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圍屋

回到圍屋

紀錄片《回到圍屋》以國家非物質保護遺產梅州客家圍龍屋的活化為載體,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客家傳統文化為核心,講述圍龍屋活化的故事。

隨著幾座百年圍屋的活化歷程展開,數個普通人亦由此尋找心中的故鄉:這是一次客家人尋找身份歸屬的挽救式行動,也是現代中國人用情懷與智慧記錄自身文化基因的一場儀式。

2019年12月13日,在廣州舉辦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由梅州市委宣傳部、中國南派紀錄片創作基地指導,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佛山市和光影視共同製作的4K紀錄片《回到圍屋》獲2019南派紀錄片最佳導演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到圍屋 
  • 外文名:BACK TO THE ENCLOSED HOUSE
  • 指導單位:梅州市委宣傳部 
  • 製作單位:梅州市廣播電視台、佛山市和光影視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影片內容,導演手記,

影片內容

以散落在梅州大地的典型圍屋為切入點,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客家傳統文化為內涵,講述了近百年客家圍屋的活化故事。梅州是“世界客都”,有500多萬人口、700多萬華僑,祖祖輩輩在這裡建起了近兩萬座客家圍屋。可以說,一座客家圍屋就是一部客家文化史、一部客家華僑史。近年來,梅州掀起活化圍屋行動,他們有回鄉創業的創客,也有從嚮往高樓大廈轉而眷戀鄉土田園的小年輕,更有在海外漂泊多年希望落葉歸根的老華僑。回到圍屋,活化圍屋,客家人用情懷致敬傳統,也通過講好圍屋故事,進而講好客家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回到圍屋》紀錄片圍繞著三座百年圍屋的活化歷程展開,數個普通人由此尋找心中的故鄉:
鐘山,遵循父親的遺願,尋訪散落在8個國家的百名族人,賣掉自己唯一的房產,只為修復一座自己從未住過的圍屋。
溫亮興,江西老家被拆,他傾注全部情感,將玉庭樓打造成時尚的文創基地,且認他鄉做故鄉。
熊列長,在圍屋裡生活了70年的他,想要留住母親,還有中國式大家族的記憶,但圍屋的改造遭到了家族的反對。
梁志龍,歷經珠三角的商業浪潮洗禮,卻無法承受背井離鄉的孤單,他從廣州回老家,以民宿開啟全新的圍屋活化項目。
鐘學宏,財富自由後,他選擇以最笨的方法,試圖以一己之力改造圍屋,復原客家最古老的元素,追尋夢想中的桃源鄉。
宋嘉樂,將圍屋改造成為人與自然的連線點。
這是一次客家人尋找身份歸屬的挽救式行動,也是現代中國人用情懷與智慧記錄自身文化基因的一場儀式。

導演手記

我所拍攝的兩位主人公有著相似的經歷,同樣是從大城市闖蕩,一位在外謀生卻感受到大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冰冷,另一位則遊歷於大城市的商海中熱火拚殺,在冰與火夾擊下,他們尋找到了內心的歸屬。——《回到圍屋》導演鐘燕手記
從哲學層面上說,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兩個答案:我從哪裡來,將到何處去。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因地方而異。但在中國,“鄉土”或許是答案之一。不論是安土重遷,或是落葉歸根,鄉土,都是中國人對於生命起始與終結的“信仰”。在全球化的今天,我想這份獨特的情感,是支持華人更堅實前進的動力。這也是創作團隊在《回到圍屋》中,對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命題的呼應。——《回到圍屋》總導演喻峰
第一次去梅州調研,一路上腦海中充斥著梅菜扣肉的香氣和對“客家人”的好奇。——導演劉鈺莎手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