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固始縣人民政府
關於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
實 施 意 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直各單位:
詳細內容
一、深刻認識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重大意義
我縣是農業大縣,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為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階段的需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以農業優勢資源為基礎,以涉農經營組織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以相關服務機構為輔助,以加工集聚為核心,以輻射帶動的周邊區域為範圍,圍繞農業相關聯產業發展種養、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協作緊密、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綜合效益達到一定規模的生產經營群體,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對放大農業優勢、提升農業支撐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速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把家庭經營生產方式與社會化生產有效銜接,有利於實現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依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對農業產業區域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最佳化布局,有利於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業綜合效益提升和農民持續增收。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相連結,有利於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和勞動力價值提升,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科學途徑。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選擇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集群模式,通過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理念,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第三產業,有利於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的積聚效應,有利於實現區域資源共享,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利於形成區域產業和企業競爭優勢,促進企業規模發展;有利於促進涉農企業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利於塑造地域品牌,提升品牌化地域產品的知名度,增強區域農業經濟競爭力。
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是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有利於實現一、二、三產業融洽,走出一條以農業產業化帶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在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過程中,由於相關產業不斷聚集,人口與資本也不斷向產業區集中,有利於帶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業工業化。通過農業與工業、商業、運輸業、金融業等產業的緊密結合,有利於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引導城市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實效,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有利於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二、明確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為主題,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為著力點,以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和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規模種養、就地加工、產銷銜接、品牌發展,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區域經濟發展,爭當中原經濟區建設前鋒。
(二)目標任務。到2015年,全縣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6個、50億元的集群2個,到2020年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2個、5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6個、10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集群2個。
圍繞上述目標,按照“基地支持、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選擇基礎條件好、比較優勢強、發展潛力大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按照《固始縣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規劃(2012-2020年)》,重點建設優質稻米產業化集群、豫南黑豬產業化集群、茶葉產業化集群、竹木產業化集群、固始雞產業化集群、菜籽油產業化集群、柳編產業化集群、固始鵝產業化集群、食用菌產業化集群、水產品產業化集群等十個農業產業化集群。
1、優質稻米產業化集群。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豫申糧油工貿有限公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順興糧油有限責任公司和糧油(集團)公司為龍頭支撐,以富東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20多家糧油加工企業為骨幹,以廣德農業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等278家種植類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為種植基地,以“順興蓮”、“蓼城”、“蓼都”、“三興”等為品牌,以大米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為目標,加快發展固始優質稻米產業。到2015年,全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40萬畝,帶動全縣32萬農戶種植優質水稻,年加工優質米和高檔營養米40萬噸,集群內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逐步形成良種繁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主食加工、網點銷售、物流運輸等完整的固始稻米全產業鏈。
2、豫南黑豬產業化集群。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三高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始縣淮南豬原種場為龍頭支撐,以固始縣申泰養豬專業合作社等69家養豬專業合作社和養豬大戶為輔助,以原種豬繁育、商品豬養殖為基礎,加快發展生豬屠宰、冷鮮肉熟食製品加工,到2015年,年出欄仔豬保育豬55萬頭,商品豬55萬頭,帶動農戶5600戶,集群內銷售收入64億元。重點發展原種豬繁育、商品豬養殖、飼料加工、屠宰、熟食加工、豬血製品加工、物流銷售體系建設等,形成一條完整的豫南黑豬產業鏈。
3、茶葉產業化集群。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九華山茶業有限公司、河南仰天雪綠茶葉有限公司、信陽十八盤茶業有限公司等為龍頭支撐,以妙高茶業有限公司、皇姑山茶業有限公司、朝陽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大紅堂茶業有限公司等為骨幹,以佳茗茶葉專業合作社等28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和種茶大戶為輔助,以擴大茶葉種植面積為基本,以茶葉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加快固始綠茶、信陽紅等產品開發。到2015年,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35萬畝,採摘面積達到32萬畝,茶葉總產量1900萬公斤,集群內加工企業銷售收入30億元。在產業發展布局上,以南部山區5鄉鎮為加工核心區,以方集、趙崗、郭陸灘、張老埠和安陽山周邊地區等為生產加工開發區,以三河尖、汪棚、胡族、楊集等鄉鎮為輻射區;在產業鏈條上,發展品種茶苗、茶園種植、綠茶加工、紅茶加工、茶飲料、茶產品等,逐步形成一條完整的固始茶產業鏈。
4、竹木產業化集群。以河南一鼎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南方木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河南三禾木業有限公司等為龍頭支撐,以史河灣產業集聚區內木材加工業為骨幹,以術林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6家林業專業合作社為輔助,以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以林產品開發為基礎,加快發展固始縣竹木加工。到2015年,集群內加工業銷售收入31億元,帶動4.6萬農戶從事竹木產業開發。在產業發展布局上,以陳淋子鎮、祖師鄉等為中心,以武廟、段集、方集、黎集、趙崗、郭陸灘等為輻射區,逐步形成竹木種植、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5、固始雞產業化集群。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河南三高農牧有限公司為龍頭支撐,以頤升禽業有限公司等為骨幹,以趙崗固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76家固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養雞大戶為輔助,以原種雞繁育、商品雞、蛋雞養殖為基礎,加快發展固始雞養殖、屠宰、加工、熟食、冷鮮肉加工等。到2015年,固始雞供種能力達1.2億隻,規模化養殖6000萬隻,年產飼料20萬噸,年加工固始雞3000萬隻,年加工固始雞蛋2.5億枚,帶動農戶10000戶,集群營業收入26億元,養殖區分布全縣各鄉鎮,核心區位於國營農場附近,逐步形成飼料加工、養殖、屠宰、肉食、深加工、物流貿易為一體的固始雞產業鏈。
6、菜籽油產業化集群。以固始縣豫申糧油工貿有限公司和河南綠源植物油有限公司為龍頭支撐,以“雙低”油菜種植為基礎,加快發展優質油菜種植和菜籽油加工。到2015年,以固始縣25個鄉鎮為中心的雙低油菜生產基地核心區穩定在80萬畝、由周邊兩省六縣組成的雙低油菜輻射帶動區穩定在120萬畝。菜籽油產業化集群內加工企業油菜籽加工能力達到25萬噸,加工增值率達到104%,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以上,訂單收購原料占加工原料的60%以上,帶動農戶達18萬戶,創造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崗位2100個。
7、柳編產業化集群。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始縣華豐工藝品有限公司為龍頭支撐,以固始縣三河尖柳製品工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為骨幹,以“中國柳編之鄉”為品牌,以建設柳條基地為基礎,加快發展固始柳編產業。到2015年,全縣柳條種植面積達8萬畝,帶動1.8萬農戶從事柳編產業,吸納2.7萬農民工就業,產品出口1.5億美元,集群內營業收入20億元以上。產業布局主要以三河尖鎮、豐港鄉為中心向周邊鄉鎮輻射,帶動往流、徐集、觀堂、李店等鄉鎮發展柳編產業,做大做強固始柳編產業。
8、固始鵝產業化集群。以固始縣三河鵝業有限公司、恆歌鵝業有限公司等為龍頭支撐,以19家養鵝專業合作社和養鵝大戶為輔助,以固始白鵝為品牌,以固始鵝良種繁育、商品鵝養殖為基礎,加快發展固始鵝產業。到2015年,年出欄加工600萬隻固始白鵝,帶動全縣8000戶農民養鵝;建立固始鵝原種場1座,固始鵝種鵝場16個;建年產10萬噸鵝飼料廠3個;建固始鵝半成品加工廠1個,熟食加工廠1個,年加工固始鵝500萬隻;新建活鵝交易市場2個。集群內企業銷售收入32億元以上。逐步形成固始白鵝種鵝繁育、商品鵝養殖、屠宰、深加工為一體的固始鵝產業鏈。
9、食用菌產業化集群。以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始縣恆康食用菌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支撐,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和食用菌種植大戶為輔助,以農作物、林木的桔桿利用為基礎,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不斷開發食用菌產品,實現傳統種植模式向現代化工廠生產模式轉移,提升食用菌產量和品質,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到2015年,全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3000萬平方米,帶動全縣3萬農戶種植食用菌,年加工食用菌產品1.8億公斤,集群內企業銷售收入達18億元以上。逐步形成食用菌菌種培育、繁殖、推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
10、水產品產業化集群。以藍天食品公司、富民實業公司、康樂水產品加工廠、銀河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等為龍頭支撐,以34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為輔助,以皇宴甲魚、小龍蝦、鱔魚等養殖為基礎,充分發揮固始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發展固始水產業。到2015年,全縣養殖水面開發利用達到20萬畝,建立500畝以上商品魚基地50處,水產品總產量8萬噸,水產品加工3萬噸,帶動1萬戶從事水產業,集群內總產值達22億元,逐步建立優質四大家魚養殖產業帶、特種水產品養殖產業帶、休閒漁業產業帶、良種繁育產業帶。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突出以農業產業化集群生產基地為重點,認真抓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規劃編制工作,為有效整合基礎設施建設資源提供規劃保障。規劃應向土地流轉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二是繼續抓好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技改配套工程建設,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對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項目,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開展經營管理,鼓勵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三是採取獎補措施,支持集群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和種養大戶發展高產高效設施農業。四是積極爭取上級投入,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提高人機通行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大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資金投入,有效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質量,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
(二)完善用地政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指標優先用於產業化集群內加工型龍頭企業;對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及其他龍頭企業經營所需用地優先安排、優先審批,其農用地轉用、土地(含林地)征(占)用各項費用,按國家重點項目用地標準低線執行。興辦飼料場、養殖區所占耕地,經縣國土資源部門、農業部門、林業部門認可,視作農業用地,納入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林地征占沒有形成永久性建築的,林地可以辦理林地征(占)用手續,征(占)用費用從低收取。
(三)加大財政獎勵補貼力度。對集群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實行財政獎勵。連片種植優質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面積在3000畝至5000畝(不含5000畝)並且實行訂單生產、單產高於全縣平均水平的生產基地,每個基地每年財政獎勵2萬元;在5000畝至10000畝(不含10000畝)的,獎勵3萬元;在10000畝以上,獎勵5萬元;對豫南黑豬養殖基地建設的獎勵按固發[2012]7號檔案規定的相關標準執行。對集群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購買農機具優先安排農機購置補貼;對集群內種植基地生產用種實行良種補貼;2012年1月1日以後,對流轉面積在5000畝以上的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自行實施的路渠配套、大塘開挖等以及合作社(種植大戶)建設育秧工廠(育秧能力在萬畝以上)的項目,按照項目管理程式,經申報、審批和主管部門組織驗收,採取報帳制形式,按工程款總額20%給予一次性補助;對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申請政策性保險的,在經營主體繳納自負部分保費後,對政策性保費由財政全額補助,經營主體享受政策性受災理賠。上述獎勵補助資金的兌付,由縣農業局會同縣財政局審查核實後,據實撥付。
(四)完善用電優惠政策。支持產業化集群內供配電設施建設,優先保障產業化集群生產用電的需求;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用電給予支持,並嚴格按國家規定的優惠電價計收電費。
(五)支持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檔案精神,加大對龍頭企業在稅收、財政、金融、項目等方面的扶持,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在與農戶簽定契約訂單中實行最低保護價,在種子、資金、技術等方面向農戶提供無償或低償系列化服務,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按照“自願互利、扶持基地、服務農戶”的原則,通過龍頭企業幫助改善生產基地的生產條件、發放預付定金、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服務等多種途徑,扶持原材料基地和農戶。二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分散的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加強監督管理,使各類中介組織真正成為連線農戶與龍頭企業、農戶與市場的橋樑與紐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探索建立行業協會。積極引導同類加工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在技術開發、教育培訓、價格協調、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功能,切實保障行業內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縣金融辦要把服務產業化集群發展作為重要職責,協調相關銀行和金融企業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縣財政局要在申報涉農貸款獎勵項目中給予優先安排。對龍頭企業融資項目,擔保費率在市場同等條件下給予10%的優惠;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擔保額度超過全年業務總量10%的,縣財政提高對其代償損失和風險準備金的補償比例。對集群內農產品加工企業向農戶收購農產品所需流動資金,協調有關銀行和信用社給予支持。對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自身貸款有困難時,縣金鼎擔保公司積極提供服務,或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水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房屋所有權等“五權”頒證抵押。
(七)鼓勵科技創新。鼓勵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機構,開發新產品,採用新工藝,使生產技術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多層次的聯合與協作,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品種開發中心、良種繁育中心等,形成直面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各涉農部門要對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實行“一對一”技術幫扶制度,紮實落實各項技術服務工作,幫扶情況作為各單位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從2012年1月1日以後,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示範合作社、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品種開發中心、國家級良種繁育中心認證的的分別給予10萬元獎勵;對獲得河南省著名商標、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級示範合作社、省級重點實驗室、省級品種開發中心、省級良種繁育中心認證以及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的分別給予5萬元獎勵;對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獲得產品專利技術,分別給予1萬元獎勵。
(八)推動對外開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固始農產品出口,提高固始農業外向度。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國外知名涉農企業開展資本、技術、人才合作,大力引進知名企業和知名品牌,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促進產業產品提檔升級。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對外合作引進的項目,按產業集聚區招商引資項目獎勵標準給予獎勵。
(九)強化人才培養。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管理者、農民專業合作社業務骨幹、種養大戶、種植養殖基地管理人員及有關人員培訓納入“陽光工程”、“雨露計畫”、“農村創業人才培訓計畫”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人才培訓工程,在資金上給予適當傾斜。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採取多種形式培養適應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十)提供環保服務。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驗收工作,“環評”審批和“三同時”驗收不收費。
四、建立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推進機制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固始縣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指揮部,有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負責日常工作。各成員單位要按照本實施意見和職能分工,細化工作方案,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各鄉鎮、辦事處也要成立相應的辦事機構,協調解決區域內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科學認定考核。我縣農業產業化集群要具有龍頭企業集聚發展、主導產業突出、農產品加工能力較強、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產業鏈條健全、配套服務完善、品牌優勢明顯、帶農惠農效果顯著的標誌。基本標準暫定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應以加工集聚地為核心,產業鏈相對完整,並帶動輻射一定的區域範圍。二是應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由多家經營組織連片發展形成特色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三是種植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1萬戶以上;養殖加工類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四是集群內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應達到60%以上。五是集群內的生產加工型企業通過自建基地或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簽訂契約收購的原料,應占生產加工原料的60%以上。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產業化集群的標準將逐步進行完善(達標標準、考核辦法另行制定)。
(三)最佳化發展環境。到2020年我縣重點培育的10個產業化集群分別由隸屬職能部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各職能部門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每個集群的產業鏈提供全程優質服務。各部門要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集群就是為“三農”服務的意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積極幫助集群內組織解決好資金信貸、基地建設、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加強市場經濟環境綜合治理,對集群內的龍頭企業實行掛牌保護,杜絕對企業的亂收費、亂攤派行為,不斷最佳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加強輿論宣傳,及時總結和推廣各級各部門在扶持推進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進行示範推廣,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濃厚氛圍。
(四)嚴格獎懲措施。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工作,縣委、縣政府將嚴格進行督導檢查,定期通報情況,每年組織一次考評。對經濟效益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規模達到相關標準的龍頭企業,納入相關產業集群,縣委、縣政府進行認定並命名授牌,對有功單位、龍頭企業和人員進行表彰和獎勵。同時,對農業產業化集群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未達標的不再享受優惠政策並摘牌。對因措施不力、服務不到位等原因造成集群發展緩慢的責任單位進行通報批評,並取消該單位年終評先評優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