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

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

《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是葉瀾創作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

該書共五章,從理論反思、實踐探究、方法論更新和學科元研究四個方面,整體呈現了“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回歸突破”的生成過程。上下兩編分別,集中回答了教育學元研究層面的“教育學是什麼”和基本理論層面的“教育是什麼”這兩大基本問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
  • 作者:葉瀾
  • 類別:教育學著作
  • 首版時間:2015年
  • 字數:38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共五章,由導論(1章)、上編(2—3章)和下編(4-5章)構成。“導論”從理論反思、實踐探究、方法論更新和學科元研究四個方面,整體呈現了“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回歸突破”的生成過程。上下兩編分別集中回答了教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兩大基本問題:元研究層面的“教育學是什麼”和基本理論層面的“教育是什麼”。
上編圍繞著“教育學的學科獨立性”問題展開論述。首先,從亞里士多德、培根和狄爾泰等對“學科觀”認識的演變出發,推理出教育學科獨立性存在的必要、可能、依據與價值;其次,深究了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特性,因為“教育學的獨立性不僅僅應該在學科內研究中的體現,還需要從不同學科中,作出與研究主題相關認識的重組與整合,教育學需要與各種學科建立起真正有助於學科獨立性形成的、有意義的、內在的、多層次的關係”;再次,總結了教育學在當代中國發展演變現狀,歸納出50年的教育學研究中從“關注實踐活動”到“關注人”的特點,由此,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產生梳理了學理基礎。
下編進入對教育學基本概念“教育”是什麼的回答,對“生命·實踐”學派的基因式概念“生命”與“實踐”作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深度解讀。不僅從結構、過程、功能等多維度表達了“教育”豐富複雜的內在規定性,體現了教育實踐、學科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科學哲學在教育學中的匯聚,而且通過對寓於文字中的中國文化傳統之核心、智慧與境界的教育學解讀,形成了“教育是點化生命的人間大事”“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覺”的中國式表達,體現了“生命·實踐”教育學的中國原創性。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在回歸與突破中生成
第一節 學派產生的社會土壤與時機
一、 “學派”古意與近代“學科”簡辨
二、 當代中國社會催生“學派”活躍
第二節 學派生成歷程的回溯性分析
一、 孕育期(1983—1991年)
二、 初創期(1991—1999年)
三、 發展期(1999—2004年)
四、 成形期(2004—2009年)
五、 通化期(2009始,尚在進行中)
六、 結語
上編 “生命·實踐”學派的教育學觀
第二章 西方學科觀歷史演變與再認識:前提性認識的辨析
第三章 提升學科獨立性:當代教育學建設的奠基工程
第一節 古典初成期:亞里士多德的學科觀及其特徵
第一節 否定教育學獨立學科觀的分類與評析
一、 為什麼選亞里士多德
一、 獨立性問題的再提出(否定的依據)
二、 亞里士多德的學科觀
二、 有關否定觀點的評析
三、 亞里士多德知識觀的整體特徵
第二節 提升中國教育學人的學術自信與建設自覺
第二節 近代經典時期:弗朗西斯·培根的學科觀
一、 當代中國社會多重轉型的迫切需要
一、 學科內涵的清晰化
二、 當代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的需要
二、 新知識概圖的創製
三、當代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需求
三、培根學科觀的影響
四、行進中的當代中國教育學及我們的追求
第三節 現代爆炸時期:學科觀的當代更新
第三節 明晰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與方法論
一、精神科學獨立領域的開闢:狄爾泰
一、研究對象
二、哲學的改造:詹姆斯與杜威
二、學科性質
三、發生結構主義學科觀:皮亞傑
三、方法論
四、當代“新潮”:複雜學科群的興起
四、餘論
下編“生命·實踐”學派的教育觀
第四章 教育——點化生命的人間大事
第五章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第一節 “教育是什麼”的概念式多重界定
第一節 中國文化傳統的特質
一、“教育”定義的類型辨
一、中國文化傳統的整體式理解
二、“教育”概念多重界定的意義
二、中國文化傳統的獨特性
第二節 “教育是什麼”的基因式解讀
第二節 中國文化傳統內蘊的教育精神與智慧
一、解讀作為教育根基比喻的教育學選擇——基因
一、核心:以自強修己為本,行治國達人之用
二、西方教育學史代表性人物對“教育是什麼”的根基式解讀
二、智慧:以啟蒙善導之慧,成仁人志士之德
三、杜威之後:當代國外教育學例證式簡析
三、境界:以“天地人事”之教,涵“生命自覺”之育
四、不同“基因”面對共同問題回答的啟示
第三節 思往辨來:文化教育傳統之變遷、接續與新生
第三節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基因”解讀
一、思往: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教育傳統的變遷
一、發現過程:理論直覺與研究實踐的產物
二、辨來:當代中國文化教育傳統的接續與新生
二、關於“生命”一般的分層認識
第四節 當代新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三、人類生命與實踐多重內在關係析
一、聚焦:“育生命自覺”的時代內涵
四、“生命·實踐”作為建構教育學理論的特殊內涵
二、透析:“教天地人事”的當代新解

三、創造:師生在校新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品思想

《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第一章,勾勒了“生命·實踐”教育學30年創生歷程中,它以當代中國教育學重建為己任,通過理論更新、實踐變革、方法論轉換、學科元研究等四個重要方面互動、持續深化,歷經孕育期(1983—1991)、初創期(1991—1999)、發展期(1999—2004)、成形期(2004—2009),目前處於第五階段:通化期(2009—),每個階段的四大核心問題(即教育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研究方法論和教育學反思與學派建設)既相關聯又有階段性差異。四大問題中的教育理論、教育研究方法論和教育學反思與學派建設是“生命·實踐”教育學的理論之翼,整體轉型的學校教育變革則是其實踐之翼。正是二十餘年持續推進、不斷深化的學校教育變革研究孕育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中國式表達,在創建一批“‘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合作校”和“‘新基礎教育’研究基地校”的同時,長成了“生命·實踐”學派的教育學存在形態與獨特品質。
關於“生命”與“實踐”。通過互參式閱讀生物學、神經科學、系統論、複雜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等,作者從活體與非活體的比較中,得出生命的基本特徵(如生命存活於具體個體之中,具有通過新陳代謝主動與環境互動轉化的生成機制,具有代際遺傳機制等)、個體生命的成長機制(如種族歷史性與個體歷史性統一的生命成長路徑,躍遷與綿延統一、時間三態共存創生的生命成長方式)和人的生命在自然意義上的類特徵。從而,聚焦到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即“實踐”。所謂“實踐”,不同於西方哲學意志支配的道德判斷與行為,也不同於物質生產活動,“我們所謂的‘實踐’,意指人類一切有意識、有對象、有目的指向和行為策劃並實施的活動。不是僅指古典哲學道德意義上的‘實踐’,也不是只指生產勞動,它與動詞意義上的‘生活’相近。”正是有了實踐,人類生命(包括類、群與個體的)才生成出豐富複雜的樣態,或曰,自有人類,生命與實踐便內在關聯,成為互構的雙螺旋有機體“生命·實踐”。
在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上,葉瀾教授闡述了“生命·實踐”的多重內在關係第一,人是自己生命實踐的創造物,人的生命與人的實踐,在人最原初的形成時期就具有內在關聯,不可分割;第二,人創造了超越個體的類生命存在形態———社會,並在自己創造的社會中生存、發展,同時所有的“類生命”創造都在社會實踐中完成,人的“類生命”之存在、發展與人的社會實踐具有內在關聯;第三,人類個體具有超越自然性的社會性成長,生活環境與活動構成及其質量的差異使個體的社會性具有不同狀態,個體的社會性發展狀態與個體生命實踐的內容與品質相關;第四,人的社會性內含著歷史性的類特徵,人的歷史由人類實踐創造,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將社會生產力、人際關係以及個人發展等關聯起來,並預示未來社會人類“生命·實踐”的關係性質和發展趨勢,“生命·實踐”在縱橫雙重意義上具有歷史具體性和時代性;第五,人的精神生命力量和特徵的充分展現,同樣與人的實踐直接相關,人具有超越自然和現存的給定世界之限制的能力,具有創造新的為人和人為的世界,形成新自我的能力。
在對“生命·實踐”五層內涵闡述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人的生命,包括人的誕生在內,其生命發展和創造的歷史,都與人類獨特的生存活動———實踐,存在著內在相互生成關係。……人要從根本上認清自己的類特徵,就不能排除人類自己開創的實踐活動。這是人類生命最為內在的規定,我們將它稱之為總體意義上的‘生命·實踐’。”
完成了對“生命·實踐”的具體與總體詮釋後,作者進入對“教育”這一人類獨特生命實踐的教育學解讀:人類的多重生命實踐及其創造,需要通過教育實踐才能實現代際接續、積澱、更新發展;個體的生命成長需要通過教育實踐才能逐漸走向完善;教育實踐是人類社會接續式更新發展的生命線,教育“是人類實踐中對個體和人類、社會都具有自覺的更新性再生產價值的偉大實踐。”在“生命·實踐”教育學視野中,“教育是直接點化人之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教育內涵解讀,是原創的中國式表達。
基於相對客觀的描述性定義,作者通過系統“回歸”(“回歸”教育學學科史,系統考察歷史上關鍵人物的教育內涵解讀;“回歸”教育實踐,進入對教育動態轉化過程的內涵解讀;“回歸”中國文化傳統,發現其獨特核心、智慧與境界),實現學術性突破,提出了兩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綱領性表達:“教育是直接點化人之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作者對教育是什麼的當代中國式表達,孕育於1991年初版的《教育概論》中,當時的表達是五個描述性定義中的第一條,至今二十餘年,其核心不曾改變,但發展得更豐富了。2006年,作者首次以《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關於“教育”是什麼的多維審視》為題作專題報告。“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從提出至今,已近十年,經過了時間砥礪,而且它得到了來自學校教育工作者的深度認同與實踐創造。
中國文化傳統的回歸是教育理論與實踐回歸的會聚,“任何一個民族的教育,都是從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中國文化傳統滋養了中國教育傳統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又通過教育使文化傳統得以延續和發揚”。在全書最後一章(第五章)“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中,作者首先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特質及其內蘊的教育精神與智慧進行解讀。解讀的方式是綜合進行的:一方面通過與西方文化傳統進行比較,一方面通過中國文字、古典經籍和百姓生活與生存體驗的互參,首先考察了中國文字如何在發展中形成不同於西方線型文字的方塊形態,形成偏旁部首靈活組合的構字方法,形成每個字獨特的“成長”發展故事,孕育出中國思維方式的整體綜合性。進而考察了《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等對“氣”與“水”的哲理洞悉,發現了中國思維方式的瀰漫滲透和對成同根、相互轉化,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等,不同於西方分析抽象的動態具體抽象。第五章再通過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荀子》等重要經典的專題分析,佐之以《詩經》《易經》《道德經》《周禮》《史記》等古典經籍;通過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關聯式比較分析,襯以道家、佛家基本理念;通過對日用生活中的文化存在等多維度綜合抽象,聚通式提出了中國文化傳統內蘊的精神與智慧:其核心是“以自強修己為本,行治國達人之用”,其智慧是“以啟蒙善導之慧,成仁人志士之德”,其境界是“以‘天地人事’之教,涵‘生命自覺’之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對教育的中國式表達,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境界表達。其中,“天地人事”代表教育中的文化內容,既可每個字分開解,也可“天地”“人事”分別組合,對應著“自然”與“社會”;“生命自覺”則是教育的深層目標,指個體覺知自己生命的存在狀態、清晰自我成長目標、確立理想人格並矢志不移追求,主動把握自己命運的精神成長。作者提出,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是以天地之道,規約人事之理;“天地人事”之間的關係,在中國教育傳統中主要表現為:天尊地卑、師道尊嚴,人性天賦、修道為教,施不失時、進須有序,偏重人事、虛空天地。作者以八“自”圖表分層闡釋了生命自覺的具體內涵及其涵蘊、轉化。所謂“涵蘊”是指“生命自覺”之育內在於“天地人事”之教的過程中,教與育不是分開的兩件事,而是外與內的關係,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養成。所謂“轉化”,既指外在於個體的“類文化”轉化為個體的內在人格,又指外在的師之教,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之充盈,直至生命自覺之逐漸形成:始於自明自得,定於人格確立,堅於自我把握,成於自由自在。“在我看來,人能達成此境界,才算過了一次完整的人生。教育儘管難以做到使每個人都具有過如此人生的力量,但確實可以這樣的‘生命自覺’之育為目標,並為之奮鬥。”
《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是一部立足中國教育學當代建設,縱貫西方三千年學科觀,回歸中國五千年文化傳統,實現了以教育學獨立學科性為立場,以“生命·實踐”為核心基因,紮根民族“文化傳統”、學校教育“變革實踐”和西方科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命脈源泉,系統探究教育學學術品性、基本理論與學科研究範式的濃縮集成之作。它具有鮮明的“當代”“中國”“教育學”品性。自創建伊始,它即“用研究實踐創造著自己的獨特,它是中國的,它是當代的,它是教育學的,它是在研究實踐中創生的,它是團隊的,它是有魂、有體、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它是整體、具有生命態、內聚著生命能量的,它是當代中國教育學大家庭中有自己個性和獨特成長方式的‘新生兒’。”、其“新生”涉及文化史、學術史、學科史和學校近現當代史等諸多相關要素的會聚與通化。會聚與通化是教育研究的複雜性決定的,也是學者本身綜合素養的凝聚表達。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0年12月10日,該書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作者簡介

葉瀾,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終身教授,首創並主持“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建設。出版專著《教 育概論》《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新基礎教育”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