新分類原則的前提下,界定了資源儲量的經濟意義,極大地提高了套改工作的效率。通過套改,既實現了與國際分類框架的接軌,突出了礦產資源儲量的經濟意義,又保持了我國的特色,比較切合實際地處理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遺留問題,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礦區儲量套改完成後,套改成果得到廣泛套用並取得較好效益。主要表現在:一是各省(區、市)將礦產資源儲量套改結果反饋到礦山企業,使礦山企業更加明確礦產資源儲量家底,更好地指導生產;二是為全國礦產資源可供性評價和省(區、市)礦產資源規劃編制、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基礎資料;三是為全國開展的按新分類標準進行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試運行工作奠定了基礎;四是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管理工作中,在地質勘查規範修訂發布實施前,依據《套改技術要求》對評審通過的資源儲量實施套改。 六、推動科技進步的意義 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以後地質勘查工作面臨的各種挑戰,全面貫徹和實施新分類標準,促進我國的地質勘查和礦山開採工作與國際慣例接軌,對原分類下的礦產資源儲量,按新分類標準進行全面套改是十分必要和非常及時的。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套改是建國以來,在實現我國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與國際接軌基礎上的一次礦產資源儲量家底的全面清理,從而摸清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固體礦產資源的家底,更加明晰了我國礦產資源狀況,為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礎。在現實國內可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面對全球礦產資源利用競爭不斷加劇的新形勢,通過對套改結果的分析,有利於喚起全民的礦產資源憂患意識,有利於關注、重視研究探索並實踐我國礦業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從而提高我國的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本項目成果對促進我國礦業開放,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