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工業發展,城鎮建設,名勝古蹟,
概況
回車鎮位於西峽縣東南部。轄老廟崗、古莊河、紅石橋、杜店、花園、油坊、雙河、屈原崗、東溝、八龍廟、黑虎廟、毛河、回車堂、大塊地、王營、吳崗、石梯、陡溝、黃灣、擋子嶺、西溝21個行政村。312國道過境。
[代碼]411323104:~200老廟崗村 ~201古莊河村 ~202紅石橋村 ~203杜店村 ~204花園村 ~205油坊村 ~206雙河村 ~207屈原崗村 ~208東溝村 ~209八龍廟村 ~210黑虎廟村 ~211毛河村 ~212回車堂村 ~213大塊地村 ~214王營村 ~215吳崗村 ~216石梯村 ~217陡溝村 ~218黃灣村 ~219擋子嶺村 ~220西溝村
[代碼]411323104:~200老廟崗村 ~201古莊河村 ~202紅石橋村 ~203杜店村 ~204花園村 ~205油坊村 ~206雙河村 ~207屈原崗村 ~208東溝村 ~209八龍廟村 ~210黑虎廟村 ~211毛河村 ~212回車堂村 ~213大塊地村 ~214王營村 ~215吳崗村 ~216石梯村 ~217陡溝村 ~218黃灣村 ~219擋子嶺村 ~220西溝村
沿革
1958年建回車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186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杜店、油坊、屈原崗、東溝、雙河、毛河、黑虎廟、西溝、回車堂、八龍廟、花園、大塊地、八選堂、吳崗、石梯、古莊河、紅石橋、老廟崗、黃灣、陡溝、擋子嶺21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回車鎮轄老廟崗村、古莊河村、紅石橋村、杜店村、花園村、油坊村、雙河村、屈原崗村、東溝村、八龍廟村、黑虎廟村、毛河村、回車堂村、大塊地村、王營村、吳崗村、石梯村、陡溝村、黃灣村、擋子嶺村、西溝村21個行政村,297個村民小組,9027戶,人口3.4萬人,總面積186平方公里。行政代碼:411323104
自然資源
回車鎮轄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呈不規則長方形,是一個以淺山丘陵為主的平原大鎮。境內河流縱橫,水資源豐富,擁有水域總面積2.9萬畝,小一、二類水庫12座,庫塘16處。全鎮自然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0.95萬畝,其中宜林荒山6.11萬畝,宜牧山坡2萬畝,盛產生漆、油桐、獼猴桃、板栗、蘋果、雪梨、香菇等果品和菌類產品,還有山茱萸、杜仲、連翹、桔梗、血參等為主的中藥材60多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用岩石和礦產達30多種,主要有黃金、石墨、大理石、 鉀長石、珍珠岩、花崗岩、石棉、雲母等,無論是品位還是儲量都堪稱伏牛山區之冠。其中大塊地村石墨碳含量達到8--20%,且儲量豐富,是縣保護材料廠主要原料供應地之一。回車鎮黨委、政府立足本地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確立了“農業奠基,工業興鎮,三產突破,沿路開發,城鎮一體。
經濟發展
富民富鎮”的發展戰略,緊緊抓住特色農業,集鎮建設和鄉鎮企業,基本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工、農、林、貿並舉,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1998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260萬元,農業總產值10139萬元,鄉鎮企業產值10621萬元,財政收入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縣前列。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回車鎮黨委、政府將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來,合理布局農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生產,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競相發展。1998年糧食產量達到15020噸,位居全縣第三位,擁有林果基地2.2萬畝,其中獼猴桃1500畝,板栗4000畝,蘋果7400畝,香酥梨4000畝,98年林產量600萬公斤,產值600萬元。這 里還是全省白肋煙生產的主要基地,年產量達80萬公斤,是河南省白肋煙出口基地之一。作為縣定菜籃子工程的重點基地,全鎮蔬菜面積6000多畝,其中溫室大棚蔬菜發展到460畝,年產鮮菜達210萬公斤,不僅滿足本縣的需要,還遠銷西安、盧氏、欒川、淅川等地。特種養殖發展較快,主要有甲魚、銀狐、果子狸等,其中甲魚養殖水面已達到110畝,年產量5.5萬公斤,產值330成婚。食用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規模,是西峽最早的椴木耳、香菇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
回車鎮鄉鎮企業發展迅猛,96年已步入市級強鎮行列。鎮壓黨委、政府堅持“抓、引、放”相結合的方針,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廣泛招商,內引外聯,到98年鄉鎮企業已發展到達12家,從業人員工949人,固定資產達到期765萬元,實現產值勤0621萬元,利稅務局10萬元,以礦產品開採、機械加工鑄造建材、輕工為主的行業發展較快,現有骨幹企業40個,產值超億元。塑膠彩印廠是一個擁有三條生產線,40多個品種,固定資產300萬元的私營企業,產值已突破性1000萬元,主要生產液化包裝專用薄膜、水果保鮮袋、食用菌專用膜、塑膠彩印複雜合包裝膜等,產品遠銷陝西、湖北等五省區,30多個縣市。1996年建成的士00噸以上的恆溫冷庫兩座;主要用於蔬菜冷藏保鮮、獼猴桃保鮮和畜牧肉食品保鮮,有效地推動了全鎮農牧業的發展。
城鎮建設
回車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投資環境與開發中國家經濟的緊密配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以拉大縣城建設框架的312國道線杜店棗老廟崗段已規劃為十里長街,正在進行綠化和美化,以鄰近縣城,緊貼312國道占地100餘畝的鎮企業園區也初具規模。1997年建成了GMS全球通機站,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有線電視輻射到11個村1400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軟硬環境已使回車逐漸成為全縣內外投資辦廠的熱點。
名勝古蹟
回車鎮南端是海拔960米的霄山,有霄山霽雪白美譽,北部有道教聖地白大垛,巍巍聳立的屈原崗等名勝古蹟吸引著無數遊客觀光攬勝,這裡還是東漢出土文物銅奔馬設計鑄造者張江的故鄉,西峽恐龍之 鄉的中心地帶,境內多數山地都有恐龍蛋化石群出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兩千三百多年前,群雄並起、征伐不休,楚國廟堂卻一片昏聵陰暗、諂媚佞臣當道,貴族屈平(字原)的忠言被楚王棄之如敝,胸中激盪著憤懣和憂思的詩人寫下了《離騷》、《懷沙》、《九歌》、《天問》等騷體名篇。千古之後,故國已化輕煙去,屈原卻以其“九死不悔”的愛國精神被華夏民族世代傳頌,這位畢生奔走呼號、最終以死殉國的理想主義者,作為中國最早的浪漫詩人而成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回車鎮屈原崗遺址,拜謁“中華屈原第一廟”,撫今追昔,敬念先賢。
回車鎮古道旁立一塊石碑,上刻“屈原岡”3個大字,上端刻有“地以人傳”4個小字。碑後為清內鄉縣令邱銘勛撰寫的序文,時間為清宣統三年(1911年)。其首就說“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岡也’。”
西峽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處,古時陸通秦晉,水達吳楚,秦楚大道貫徹境內。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戰於丹、淅,戰場位置在西峽縣城以西一帶,今天秦楚古戰場尚有遺存。屈原崗得名正與秦楚相爭有關,《明嘉靖南陽府志》:“內鄉縣有屈原岡——三閭大夫扣馬諫懷王”。(註:今西峽縣歷史上隸屬於內鄉縣)。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內鄉縣誌》卷一詳細記載:“屈原岡在(內鄉)縣北60里,昔楚懷王興師伐秦,為秦兵所擊,敗北歸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地。蓋史記所載大破楚師于丹淅時也。”
屈原廟,則是現存可追溯歷史上最早紀念屈原的祠堂。根據《後漢書·延篤傳》記載,最遲在東漢時期,南陽地區便建屈原廟以祭奉,這是現存歷史文獻中關於屈原廟的最早記載。2011年3月,在“中國·西峽屈原文化研討會”舉辦期間,中國屈原學會主要專家曾到西峽屈原廟考察,認定屈原廟裡的壁畫和湖南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並在屈原廟的牆壁上發現有唐代的方磚。
屈原廟正間後山牆鑲有清戊寅年間(1878年)內鄉知事高袖海題寫的石碑文,石碑正中豎寫:“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西山牆上鑲嵌有民國重修的屈原廟石碑。現今屈原廟的牆壁上繪製有大量具有楚風格的壁畫,屈原廟現存主要文物還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頂石、清朝“二龍戲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餘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指楚國王族三姓:屈、景、昭。王逸注《楚辭》:“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而三閭大夫既是掌管王族三姓的官職。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屈原曾經掌管過丹淅。《水經注》:“丹水又經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戎也。春秋之三戶矣。”《明嘉靖南陽府志》:“三戶城,在淅川縣西南,丹水之陽。”今在西峽,仍有三姓分布自然村,如西峽縣田關鄉田關村屈營組;丹水鎮肖關村屈家溝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